2023 年 12 月,「紅樹林突破」成為第 28 屆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8)共識之一。此前,2021 年 6 月聯合國政府間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服務科學政策平台(IPBES)和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共同指出,紅樹林本身是碳匯,同時也是海岸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因此保護紅樹林,等於同時保護生物多樣性與碳匯是雙贏策略。「紅樹林突破」專案將有助於將資金導入紅樹林復育與保育。紅樹林為何... Readmore
面對環境劇變,過去傳統植栽規劃已難以應付各種需求。都市與自然共生的綠化規劃下,由於各個樹種所需求的環境不同,而相同樹種因生長環境也會產生個體之差異性,藉由應用科學的理論及技術手法,更加有利於合理配置並建構生態共生機能環境。就預防與保健觀點,運用植栽專業知識並結合微氣候科技,將成為未來都市綠化趨勢。 Readmore Feng-Chun Jan
地景是張力,談論地景卻令人欲振乏力。因為它太豐富、太浩瀚了,有時矛盾的令人不知所措。我們可以從字源學談起、從地理學談起、從詩歌文學、名言佳句談起,也可以從地球歷史談起。然而,在 46 億年的地球歷史面前,我們都還是小嬰兒。小嬰兒在張口說話之前要先學會看,而地景作為一種 Dennis Cosgrove 口中的「觀看之道」(Ways of Seeing),「圖畫」大概是最直觀的媒介了。 Readmore Tai-Hsiang Cheng
The Story of Taiwan’s Landscape changes Over the Past Four Hundred Years 台灣的自然地景十分有特色,但近百年來的人為景觀並未加以延續而創造出令人自豪的家園。本文瀏覽近 400 年來的鄉野景觀變遷,簡要地指出不同階段造成景觀變遷的主要力量( 包括開發方式與政策等)其中較顯著的有日治初期的鐵公路建設帶來的沿線車站市鎮發展、中後期嘉南大圳水利系統帶來的農業改觀、1958 年開始推動的農地重劃工程、1970 年代之後工廠入侵農地所帶來的田野景觀惡化、1980 年代四處出現... Readmore Shu-Cheng Tseng Professor of Tainan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
面對東京這些新的城市景觀案例,我們應該如何來評價?今(2023)年 11 月在日本東京舉辦的國際景觀建築師聯盟亞太區域(IFLA-APR)會議的議程,除了兩天的會議之外,還有一整天的技術參訪,侯志仁教授參加了涉谷組行程,參觀幾個目前在東京最具代表性、也極具爭議性的公私協力案例,包括:北谷公園、宮下公園,以及北青山三丁目再開發計畫中的城市森林「ののあおやま」(Nono-Aoyama),特撰文分... Readmore Jeffrey Hou Professor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t the Un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