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植物經過長時間的演化,已適應當地風土氣候並與其他生物形成生態系統,提供很多野生動物之棲地,也和人類的文化保有連結。近年政府大力推動種植原生植物,理由便基於原生植物在生態系中與各物種較易共存共榮,也可以成為當地野生動物食物及棲所之來源,在生物多樣性性上扮演重要角色;在栽培上也較適應氣候環境,亦有較強的病蟲害抵抗能力。 Readmore Kun-Tsan Chen
「土地」(land)是如何成為「地景」(landscape)的?若要從藝術史當中尋找答案的話,馬爾科姆(Malcolm Andrews)在「風景與西方藝術」(Landscape and western art)一書或許提供了些許線索。 Readmore Tai-Hsiang Cheng
2023 年 12 月,「紅樹林突破」成為第 28 屆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8)共識之一。此前,2021 年 6 月聯合國政府間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服務科學政策平台(IPBES)和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共同指出,紅樹林本身是碳匯,同時也是海岸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因此保護紅樹林,等於同時保護生物多樣性與碳匯是雙贏策略。「紅樹林突破」專案將有助於將資金導入紅樹林復育與保育。紅樹林為何... Readmore
面對環境劇變,過去傳統植栽規劃已難以應付各種需求。都市與自然共生的綠化規劃下,由於各個樹種所需求的環境不同,而相同樹種因生長環境也會產生個體之差異性,藉由應用科學的理論及技術手法,更加有利於合理配置並建構生態共生機能環境。就預防與保健觀點,運用植栽專業知識並結合微氣候科技,將成為未來都市綠化趨勢。 Readmore Feng-Chun Jan
地景是張力,談論地景卻令人欲振乏力。因為它太豐富、太浩瀚了,有時矛盾的令人不知所措。我們可以從字源學談起、從地理學談起、從詩歌文學、名言佳句談起,也可以從地球歷史談起。然而,在 46 億年的地球歷史面前,我們都還是小嬰兒。小嬰兒在張口說話之前要先學會看,而地景作為一種 Dennis Cosgrove 口中的「觀看之道」(Ways of Seeing),「圖畫」大概是最直觀的媒介了。 Readmore Tai-Hsiang 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