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子婷(道地新傳媒 企劃編輯)
攝影|涂佳豪、陳子婷
「中強光電持續做了許多光環境營造示範的案子,而今年這個案子,著重在減光的照明設計上。」活動開始,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總監李依樺以這段話為「台北植物園植光計畫」作引介。由於場域的殊性,有別於一般景觀環境上對於照明設計上的著墨,「植物園的光」肩負更多責任與義務,必須保護植物在不受人為干擾情況下,提供教育功能。因此燈具的設計,如何在人與植物之間取得平衡,也讓當下聆聽的筆者更加地好奇。
景觀設計順應環境而生,而光線亦是如此
沁弦設計的設計總監林靖祐,以簡報分享在燈具設計上的著墨,而許多的考量仍回歸於基地本身;植物園擁有許多不同的主題展示區,而在串接眾多主題園區中的重要軸帶上,同時也是串接南海路至小南門捷運站間的重要行人動線,因而在夜晚的照明上,更須兼備供行人通行的安全照明,以及適度提供植物充足休息的條件。
科學數據的計算
光源的設計上為不影響植物生理,植物園在過往已全面採用矮燈照明方式,本次的照明設計便針對因矮燈照明所呈現的「點狀照明」作改善,降低人眼視覺疲勞以及昆蟲趨光性的特性;藉由照明燈具傾斜角度、照明波長調整,避免光源局部照射產生強烈明暗對比,減少昆蟲聚集的機會。步道整體以間接光源、環境光的應用,將步道均勻照明,部分路徑以單側安裝燈具方式,將視覺重點回歸於環境,更將照明退居幕後。設計師提到:「昆蟲的可見光譜多介於300 至600nm 之間,紫外光及短波長的可見光較容易吸引昆蟲。」因而本案在燈具光源的選擇上,以580nm 以上的波長、低色溫(3000k 以下) 光源,減輕夜間照明對昆蟲的影響。
五感體驗的轉換
經過改善,照明隱藏於環境之中,使得步行於植物園,行人更能將專注力轉移至更多微小細微的感受,降低了視覺,增加了聽覺、嗅覺、觸覺的感受,蟲鳴鳥叫,雨水滴落肩膀...等等,隨著光害的減少,也增加了欣賞夜空的機會。
當下不經意看見的景致,是設計師絞盡腦汁的景象營造。在聆聽導覽、實地走訪後,筆者對於照明設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體會到景觀環境中,許多細微巧思,是經由設計思考、轉譯呈現,審度當今,能實際如本案般長期著墨於設計細節上的案件少之又少,或有預算經費的考量,或是期程時間未能允許如此深入精細的考究工作。「植光步道」用心於細微設計調整,是環境專業者值得借鏡參考的案例。
延伸閱讀
關鍵字:照明設計、光環境營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