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所精神、主客對調、可逆性(看不懂的詞彙之三) 觀看下雨的同時,在意識和雨之間,究竟處在何種「接收-反應」的狀態呢?如果說,意識本身就有預知、甚至回頭強化外界刺激的能力,預感觸發記憶,記憶觸發預感……那麼,與其說它是一線性的因果關係,不如說更接近自體循環般的連鎖反應吧? 閱讀全文 鄭台祥 景觀設計師 / 美國麻省大學景觀建築碩士
英戈爾和他身土不二的時間性(看不懂的詞彙之二) 曾經有那麼一段時間,地景設計界流行的幾個關鍵字:比如說,強調「動態的未完成」(地景都市主義天條); 強調「共感體驗」(大地藝術的沉浸式氛圍); 強調「在地」、「手作」(地方創生產業的小腦反射式用語)…重讀「地景的時間性」,你可能會恍然大悟,原來這些在設計界氾濫成災的詞彙,人類學家早以一種預言性的聲音說了出來。 閱讀全文 鄭台祥 景觀設計師 / 美國麻省大學景觀建築碩士
你說,到底什麼是「地景現象學」? (看不懂的詞彙之一) 「地景究竟是我們身處其中的世界,還是外部觀看的風景?」這一再重複到近乎老掉牙的命題,彷彿讓我們繞了一圈,又回到了起點。如果說,「地景現象學」就是這麼信手拈來的東西,召之即來、揮之不去,有如空氣與水,即使你無須刻意找尋,在某個靈光乍現的時刻,它的隻言片語、零散觀念會主動走向前,包圍住你,成為你思考感受世界的基準。那麼,這是否說明了它的本質,正如同浩瀚的宇宙星叢,無邊無際灑落一地呢? 閱讀全文 鄭台祥 景觀設計師 / 美國麻省大學景觀建築碩士
眺望與藏匿(地景的張力之三) 既然「眺望與藏匿」如此基本,那麼在一高一低、一進一退之間,往往決定了地景體驗的基礎。這無疑是一個更加貼近本質論的說法,甚至比許多習以為常的公共vs.私人領域二分法更加古老。阿普爾頓進一步指出,眺望–藏匿理論還解釋了人類創造地景空間的驅動力。從這兩種行為模式,可衍生出近乎無限多種空間型態的排列組合,當然也有無限多種地景體驗。 閱讀全文 鄭台祥 景觀設計師 美國麻省大學景觀建築碩士
抽離與投入(地景的張力之二) 科爾將自己置身於畫中,既是旁觀者,也是畫中人,這種角色轉換涉及了視角的切換,重新建構出「觀眾-創作者-地景」之間的關係。這裡「凝視」再度成為關鍵字。〈牛軛湖〉畫中人的凝視像是一扇門,一條秘密通道,彷彿邀請畫框外的觀賞者一同「走入畫中」,進入他所創作的世界,共度良辰美景。 閱讀全文 鄭台祥 景觀設計師 美國麻省大學景觀建築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