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接合自然?」 (從前,有個大分流之一) 在日常生活當中,造景像是一種調節器,用來調整人類與「自然」這一介面之間,無處不在的摩擦、碰撞、擾動:它既是理論,也是行動;既是原因,也是結果。如同威利(John Wylie)在《地景》一書裡主張的: 「與其說『造景』是『自然』和『文化』互動的產物,這一類日常的建造行為,反倒更像是我們對於何謂『自然』與『文化』想法的起源。」 閱讀全文 鄭台祥 景觀設計師 / 美國麻省大學景觀建築碩士
道法自然的兩種表現(伊恩.麥克哈格和他的時代之三) 一道料理吃進嘴裡,終究是以一整體發揮作用。相加、相乘、融合、吸收……才造就了豐富的味覺體驗。換句話說,不僅僅要五味俱全,更要 1+1>2。以麥克哈格暱稱為「層蛋糕」(Layer Cake)的疊圖模型來說,一塊蛋糕的美味不只是單純的奶油歸奶油,草莓歸草莓,麵粉歸麵粉……而是各種食材原料經由牙齒咀嚼、唾液混合,舌尖吸收後,才在中樞神經系統產生了「啊,真美味」的感受。 閱讀全文 鄭台祥 景觀設計師 / 美國麻省大學景觀建築碩士
科學只是手段(伊恩.麥克哈格和他的時代之二) 麥克哈格派的觀點認為,任何實質形式上的設計,在展開之前,都必須經過「生態學」這一關的檢驗,套用地景設計理論家 Marc Treib 的話,「只要過程正確了,那麼最終產出的造型本身也必然是好的」。彷彿只要方法足夠客觀,適宜的地景美學便會水到渠成。換句話說,一切講求客觀、公開、透明,讓數據說話。設計者個人的美感表現、藝術天分,則退居其次。 既然自然這麼偉大,充滿奧義,讓祂來做設計,怎麼可能會出錯呢? 閱讀全文 鄭台祥 景觀設計師 / 美國麻省大學景觀建築碩士
當自然成為信仰 (伊恩.麥克哈格和他的時代之一) 「自然」這個始終不斷流動、模糊的大概念,在「生態」、「科學」手法等基礎框架的錨定之下,變得不再那麼虛無飄渺。透過分級、疊合、組織、評估……等視覺化技術的呈現,人與土地的關係會變得清楚,能夠進一步被實證、檢驗,成為設計規劃過程重要的決策工具。最終的指向,當然是人與環境的和諧共存。 閱讀全文 鄭台祥 景觀設計師 / 美國麻省大學景觀建築碩士
場所精神、主客對調、可逆性(看不懂的詞彙之三) 觀看下雨的同時,在意識和雨之間,究竟處在何種「接收-反應」的狀態呢?如果說,意識本身就有預知、甚至回頭強化外界刺激的能力,預感觸發記憶,記憶觸發預感……那麼,與其說它是一線性的因果關係,不如說更接近自體循環般的連鎖反應吧? 閱讀全文 鄭台祥 景觀設計師 / 美國麻省大學景觀建築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