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娟:推動環境景觀意識,提升國民人文素養與國家競爭力|宣言回響

文|王秀娟(輔仁大學景觀設計學系教授)


《Global Finance》的年終報導中,台灣名列 2023 年全球最富裕國家/地區第 14 名,顯現疫情解封後的台灣生產力與民間消費力復甦強勁,展現高度經濟競爭力,尤其是被傳媒冠名「護國神山」的科技產業已成為國家重要象徵。該報導中民眾熟悉的澳洲(第 22 名)、英國(第 31 名)與日本(第 38 名)均排名在後,但這些卻是台灣民眾熱愛旅遊且欣羨其自然美景與城市風光的先進國家。

為何台灣徒有亮眼的經濟與科技表現,但民眾對於雜亂無序的城鄉景觀無感或只能自我解嘲?關鍵應該是普遍缺乏環境景觀意識。過去政策評比講求量化績效,人潮網紅的打卡景點推波助瀾,造成民眾對景觀的錯誤認知及許多複製跟風的不當建設,不僅忽略水綠環境基盤的品質再造,更破壞原有獨特的自然生態。先進國家均歷經開發建設雙面刃帶來的環境衝擊,但同時在民眾自省與政策調整過程中逐步形成共識,而能在國家法令計畫與民間運動中落實重要自然與人文地景的保護,同時營造城鎮風土魅力。台灣現行相關政策有些已納入環境景觀考量,如在街區或公路景觀改造中試圖強化國家地景與地方風貌的感知,或在溪流環境營造中企圖維護既有的自然生態景觀,但許多政策競合導致景觀認知模糊不清,錯誤政策更可能造成重要地景的不可回復。

國家治理應該在不同層級與部門納入環境景觀的思維與倡議,如國土計畫優先宣示國家環境景觀政策綱領,組改後的部會機關應擘劃行動方案,跨域整合啟動環境景觀的前瞻政策;地方治理應就實質城鄉景觀環境進行整體規劃,指認須保護維護、活化增能與再生創生的重要景觀資源與空間,並邀集私部門共創環境景觀價值。展望新的一年,期待選舉後的執政團隊能盡速接軌聯合國 2030 永續發展目標,環境景觀意識的培養與多數指標的實踐息息相關,民眾對於家園、城鄉乃至國家各層面環境品質的關注與行動,不僅可以提升國民文化素養,同時驅使政府在面對氣候變遷議題,致力於 2050 全球淨零排放的行動中,有能力展現台灣經濟實力外的環境韌性與美質競爭力。



延伸閱讀

中華民國景觀學會邀請參與「臺灣環境景觀/政策宣言」連署活動


關鍵字:國土計畫、永續發展目標、環境景觀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