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山海港城地方DNA,基隆地方創生串聯發光

撰稿|葉小慧(道地新傳媒總編輯)

陳子婷(道地新傳媒企畫編輯)


提起基隆,一般人的印象會是什麼?雨都、海港或廟口夜市?基隆市政府近幾年積極推動地方創生,藉由深耕多年的地方團隊出發,導入社會設計的創意,從社區網絡、歷史文化、生態環境到文化轉譯與產業轉型,逐一挖掘屬於基隆山、海、港、城的地方故事,進而翻轉為多元特色,讓人從不同視角看到基隆的可能性。

自然生態與體驗,繩隱暖暖-返鄉壯年的暖暖路(圖片提供:共創設計有限公司)

2023 年,基隆市政府產業發展處以「尋找基隆 DNA」為主題,希望大家回望基隆這片土地上的人事物,以基隆市的城市特色、街區經濟發展、城鄉風貌營造、城鄉特色產業發展、觀光旅遊環境營造、農漁村發展、文化環境營造、原住民族多元發展、地域復興、創生體驗、風土物產等相關議題為範疇,找到最關切也與地方最貼近的議題進行提案。

最後徵選出 4 組地方創生團隊(簡稱地創團隊),包含西岸的語雨文化工作室、和平社區發展協會,東岸八斗子地區禾雨露製作企業社,以及暖暖地區碇內社區發展協會與山水草間及山辰香室的地方青年團隊,由長期投入社區營造與地方創生工作的共創設計有限公司陪伴以實踐計畫。成果於今(2024)年 5 月 25、26 日在基隆城際轉運站「尋找基隆 DNA-雞籠跨域共生圈」活動現場展出。

成果展活動現場地方創生團隊大合照(圖片提供:共創設計有限公司)

挖掘「港」邊碼頭DNA,打造區域文化路徑

以「雞籠卡米諾」為品牌,由基隆在地青年組成的文化解說團隊:語雨文化工作室,提案「西岸碼頭聚落文化路徑-場所點設立計畫」,藉由基隆港西岸獨有的碼頭聚落,串接西岸廊帶,結合港區發展歷史,藉由文化路徑的運作,推動地方導覽人才、資源之培訓,並建立地方服務營運空間,達成文化觀光的目的,讓西岸碼頭聚落可以因為本身獨特的歷史,發展成在地永續經營的模式。

西岸碼頭聚落文化路徑第一個場所點,是與太白莊合作執行「首部曲:走訪太白莊」,將白米甕砲台及社區各生活場域景點加以串連;並在社區設立的「白米甕工作坊」展售歷年來社造發展的產品;製作西岸三里(太白里、仙洞里及和平里)整合模型,讓參觀民眾與社區居民得以清楚理解此區域的現況地景,做為未來社區願景的討論及想像。

計畫中也設計體驗活動,以早年碼頭標語透過手作絹印製作而成的工人手提袋,讓參觀民眾與港務碼頭主題產生更生動的連結。語雨文化工作室主持人單彥博(MiKe)說,「想要透過一個標語,講一段故事,成為吸引人來的特色,而這些也是在地非常重要的基隆 DNA。」

語雨文化工作室文化路徑走讀導覽情形(圖片提供:單彥博MiKe)

手拿碼頭標語絹版的 MiKe,分享如何將文化歷史研究轉譯,成為碼頭文化路徑的成果(攝影:陳子婷)

文字與影像人文紀實,刻畫「城」中美食DNA 

同樣在西岸碼頭地區,位於和平里的高遠新村為非典型眷村,從日治時期開始即為築港重地,見證港口發展的重要足跡。居民多為築基隆港的高階官員及其眷屬,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訂製的旗袍,同時也產生獨特的美食文化,可以品嘗到熗餅、熏魚、瓜仔肉碼頭飯、高麗菜飯、珍珠丸子等。

和平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馬玉明表示,從昭和町、潮見丘、高遠新村到現在叫中和國宅,「一個地方有那麼多地名,就代表它的文化面非常精彩。」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地媽媽們的拿手好菜。居民年歲漸高,越來越少人會烹飪,因此提案「高遠新村-眷村新面貌」,以人文紀實手法,透過影像與文字記錄港務眷村媽媽的「手路菜」。

以人文紀實手法,透過影像與文字記錄港務眷村媽媽的「手路菜」(圖片提供:共創設計有限公司)

和平社區發展協會的媽媽們,用拿手好菜,邀請大家一同認識高遠新村的眷村新面貌(攝影:陳子婷)

「海」岸文化DNA轉譯,推魚寮品牌八斗漬

提案「漬味八斗-打造魚寮在地品牌八斗漬」的禾雨露製作企業社,前身為基隆八斗子漁村老成衣廠,2020 年由返鄉青年王詩茹(Lulu)接手後,轉型專製 ESG 環保特瓶紗服裝品牌的代工製造。王詩茹表示,社內不少裁縫師為在地漁村媽媽,另一半為捕魚人,因此得知不少漁村的故事。

基隆市東北角的八斗子漁港,魚寮是 60~80 年代最興盛的產業,大部分是在船主家旁邊搭蓋簡陋小屋處理漁獲的地方,成為一種特有的聚落景觀。隨著冷凍技術進步與人口外移影響,從 30 幾家魚寮至目前大約剩下 6 家左右仍有經營。王詩茹說,早期冷凍技術匱乏,魚寮對於漁獲有許多食品保存的智慧,例如把魚煮熟、鹽醃或是曬乾做成魚乾、鹹魚等。

基隆最出名的漁獲品是小卷,因此禾雨露製作企業社結合 80 年使用古法釀造的合法食品廠,發展出將小卷格外品加工為小卷漬產品。未來則將繼續融合節氣食材融合,設計山海風味的八斗漬產品,並推動漬物飲食的食魚教室、體驗魚寮文化的食魚教育,讓年輕世代了解漁村職人的精神。

返鄉青年王詩茹分享八斗漬的製作過程(攝影:陳子婷)

暖暖「山」城DNA串接,建置社區共生平台

基隆市背山面海,山多而平地少,日常生活與山坡地緊密結合,因此衍生許多山城聚落,其中位於基隆市南端、基隆河航運貨運集散終點的暖暖,是去宜蘭、基隆、東北角熱門景點旅遊時,從鐵路、公路時常路過的地方。然而受結構性因素與大環境影響,當地人口外移嚴重,為基隆市人口最少的行政區。

基隆市暖暖區碇內社區發展協會投入在地社會服務已逾 6 年,是一個專以蔬食供餐的社區,為基隆市食物銀行的總站,也是第一個愛分享冰箱,並延伸多個站點,結合資源與家樂福、南機場食物銀行、卡帛麵包店、蔬果行、台灣食物銀行聯合會等合作,定期將物資提供給需要的人;也設計出結合蔬食與手作的「碇內幸福好蔬遊」輕旅行。

碇內社區發展多年,已有蔬食產品、共生咖啡車、社區小旅行等特色產業,但缺乏統一行銷策略和品牌形象。碇內社區發展協會副執行長葛謹瑜(小瑜)表示,在基隆市政府產業發展處的地方創生計畫,以及共創設計的協助下,協會提案了「暖暖直販所串接計畫」,與「山水草間」與「山辰香室」兩間外地返鄉在地青年團隊共同合作,串聯暖暖地方文史與生態及在地遊程,實踐共生社區的概念。

左圖:碇內社區發展協會副執行長葛謹瑜,分享暖暖直販所擁有的多樣化產業內容(攝影:陳子婷);右圖:返鄉青年創辦「山辰香室」,帶領居民製作香氛體驗工作坊(圖片提供:碇內社區發展協會)

基隆地創跨域串聯,力量無限

「尋找基隆 DNA-雞籠跨域共生圈」執行以來,為協助地創團隊認識地方,基隆市政府以及共創設計團隊做了相當多的推廣與學習交流活動,包含到彰化鹿港向「鹿港囝仔」團隊取經學習,也在全市行政區域內辦理共計 10 場次地方創生活動,包含有議題式論壇、自然生態與體驗、多元產業推廣、藝術導入與環境走讀類型的各式各樣體驗活動。

基隆市政府秘書長方定安在成果展致詞時表示,繞了一圈鹿港之後,發現「其實真正的 DNA 就在這裡(基隆),根本不用尋找,只要大家都願意付出。」且這次的成果展也展現出地方創生與社區人文是密不可分的,「相信地創團隊未來會在各個地點,最後串聯起來,會使地方創生的力量無限強大。」

在基隆市政府投入 2 年的累積後,本次 113 年度以「基隆地創,攜手共創」為題,期望更加擴大領域、跨生活圈,展現基隆更多不為人知的隱藏特色,總計有 17 組團隊參與徵選,預計也將透過一連串的整合擾動,激發地方創生團隊更多元的想法並實踐,最終預計於今年年底展出成果,敬請大家拭目以待!


關鍵字:在地創生、基隆地創、共創設計、尋找基隆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