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東首度聯手!2024「縱谷大地藝術季-漂鳥197」擴大登場

撰稿|葉小慧(道地新傳媒總編輯)


由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台東分局於 2017 年發起,以台東 197 線道為軸線辦理的「縱谷大地藝術季-漂鳥197」,今(2024)年來到第六屆,7 月 1 日正式登場!去(2023)年農委會水土保持局改制為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簡稱農村水保署)後,今年農村水保署台東分署首度與花蓮分署合作策畫,從台東鹿野、關山到池上延伸到花蓮富里,擴大展出以地景為主角創作的裝置藝術。


首度串聯花東縱谷地景

台東分署分署長柯燦堂表示,水土保持局改制為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之後,深負農村發展的重任,縱谷大地藝術季結合農村地景,正是為了農村發展盡一份心力,且花東是生命共同體,希望花東一起發展,因此爭取了更多預算辦理,除了今年作品比往年多,更首次有波蘭與南非藝術家到花東進行創作。

農業部農村水保署台東分署分署長柯燦堂表示這次縱谷大地藝術季作品更多且更國際化(攝影:黃子瑄)

「縱谷大地藝術季-漂鳥 197」今年邀集韓國、日本、波蘭、南非、法國等 5 組國外藝術家與台灣 7 組,共12 組藝術家在花東縱谷借景駐地創作,並將作品分別設置在鹿野(2 件)、關山(3 件)、池上(3 件)、富里(4 件)等農村生態秘境之中,以地景為主角,透過創作傳達自然景觀的生命力與獨特之美,也讓旅人們有機會一探台東與花蓮農村的特有風情。

(閱讀更多:縱谷大地藝術季作品地圖)

前農委會水保局台東分局長、縱谷大地藝術季發起人、現任台東縣副縣長王志輝說,台東與花蓮是慢遊的好地方,在「漂鳥 197」推出之前,遊客到池上單車小旅行是 1 小時,有了藝術家的裝置藝術,遊客多了駐足拍照與排隊的時間,時間跟著拉長為至少 2 小時,可以進一步關注到以前沒注意過的山、雲、稻田等風光,「所以真正厲害的不是這些藝術作品,而是這些藝術作品讓大家看到原來你沒有注意到的風景與解釋。

現任台東縣副縣長王志輝表示,到花東就是慢遊,可以沿著台東197縣道單車遊,也可以走花蓮193縣道,風景一樣很漂亮(攝影:黃子瑄)

花東縱谷熱鬧一夏,農粉幣助攻

台東擁有好山、好水、好空氣、好美麗之外,6 月起陸續在縱谷線、南迴線、海岸線及市區舉辦不同形態的藝術展演及產業特色活動,縱谷大地藝術季 7 月 1 日登場之後,緊接著熱氣球嘉年華活動 7 月 6 日開跑,迎接暑假來訪的旅遊人潮。王志輝指出,作品背後的景色是不斷變化的,希望不只是暑假期間,在秋天或冬天的時候,大家也可以來花東看裝置藝術,感受不一樣的地景風情。 

雖然今年 4 月花蓮發生地震,花東縱谷地區幾乎不受影響。花蓮分署分署長林宏鳴除了推薦這次縱谷大地藝術季,強調農業部已整理出花蓮區十大農遊路線,提供全國甚至國際旅客到花蓮未受震災影響的農村旅遊,農業部更推出「從心出發 2.0-花蓮振興農粉幣方案」,提供民眾領用農粉幣,採購在地特色農產品及體驗農村多元農遊活動,以實際行動促進花蓮農產業復甦、創造農村經濟效益。

農業部農村水保署花蓮分署分署長林宏鳴說,12 件作品為花東縱谷增添值得一遊的新地標(攝影:黃子瑄)

2024「漂鳥197」12 組作品簡介

「縱谷大地藝術季-漂鳥 197」今年邀請到 5 組國外藝術家、7 組台灣藝術家參與創作,12 件作品以不同的姿態,詮釋花東縱谷及農村的美力及特色。

南非藝術家 Marco Cianfanelli (左)認為台灣與南非有很大的不同,但很奇妙的在小地方又有相同之處,例如自由民主和多元種族;法國藝術家 Denis Augé (右)說他這次感受到台灣的美麗,以及台灣人的熱情好客(圖片提供:縱谷大地藝術季-漂鳥197)

#國外藝術家

  1. 法國藝術家 Denis Augé 作品《石火》,以水、土、氣、火四種元素呈現在天與地之間結合的形象。
  2. 韓國藝術家李在孝作品《0121-1110=124041》,闡述將無用、不太漂亮、無所不在的樹枝湊在一起,就成了壯麗的古典音樂的哲思。
  3. 波蘭藝術家 Olga Ziemska 作品《Yanshi》,女性頭部的髮絲隨風吹動,半身像浮現地面的雕塑作品,具岩石涵義,象徵女性的力量與美。
  4. 南非藝術家 Marco Cianfanelli 作品《Cloudscape》,以計算精準數據塑造多方位雲朵視覺形象,展現縱谷氣候的千變萬化。
  5. 日本藝術家菅野麻依子作品《門》,藉由門和延伸的概念,詮釋回歸大自然花園的意象。

法國藝術家 Denis Augé 作品《石火》(圖片提供:縱谷大地藝術季-漂鳥197,攝影:余信賢)

《石火》作品說明:人類一直試圖馴服這種元素,彷彿要讓他在地球上的時光永垂不朽。自文明誕生以來,石頭一直是保護者和建築的元素,尊重眾神並標記著我們的歷史。Denis Augé 喚起了人們對精神提升、解放和希望的需求,但也許在這裡,更多的是為了孩子眼中的奇蹟,而不是為了眾神。礦物質變得輕盈,在夢幻般的歌謠中融入天空,喚起元素的相互作用。

韓國藝術家李在孝作品《0121-1110=124041》(圖片提供:縱谷大地藝術季-漂鳥197,攝影:陳昱霖)

《0121-1110=124041》作品說明:樹和釘子以最裸露的造型展現著他們的外表,說著「我是一棵樹」、「我是一根釘子」。為了讓釘子更美麗,讓樹木更快樂,我用那些不吸引人的、無用的、不太漂亮的、無處不在的常見事物來創作,看石頭就像金子一樣!醜陋的釘子一根一根地湊在一起,如同爵士樂;無用的扭曲的樹枝湊在一起,儼然成為壯麗的古典音樂。一個小提琴手發出的聲音和十個或二十個小提琴手發出的聲音肯定有明顯的區別。 為什麼人們說「越多越好」?你們可以在我的作品中找到「一切為一、一為一切」的世界。


#國內藝術家

  1. 藝術家盂施甫作品《相聚》,以風動裝置藝術呈現瞬息萬變的風,在作品中短暫停留,相聚而相融,無形的風在此刻化為有形,體現大自然的和諧之美。
  2. 巴卡芙萊工作室黃錦城瑪籟・瑪卡卡如萬共創作品《種子》,透過作品引發觀者對原住民族群的議題能有更多元及深度的觀看和理解。
  3. 排灣族藝術家峇岦嵐偲.旮札涅灆作品《嬉雲間》,傳遞我們如同浮雲在庭上看著聽著,所有風吹草動嬉鬧的聲音成了天籟與地籟,人只需享受天地嬉戲漣漪間的美好。
  4. 步理赫森的作品《飛穗》,以秋收前綿延的稻浪為靈感,蔥綠山風,如群鳥輕掠海面,日頭下飛濺的浪花是飽滿的稻穗。
  5. 藝術家雷恩作品《白色飛翔》,由幾何不規則翅膀組合似飛鳥的裝置,借風力吹動風車推動連桿,感受一群飛鳥在身邊飛舞的姿態。
  6. 藝術家賴冠仲作品《飄飄雲朵》,展現童趣,帶著人們的想像進入雲裡,像魔術師變成許多形狀玩著捉迷藏。
  7. 愛貓的素人藝術家廖麗華作品《我的台東故事》,以男女主人和 7 隻貓為主題,回憶她曾到台東短暫旅行,心底留下溫暖美好的故事。

巴卡芙萊工作室黃錦城與瑪籟・瑪卡卡如萬共創作品《種子》(圖片提供:縱谷大地藝術季-漂鳥197,攝影:陳昱霖)

《種子》作品說明:原住民族的日常生活領域中至今隨處可見的歷史事件紀念碑、匾額、牌樓,甚至是都市名、地名、路名中,仍充斥各時期移民拓墾和殖民統治者的歷史記憶,具原住民族主體史觀的詮釋意象、文字卻寥寥可數,期待目前仍是政府轉型正義的調查報告、研究學者論文、田野調查資料與原住民族的神話,可以成為音樂創作者、小說家、編舞家、導演的養分而轉化為成為流行歌曲、小說、舞碼、電影,甚至是中小學的教科書。

排灣族藝術家峇岦嵐偲.旮札涅灆作品《嬉雲間》(圖片提供:縱谷大地藝術季-漂鳥197,攝影:余信賢)

《嬉雲間》作品說明:縱谷天氣變化多端,時而清朗烈日忽然間天雨如水幕一路奔馳而來,大風跟著地上要跑去躲雨的人們追逐像是在玩著遊戲,山頭上的浮雲是飄著或是順著山面滑下來,像是在觀看這場大地正在進行的遊戲時而也加入遊戲裡;我們如同浮雲在庭上看著聽著,所有的風吹草動嬉鬧的聲音成了天籟與地籟,人賴靜息我們只需如浮雲安靜的享受天地嬉戲漣漪之間的美好。

藝術家雷恩作品《白色飛翔》(圖片提供:縱谷大地藝術季-漂鳥197,攝影:陳昱霖)

《白色飛翔》作品說明:白色的夢想是自由的風/在孩子們的笑聲裡飛/也在孩子嬉鬧的身影中繚繞/兒時嚮往的自由是白色的翅膀/如同那遙遠的追逐幻影/帶著我們一起飛翔/在廣袤多彩的大地/與無垠遼闊的藍天之中


藝術家賴冠仲作品《飄飄雲朵》(圖片提供:縱谷大地藝術季-漂鳥197,攝影:陳昱霖)

《飄飄雲朵》作品說明:小時候玩著捉迷藏,想著是否能躲進雲裡面,帶著想像進入其中,就像在天空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秘密基地。以沐浴球做為作品的主體,想法來自洗澡時候,使用沐浴球帶來的放鬆感,利用柔軟、蓬鬆的特性,模擬雲朵的質感。

作品理念:吹著稻浪的風 帶來一點香味/孩子帶著想像進入雲裡面/一陣風吹來/像魔術師一樣 變成許多形狀/玩著捉迷藏/在裡面找到被遮住的太陽/光線穿越雲層 訴說著故事/靜悄悄的夜晚 化作柔軟床鋪/看著宇宙 數著星星/希望在睡夢中/摘下最耀眼的那一顆


更多藝術季相關資訊請上「萬物糧倉大地慶典」官網粉絲專頁查詢。


關鍵字:農村地景、縱谷大地藝術季、漂鳥197、農村水保署、農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