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童共同打造的遊戲場|開箱基隆中正公園遊戲場設計

口述|賴譽祥(行遠國際規劃設計股份有限公司 技術經理)

歐祥權(意點創異股份有限公司 專案經理)

撰稿|陳子婷(道地新傳媒 企劃編輯)

 

「時常聽見家長分享,周末又帶著小朋友到哪個縣市的遊戲場遊玩,那時候心裡想:屬於基隆地區的遊戲場又在哪裡呢?」─歐祥權


幾年前,台灣掀起了「共融式遊戲場規劃設計」的風潮,逐步重視並維護不同族群參與及使用的權益,而在多元的使用者需求考量之下,更延伸探討結合身障或老年使用的「全齡設計/通用設計」遊戲場。除了新建遊戲場外,改造既有公園遊戲場,也成了各地政府所著重的工程項目。基隆市中正公園遊戲場,作為基隆首座共融式遊戲場的示範據點,於 2020 年前期,先以長達 8 個月的「參與式設計」歸納專屬基隆孩童的「遊戲場設計原則」,作為後續景觀設計階段的檢視工具,總工程花費 4 年的時間,於今(2024)年年 7 月 10 日正式對外開放。

本次道地專訪,邀請執行參與式設計的團隊意點創異專案經理歐祥權,以及負責遊戲場景觀設計的行遠國際技術經理賴譽祥與大家分享,投入這個基隆少數擁有 1 公頃以上腹地,且親近山系、擁有複雜地形的遊戲場設計中,所面臨的挑戰與酸甜苦辣。

基隆中正公園照片(圖片來源:行遠國際,攝影:涂佳豪)

需求與緣起

道地:請與我們分享中正公園遊戲場的背景與設計理念?

賴譽祥:當時(2020 年)基隆轄區裡有許多不同的計畫同步進行著,有路廊的整體規劃、歷史場區的示範計畫、公園綠地更新、山海城串連整體規劃…等等。以地理位置來看,中正公園遊戲場的位址就在這幾個區域的中心;加上在三、四十年前,這個基地原先就是一個遊戲場,但因許多的設施損壞不堪,荒廢至今。因此在當時基隆市整體規劃之下,中正公園遊戲場延續既有的遊戲場定位,以基隆市遊戲場的示範據點為目標,企圖去串聯、整合周邊景點。

中正公園遊戲場空拍(圖片來源:行遠國際)

道地:在中正公園遊戲場設計案成形前,參與式設計投入長達 8 個月的時間,就此案來說「參與式設計」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如何凝聚大家對公園想像的共識 ?

歐祥權:我覺得遊戲場設計不應該由大人來幫小朋友設計,應該要讓小朋友自己來說,他們喜歡玩什麼?所以在中正公園遊戲場設計案成形前,我們在 2020 年開始執行了 8 個月的時間,投入「參與式工作坊」。從觀察孩子玩樂行為的「孩子王」培訓開始、加上透過收集過往遊戲區老照片喚起居民記憶,並邀請在地小朋友參與工作坊收集遊戲行為,從旁觀察孩童的遊戲需求、遊戲情境,透過孩子王的記錄收攏,最後我們梳理出,屬於基隆孩童的「12 項遊戲場設計原則」,成為後續做為設計因地制宜的遊戲場準則。

基隆遊戲場老照片(圖片來源:中正公園時代顯影|青春記憶募集活動)

遊戲場設計原則(圖片來源:行遠國際、意點創異)

現地特色、歷史痕跡

道地:基地前身是一座遊戲場,承載了許多在地人的回憶,在設計中是否保留了現地哪些元素,應用到遊戲場設計中?

賴譽祥:從開案前收集到的老照片裡,看到過往基地內有許多的大型遊樂裝置以及各種不同的動物雕塑放置在這,然而大家最印象深刻的,也就是這些動物雕塑。所以在設計中,我們也將這對大象雕塑保留下來,移置現今遊戲場的入口,成為入口意象。

歐祥權:這對大象可以說是當時開工時期整理場域的「最大挑戰」,佇立了 40 年的大象,其實沒有人知道它的結構狀況,是空心、實心不得而知,因此在吊掛移位之前,預先為施工作業上可能帶來的損壞做足了準備,請了認識的建築師協助做大象的 3D 掃描、模型建置,後來才安心地進行吊掛作業。果不其然!混凝土灌成的大象,重量可觀,加上場域中的樹木林立,施工作業甚至使用了兩台吊車同步進行吊掛。在閃避樹木之餘、且須精準的落定位置,過程確實花費了大把工夫。後來我們也利用了大象的 3D 建置檔案,加工製作成鑰匙圈,送給來參與工作坊的小朋友們作為回憶。

吊車吊掛現地的大象雕塑作業(圖片來源:行遠國際)

既有的大象雕塑成為現在遊戲場的入口意象(圖片來源:行遠國際,攝影:涂佳豪)

賴譽祥:除了既有的遊戲場記憶,現地的歷史價值也很豐富。遊戲場一旁的中正公園,在日治時期,是供民眾參拜的「基隆神社」,也因神社的關係,周邊的砌石工藝精緻,至今在遊戲場中仍能看見完整的砌石牆面。加上基隆多雨潮濕的氣候,在台灣瀕臨絕種的蕨類,竟然可以在這些石砌駁坎上發現!因此也在工作坊期間,邀請有「蕨類教父」之稱的郭城孟老師,為我們指認這些特別且珍稀的蕨類。

另外一個很有趣的地方,在現況眾多的植物中,也隱含著基隆獨有的環境特色。例如:日本人喜歡在神社旁種植象徵神聖的樹木「森氏紅淡比」在基地內就能找到好多棵;因地理條件靠近海邊,可以觀察到許多濱海植物的足跡,例如臭娘子、水同木(豬母奶)、紅楠…等等。

中正公園遊戲場內蕨類植物圖表與砌石駁坎保留位置圖(圖片來源:行遠國際)

中正公園遊戲場保留了日式駁坎與翠綠大樹(圖片來源:行遠國際,攝影:涂佳豪)

設計核心與重點

道地:如何將參與式工作坊的成果加入設計之中?

歐祥權:在空間設計上有一本書叫做《A Pattern Language》(模式語言),講述「透過將模式分組,形成一種語言,提供解決方案。」所以我們也希望可以訂定出屬於這個遊戲場的模式語言。因此在跟孩子王共同訂定原則的時候,收斂了很多不錯的模式語言,成為後續進入規劃階段的「遊戲場設計原則」。然後接下來在規劃、設計階段「讓參與式介入設計」,邀請孩子王來一同討論,讓這個場地能夠符合我們想要設計的樣子,也符合孩子們需求的樣子。

基隆遊戲場的Pattern Language收斂過程(圖片來源:行遠國際、意點創異)

賴譽祥:大概在做完基本設計,有了初步的遊戲場配置之後,我們陸續邀請工作坊階段協助執行的孩子王,讓他們針對現在的配置給予我們一些意見,比如說:有哪些遊戲可以再更刺激一點?是否有安全性上的問題?又該如何去調整,或者是孩子王有更好的想法,透過討論將前期工作坊所收集到的資訊,可以再收斂歸納一次。

這也是這個案子很特別但辛苦的原因,因為大部分的設計師都是依據自己的想法、經驗去設計場域,很多時候我們不會有那麼多外在的因素介入案子。也因這個案子許多孩子王的共同討論,因而碰撞出很多有趣的想法,從各個不同專長領域的孩子王身上,吸收到更多經驗回饋,讓遊戲場的設計更多元。其中有一位「兒童的行為專家」的孩子王,在討論過程中提到:「小孩要爬到一定的高度以上活動,可以刺激感官幫助大腦前庭覺發展。」這是我覺得這個案子很難人可貴的地方,讓我們在其中學習到了很多。

12項遊戲場設計原則初步落實於設計(圖片來源:行遠國際)

12項遊戲場設計原則回推檢視設計(圖片來源:行遠國際)

參與式工作坊情形(圖片來源:行遠國際、意點創異)

道地:本案施作項目繁多,包括景觀、水保、遊戲設施、公廁,對於團隊來說,這個案子最大的課題是什麼?

賴譽祥:中正公園遊戲場總占地約 0.7 公頃,在這個既有綠地高達 49%的公園裡,怎麼樣打破空間的高低落差,設計出一個適合各年齡層使用的遊戲場,是我們的重要課題。從開案 2021 年 1 月第一版設計提案,以一個大膽、且具刺激性的遊戲場方案,利用現地既有地形,不做太多現地的變動、結合多樣化鮮豔的顏色鋪面,試圖克服地形高低落差對於無障礙使用者的限制,並在山坡地上配置了一條貫穿現地的無障礙斜坡道。設計期間來來回回的方案調整,在 2023 年 11 月才完成了最終定案,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樣子。

中正公園遊戲場的設計變化(圖片來源:行遠國際)

賴譽祥:最終設計我們著重在五大區域-以學齡前孩童使用為主的「階梯式遊戲場」;融入基隆山城意象「山城我的家」的溜滑梯結合休憩空間;保留富含歷史意義及生態價值日據時期的砌石駁坎「生態觀察步道」;基隆首座共融遊戲空間的「碗公挑戰遊戲區」;容納了許多不同遊戲體驗的「步步昇遊戲塔」。

中正公園遊戲場各重點區域(圖片來源:行遠國際,攝影:涂佳豪)

賴譽祥:整體來看, 3 年期間我們設計幅度調整很大,面對的挑戰也很多,大概可以分成五個面向來說。環境地形有多處的陡坡不適合開發,加上保留了現地眾多的大樹,使得可以使用的空間變得較為零碎;既有現地的限制,加上遊戲場規範設施安全範圍[1]的雙重考量,使得遊戲設施的配置持續的更動調整;考量後續維護管理量能與安全性,將原設計中用來界定、阻隔空間的櫻花林取消;因面臨工程經費不足的原因,原設計滑梯旁為了增加五感體驗所種植的香草植物、蕨園,在變更設計階段時有所取捨,最後以草皮取代;現地既有的大型涼亭「中正亭」存廢利用思辨;還有為了保全現地豐富的生態,而取消的無障礙通道。林林總總,就是我們在設計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以及持續克服的事情。


[1] 「公共兒童遊戲場設備」國家標準(CNS 12642)中規範,站立式搖動或彈跳遊戲設備之使用區,由靜止時遊具外緣之任何方向量測,應不小於183公分。

遊戲裝置周邊需預留符合法規規範尺寸的使用區(圖片來源:行遠國際,攝影:涂佳豪)

賴譽祥:在設計工作訪上討論「遊戲塔」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因為遊戲塔有結構性的問題,對民眾尤其是非空間專業背景的人,在對空間理解沒有很高的情況底下,很難透過圖面去探討設施的可行性。所以後來 3D 模型成了我們跟民眾溝通的工具,在設計工作坊期間直接開 3D 模型,用人的視角走進空間,跟大家討論設計細節。

將許多遊戲設施整合在一起的遊戲塔,可以躲避太陽、在雨天也可以遊玩(圖片來源:行遠國際,攝影:涂佳豪)

遊戲塔內部包含了多種玩樂設施(圖片來源:行遠國際,攝影:涂佳豪)

設施與自然環境間的取捨

道地:前面訪談中提到「為保全現地生態,取消了無障礙通道」能否跟我們分享?

賴譽祥:這也是設計過程中取消的一個項目,我們一直希望可以在這樣多高低層次的腹地裡,設計一條無障礙斜坡道,提供給無障礙的使用者、娃娃車的家長們進入遊戲場。當時被取消的原因,是因為現地底下豐富的林相,擔心無障礙斜坡道的施作,會影響到現況的生態環境,因此許多生態專家學者提出建議,希望將無障礙斜坡道取消,保留現地的生態。

歐祥權:說起沒有辦法克服無障礙這件事情,可以歸咎到三、四十年來大家都認為這邊是兒童親子樂園,因此自然而然地在遊戲場的定位之下去做規劃與設計,但的確,因為地形的關係,真的沒辦法克服無障礙的問題,是很可惜。許多人認為,可以移除植栽方便場地設計,但其實,這些在地生長的大樹,在兒童玩樂時也是另外一種童趣!在辦理工作坊的過程才發現,有時候設計遊戲的場域,它並不一定是要什麼設施進來,只要好好了解在地的自然資源,就有機會轉化成遊戲的一部分,擅用構樹葉子的絨毛特性,也可以成為兒童玩樂的天然材料。 

中正公園遊戲場空拍(圖片來源:行遠國際)

無法克服的遺憾

道地:案子裡面讓你覺得最難以克服的地方?

賴譽祥:在山坡地上的遊戲場,原以階梯進入遊戲場,因此在設計上希望整合階梯前小空地,增設無障礙斜坡道提供無障礙使用者、推著娃娃車的家長們的需求使用。說起入口前的這條巷弄,包含著多元的使用性質,這塊小空地的平日使用,為鄰近補習班原接送小孩的臨停處,本案施工的進行使得原本的使用空間被取消,因此希望我們保留小空地並協助調整設計;加上巷弄的底端有兩戶住戶在此生活,在有限的巷弄內,這個小空地算是巷弄中唯一的避車彎,因而在無法克服高低差的狀態下,取消了無障礙斜坡道。樓梯雖然可以保留,但是無障礙在這個案子就消失了,的確非常可惜。

入口以階梯克服高程差進入遊戲場(圖片來源:行遠國際)

歐祥權:整個案子裡,從頭到尾參與案件的民眾期待、業主的想像、還有我們自己設計單位的期許,這三者間的溝通,是我覺得最難的地方。場地本身的限制,使得我們的設計不太可能滿足每一個人需求,但勢必得在這之間取得平衡。

遊戲場設計中融合了自然素材(圖片來源:行遠國際,攝影:涂佳豪)

歐祥權:「希望大家不要被遊戲場的規範限制住了!」,比起追求好玩的遊具,遊戲場設計更偏向的是一種觀念。很多小朋友玩的行為,其實並不一定要設計一個設施去滿足她/他,也許回歸到最初我們在做景觀設計的地景,就可以滿足小朋友的需求,能有這麼樣的一個自然場域,是我更希望的,但相對「這也是最難的」。


在中正公園遊戲場整體的設計過程中,有在地民眾、公民團體、孩子王、小玩咖…等夥伴們共同參與,因此在完工之後,設計團隊也趁著遊戲場正式對外開放前,邀請前期參與的夥伴們,與基隆市政府共同舉辦了兩場「試玩活動」,感受遊戲場 4 年來的設計轉變;也透過此次活動,設計單位持續收集多方的意見,做為未來再接觸到遊戲場設計的自身經驗累積。

遊戲場試玩工作坊(圖片來源:行遠國際,攝影:涂佳豪)

多元吸收的經驗,將成為設計上的養分

道地:給現在在學的景觀相關科系學生或是年輕景觀設計師們的建議或者想法?

賴譽祥:我覺得算是鼓勵現在的學生可以多接觸「參與式設計」,就像我現在回中原大學地景建築學系教課,中原的課程有一個特色是「大樹教室」,就是讓學生提早接觸參與式設計。有別於以前傳統景觀、建築系觀念-設計師要做出一個自己代表性的作品「英雄式」的養成,參與式更著重以使用者角度為出發去思辨。執行參與式的案件,過程要花非常多的心思去思考,如何跟人家溝通?且要有專業性、系統性的把設計原則與民眾溝通,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能力,就是「不要怕跟人家溝通」。

歐祥權:工作經歷了 20 幾年,在我們剛畢業那個年代,還沒有「參與」這件事,也沒有遇到這種工作,通常大家就是畫完設計圖,頂多辦個說明會。但近幾年來,有很多景觀公司開始有一個小團隊或是大的組別,專門處理「參與式設計」,去跟使用者做溝通的環節,這個環節其實跳脫了以前的設計執行方式,原本案子大概分成規劃、設計、施工三個階段,而現在參與式可能在比規劃階段更早就進場了,它是需要協助擬定規劃策略的。

從這些經驗裡,想要給年輕設計師的想法:在參與這塊,面對這麼多不同的人,我覺得要去接觸各種不同類型的事物,不管是文章、體驗都好。透過不同的管道去加深自己的體驗,你才能夠跟人家「言之有物」。所以我覺得參與式這一塊「背後的養成」是很重要的,而且應該是要花上一輩子的事情。

賴譽祥:現在很多學生,包括當年的我自己也是,都會自我檢視、問自己:「當我念了設計科系,難道我出來之後,一定要朝向這方面的工作嗎?」其實好像也不盡然,每個人在這個行業圈子裡,都可能會有不同的定位,或許「參與式設計」的工作,也是另一種選擇。


關鍵字:參與式設計、基隆、中正公園、罐頭遊具2.0、共融式遊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