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鳳春

東京大學都市工學環境設計工學博士,東京大學農學院森林植物學農學碩士。前台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兼任助理教授。取得日本樹木醫第1899號,日本植栽基盤診斷師,日本自然再生師第937號。近年針對阿里山、陽明山等國家級樹木救治以外,也擔任垂直綠化顧問等指導適地適木植栽設計。專書《實用樹木醫學概論》、《醫樹的人》、《聆聽樹木的聲音》、《樹木醫的櫻花樹筆記》、《台日樹木醫學手冊》等。


前言

「綠化」一詞的出現,始於 1960 年代後人們開始意識「人類也為自然生態系的一部分」,即人與自然為共生關係。早期綠化概念,主要針對庭園或樹木鑑賞,導入各種要素以構成綠的風景。隨著都市開發,除了間接地影響綠化型態,同時暖化趨勢對於樹種機能需求,就意義上來說植栽設計意味著環境附加價值。

2014年完工的「垂直森林 Bosco Verticale」@義大利米蘭,讓垂直綠化概念落實成真實都市綠建築。(圖片來源:Canva)


樹木也承受環境壓力

面對現代諸多社會壓力,即便是植物也面臨相同的處境。特別是樹木,因無法如動物般自由移動,不得不處於各種環境壓力而適應並生長。

一般樹木的壓力,大致可以分為三大種類。首先,自然環境的壓力如水、高溫、低溫、日照、風等帶來生長壓力。其次,如植物間競爭、蟲害、菌害、人獸害等來自其他生物的壓力。由於植物之間也會因爭奪日照、養分而出現彼此生長牽制。當然,還有人為所帶來環境壓力,如空氣、土壤及水污染等。實際上,這些壓力與人體出現各種病症也是如出一轍。其罹患的原因,不僅來自內在也有外在要素,並以複合性方式呈現。

另一方面,就樹木立場來看,綻放的花朵遭受人們的拉扯為一種壓力。相對的,自人的觀點來看,樹體上的刺、毛蟲等也不失為另一種視覺壓力。常見都市樹木,許多因竄根而受到踩踏,可以說是處於高壓的生長狀態。無言的樹木更是無法逃脫,只能承受困境直到枯死並結束生長過程。不論是就人或樹木的心情來看,共生的界線是必須基於相互融合共存。


何謂適地適木?

「適時適植,適地適木」的思想概念;始於 5 世紀北魏洛陽城,也為史上園林發展的轉折期。據當時記載種植樹木,是基於地理氣候配植以樹木特性為本,環境要素為輔之相輔相成思想。由於草木性格各自不同,種植時即以順天而植,順地而植。換句話說,適地適木為考慮周邊環境,配植適當的樹種。相對的,我們也會對於環境的寒冷、暑熱等而有適應能力的不同。同樣的,樹木也具有各式各樣的性格。

「適地適木」在近代林業的觀點,即掌握現場氣候、地形、地質、土壤等立地環境,並配合各個樹種特性進行種植。所謂適地,即以太陽到達地面光線的光源,基於光照射方向、角度的光線量作為依據並栽種適當的樹種。然而就都市環境而論,面對水泥叢林、強風為環境的常態化;再者,高密度的建築物促使日照條件惡化,以及人工地盤局限根系空間等各項環境因素。因此,當都市綠化導入適地適木概念時,就必須考慮周邊微氣候條件,如風環境、日照度等要素,並確保土壤基盤,配合適合樹種栽種。一般所指微氣候條件,即受到地表面的狀態或地物影響,產生細微的氣候狀態差異,也就是自地表到地上 1.5 公尺(m)的大氣層氣候。

建物的日照角度會影響植栽環境。(圖片來源:詹鳳春)

過去以來,植栽規劃著重於呈現季節性、色彩、形等各要素。近年來,面對都市異常氣候,植栽要如何運用其機能並永續,就必須導入適地適木手法。依據現場環境,微氣候要素的分析,掌握整體空間與植栽生長關係,進而篩選適合樹種。自環境科學的角度來看,都市綠化並非容易,盲目種樹也是不可取。「適地適木」涉及「地」與「樹」兩方面,換句話說,順應樹木本身的生長規律,即其衍生的生態效益配合規劃並栽種養護。更重要的是,掌握周邊環境要素;否則,不僅無法改善都市綠化環境,反而失去綠化機能應有的效益。


植栽規劃新趨勢

近年來,綠色建築的推動風潮中,著重於建築布局與周邊微氣候的關係。然而,卻鮮少探究微氣候與植栽配置所帶來的影響。

陶朱隱園為台灣著名綠建築之一,座落於台北市信義區。其「垂直綠化」的概念來自土地面積有限,於是將綠化延伸到陽台、屋頂等以創造自然共生的理念。由於特殊的旋轉樓體,以至於各樓層面臨嚴峻的微氣候環境,更是挑戰了植栽生長限度。如雙股螺旋形狀,在大樓風、角隅風的影響之下,植栽不堪長期受風;同時各樓層因日照度角度偏差,更是局限了樹種篩選。面對特殊綠化環境,於植栽初步階段導入「適地適木」手法,透過微氣候環境分析,結合樹種特性並配植以達永續。

陶朱隱園微氣候模擬(2017)。(圖片來源:同濟大學謝俊民教授)

相對於台北市,台中七期於近期計畫打造「中維大廈 Kuma Tower」,委請日本建築師隈研吾,主張建築要能為土地發聲、尊敬大自然的理念。整體建物採曲線設計,深淺屋簷並導入陽台綠化,試圖將自然元素融入建物。由於建物周邊樓層林立,微氣候要素要比其他綠建築植栽環境更為複雜。儘管如此,以植栽永續共生為目標,導入微氣候模擬並運用適地適木手法,作為植栽設計的準則。

相較於都市,郊區開發中的綠化規劃也逐步導入適地適木概念。北投一處開發區位於大屯山下為重要的自然保育區域,在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設計理念之下,強調自然共生,即自然為主、建築為輔的思想並融合於整體空間要素。由於園區受東北季風影響而形成特殊風道,再者因地面伏流基盤,對未來植栽帶來不可逆的生長壓力,因此植栽規劃上,如何引導風向並運用樹形要素,結合根系基盤工法以達綠化機能及生態系統的延伸,是自然共生一大課題。

近幾年來面對環境劇變,過去傳統植栽規劃已難以應付各種需求。由於各個樹種所需求的環境不同,而相同樹種因生長環境也會產生個體之差異性,藉由應用科學的理論及技術手法,更加有利於合理配置並建構生態共生機能環境。


都市綠化現狀與未來

隨著都市倡導回歸自然,當然需要更多的「綠」要素也為社會趨勢。在台灣,不論是都市綠化,綠建築的規劃已行之有年。儘管如此,綠化效益明顯受限;即人工基盤植栽技術、植栽設計、養護管理等知識及技術水平不符需求。即使是植物配植與篩選、種植施工技術等依舊存在許多課題,如植栽設計初步,未能掌握基地與樹木習性,盲目施工種植後出現生長不良或枯死。再者,由於對設計「材料特性」的不熟悉,忽視植物具有生命為生物,具體如栽植密度過高是一個非常普遍嚴重的問題,為了達到即時的景觀效果,而不考慮樹木未來的生長量與所需空間,一昧尋求速成,不久後生長緩慢或停滯,下部枝條枯損甚至枯死等。此外,不注重移植養根、排水設施、土層及土壤要素而影響苗木存活率等。總言之,對植栽的相關知識及技術不足,缺乏專業管理以及系統性的養護管理體系。

植栽過密,未考慮樹木生長速度。(圖片來源:詹鳳春)

現階段綠化趨向於生態多元化,除了植栽機能,還要求配植的景觀效益。隨著都市綠化的發展,都市景觀逐步自視覺到生態、低碳節能扮演環境重要意義。然而,都市樹木相較於森林環境樹種,必須具備適應都市惡劣生育環境。無論選苗及篩選,樹性強健除能對環境產生抗壓性,同時與本身的生長力、樹形、遺傳等息息相關。

不論是垂直綠化還是公園綠地,根據當地現有的環境、微氣候條件合理的選擇適合樹種。主觀上,適地適木作為原生樹種為主的原則。但就客觀而論,可以導入科學分析要素,設計適合且具樹種機能、生態並重的素材。面對都市環境的劣化及特殊性,於種植之前的規劃更勝於之後的治療。換句話說,應就預防與保健觀點,運用植栽專業知識並結合微氣候科技,將成為未來都市綠化趨勢。

結合微氣候科技,讓樹木有適宜環境,方能達到共生。(圖片來源:詹鳳春)


刊出時間:2024 年 1 月 16 日



關鍵字:適地適木、都市綠化、自然共生、都市微氣候、垂直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