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水杙起走

計畫緣起

旱溪是位於中部的一條河川,屬於烏溪水系,為大里溪的支流,流域皆位於臺中市境內。1989年自東門橋改道後,由旱溪轉換為旱溪排水,並依治理計畫進行都市防洪規劃 。鑒於過去僅注重防災,隨時代治理觀念的變遷下,區域排水整治提升防災安全,並兼具景觀價值,展現生態環境、文化生活、多功能休閒、甚至永續韌性等多元目標,已成為未來趨勢。

治理計畫自108年起,分段治理改善溪流排水系統,整治計畫優化旱溪的防洪能力。自2019年導入水岸縫合想法;2020年帶入藍綠網絡概念;2021年起則以打造水樣環境為目標。

滯洪池的位在旱溪排水的中心點位,亦是整治工程中的樞紐。為優化防洪能力,將既有農田徵收後設置為滯洪池空間,以降低洪峰流量並增加韌性承洪能力,減少旱排下游致災風險。整治理念不僅延續前期手法,也考量因應氣候變遷、提高都會區保護標準及作為營造優質水域環境及親水休憩之空間。


因應氣候變遷,提升水道安全性 / 城市滯洪空間 

因氣候變遷導致強暴與量增長13%、都市開發致使不透水率增長22%、下游低窪地區每逢大雨容易淹水,更加凸顯防災空間的必要性。

旱溪滯洪池的規劃不僅符合滯洪量更優於原先的治理計畫要求:如Q10削減量28cms優於原計畫25cms,設計庫容量8.5萬m3優於原計畫7.6萬m3。在長延時颱風洪峰削減28cms,短延時暴雨洪峰削減17.14cms。逕流分擔削減下游流量約14%。

在設計時透過各項設施穩定分析安全無虞、搭配流況模擬調整出入流工位置保留既有的老樟樹,同時採用溢流堰(臥箕堰)來達到暴雨時不須人為操作同時入流水源平穩。

在施工中遭遇短延時強降雨的情況(大里雨量站99mm/hr,大於10年重現期距),也能提前啟用並發揮預期成效。旱溪滯洪池也確實創造有效的城市滯洪空間,降低下游(大里區、烏日區)16公頃之淹水風險。


水與綠的平衡 , 打造城市綠洲 / 綠色友善工法

基地位處都市及農田交界處,周邊環境類型多樣,包括農耕地、草生地、灌叢、建地。滯洪池雖然需要透過開挖營造空間,卻也特別注重周邊的生態環境。

除了透過迴避既有次生林、濱溪帶,縮小工程規模量體,其中以巨石護坡、砌石護岸及自然緩坡取代替混凝土的自然工法,既能營造多孔隙友善生物棲地,同時減輕混凝土用量4500m3。減碳效益為約2120噸(tCO2e)。

環境再造的手法包含大量種植原生物種、設置生態浮島等方式,補償對環境的擾動。區內植生綠覆面積 約17,000m2,常水位以上綠覆面積約59%。

相較以往的農田環境,完⼯後的滯洪池增加了大面積的水源、植栽等多樣性的棲地環境。在生態及環境的修復上更加迅速,也吸引更多元的生物種類,成功地營造友善⽣物棲息的⽔域景觀。


民之所欲,長在我心;公私協力,經營永續/ 在地文化展現

在設計階段透過多場地方會談、邀請 NGO 團體研討生態保護、永續發展等議題,強化在地連結、凝聚共識願景,並且決議留下田中的老樟樹,保存當地居民的共同回憶。

「映彩湖」由居民投票命名,因與樹王里在地特產水「蕹菜」音似。夕陽餘暉柳樹青荇,同時映襯上游旱溪整治後康橋、雲橋、彩橋等的景色。透過杙起走步道、映彩平台、旱田樹心等景觀設施,提供市民健走、慢跑、騎車環湖的空間。林間散步、漫遊湖濱並欣賞水面映照餘暉,也成為臺中市民休閒的好去處。

在施工中與在地居民保維持良善溝通,獲得認同並由河岸志工認養維護管理。並與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協會簽署MOU推動跨域加值,首創公共工程中的「域外庇護所」保育瀕危的台灣淡水魚類(巴氏銀鮈)、補償臺中溪河受工程所影響的棲地。





經濟部水利署第三河川分署


2023 第十一屆 台灣景觀大獎-優質獎

設施環境類


作品名稱:旱水杙起走:旱溪排水(滯洪池)治理工程併辦土石標售
主辦單位:經濟部水利署第三河川分署
地點:台中市大里區
面積: 50,000 m2
造價:新台幣 176,020,000 元
施工時間:111 年 01 月 112 年 10 月
其他獲獎:「公共工程優質獎」、「公共工程金質獎」
材料:巨石、卵石、混凝土、透水鋪面、太陽能景觀燈、不鏽鋼欄杆、喬木、灌木、地被草皮等自然資材


評審評語:旱溪舊河道整治工程,建置滯洪池提升暴雨防災安全,降低洪峰流量並減少致災風險;改善周邊景觀生態環境,同時提供多樣戶外活動設施與環境教育場域,並且因應氣候變遷,增進城市永續效益和環境韌性等多元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