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富野古道設施改善工程

特富野古道原為特富野自忠越嶺道,舊稱水山古道,位在嘉義縣阿里山鄉與南投縣信義鄉交界,早期為阿里山地區鄒族原住民之獵徑,特富野是建造第一座「庫巴 KUBA」(男子集會所)的所在地,乘載著鄒族人的傳統精神與延續。日治時期,日本人開發阿里山地區森林資源,為延伸至東埔、塔塔加一帶,於特富野改建成運送林木的「水山線」鐵路(舊水山線鐵道)。民國 60 年政府禁止伐木,鐵道不再有火車行駛,時至今日仍遺留舊鐵軌、棧道與檜木舊橋供後人緬懷當年蒸氣小火車奔馳於山林間的熱鬧景象。有鑑於原特富野古道設施已使用 20 餘年,且經多次局部整修,既有 13 座原木橋樑及周邊相關設施,大部份材質已出現劣化及景觀嚴重違和感。本計畫是將全段步道橋樑進行全面整修,除保障遊客使用安全外,更連結了鄒族原鄉及周邊遊憩亮點,形塑出特富野古道獨特林業鐵道之景觀特色,期望對環境教育推廣及觀光品質提升有大助益。


計畫緣起

日治時期,日本人開發阿里山地區森林資源,為延伸至東埔、塔塔加一帶,於特富野改建成運送林木的「水山線」鐵路(舊水山線鐵道)。民國 60 年政府禁止伐木,鐵道不再有火車行駛,時至今日昔日的運材風光雖已不復見,但仍遺留舊鐵軌、棧道與檜木舊橋供後人緬懷當年蒸氣小火車奔馳於山林間的熱鬧景象。


計畫地點及規模

特富野古道基地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及南投縣信義鄉交界,為山海圳國家綠道(MSTW)自台江延伸至玉山主峰,長 177 公里之鄒族原民風的重點路段。本計畫規劃主要範圍由台 18 線 96.2 公里自忠端入口至 3K+700 處,長度為3.7公里,現況步道路線呈「單線」形狀。


設計構想

(A) 步道本體整建構想

  • 設施造型外觀期能顯現該地區之特色,並能與週邊景觀環境融合,塑造安全舒適、靜謐順暢的步行空間。
  • 本案步道設計考慮安全美觀、生態工法、自然環保材料、整體環境之和諧性、施工方便、維修簡易等原則,並降低對周邊生態的干擾與破壞。

(B) 步道排水設施改善

  • 因山區氣候及地形因素影響及暴雨特性,於步道增設排水設施,以分段分量延緩逕流能量,減少大量逕流水集中能量宣洩機會,以降低土石崩塌發生機率。
  • 林間、山坡地的排水溝渠應盡量使用明溝,以免水流受阻,並簡化維護清理工作,溝渠底部應採用近自然工法之透水性排水系統的設計觀念,增加逕流下滲的機會。

(C) 既有橋樑改善,還原過去火車穿梭林間的情境

  • 橋樑設計研析過去歷史資料及現地遺構,還原火車鐵道高架的結構樣式,考量景觀維護、結構安全耐久使用及低維護性。
  • 橋樑基礎採用混凝土地樑,樑柱採用鋼結構外層包覆木板,取代原木樑及木柱,保留橋面原木材質,呈現原始自然元素風貌。


成果效益

(一)、遊客使用古道環境安全性全面提升

棧橋、棧道及舊鐵橋的修復,保留了舊有棧橋風貌,也提升步道安全性及舒適性,建構全齡合適的健行步道。

(二)、生態保護與永續

修復工程在進行時充分考慮生態環境的問題,並加強相關保護措施,促進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並確保古道長期的維護保存。

(三)、文化傳承的推廣

特富野古道乘載了阿里山開發歷史和鄒族人文,整修後讓這些重要的文化和歷史資源得以繼續保存與傳承,並透過改善步道設施吸引更多遊客來探索古道文化及地景之美。

(四)、活絡當地產業經濟

修復後,提升了步道的安全性與遊憩環境,已吸引更多遊客到訪(假日時達每天 1,000 多人),有助於推動當地周邊旅遊業的發展,除了增加當地居民的就業機會,更為周邊的旅遊相關產業帶來非常可觀的經濟效益。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嘉義分署


2024 第十二屆 台灣景觀大獎-優質獎

設施環境類


作品名稱:特富野古道設施改善工程
主辦單位: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嘉義分署
景觀設計:宏鉅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施工單位:遠耀營造有限公司
地 點:嘉義縣阿里山鄉與南投縣信義鄉交界
空間性質:文化地景、步道、橋樑
材 料:鋼材、杉木、碎石、現地危塊石、冰片木、混凝土
造 價:新台幣 24,126,642 元
設計時間:2020 年 03 月 - 2021 年 09 月
施工時間:2022 年 06 月 - 2023 年 09 月


評審評語:
使用年久及豪雨影響損壞,特富野古道設施改善工程,不但努力保留原住民族文化足跡,繼承與尊重古道的文史價值,維持與大自然對話的山徑美學,同時也考慮氣候變化調適的抗災韌性,以及現代登山者健行的需求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