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避免溪床渠道化影響景觀,特將漿砌石護岸兩側採用變坡設計,使人為工程與自然景致交融而不衝創造人工護岸兼具天然之美;此外又設計 RC 渠底面密鋪塊石,用以降低溪床滲流量,有效常保溪流水量,兼具生態保護及景觀美化的功效。
為融合阿里山現有地貌,採集二萬坪地區大量堆積裸露塊石,於當地修鑿後遴選分類運至工區築砌護岸,將可能致災因子巧妙運用,搖身一變為可再利用材料,不僅節省人力物料成本,亦降低未來災害發生之風險;護岸表面使其粗糙化,增加材質的多孔性,以提升青苔、地衣等植被附著率,讓自然生態得以快速重現。
原通行木橋斷面通行不足,以石材為主材料,融合地景建構蜂巢對稱式版橋,除有效增加通行人數及強化遊客行走的安全性,亦有增加排水通行斷面之功效;以蜂巢為設計核心,正是為傳達阿里山為當地文化與創新集中地,萬人簇擁共襄盛舉之意象,營造傳統與創新薈萃的新地景。
改良木蘭園區導排水機制,完善保全原有木棧道及步道,並遵循生態友善機制,結合原有林木與當地塊石,打造符合人文休閒與環境保育並行之嶄新步道系統,於木蘭花樹栽植完成後,與現地櫻花樹相互輝映成「花間走廊」,營造「春山暖日和風,啼鶯舞燕,小橋流水飛紅」的詩意氛圍,提供遊客更安全、舒適的遊憩空間。
計畫緣起
阿里山是台灣著名景點,2015 年遊客達 276 萬人次,但莫拉克颱風後,木蘭園區土砂堆積、排水系統受損,防災工程未完全解決問題。木棧橋通行狹窄,且經年使用後腐朽,颱風來臨時易造成土壤沖刷與水災,威脅遊客安全。此外,低窪地區排水不良,植栽根部長期浸水,導致植物生長不良,影響生態環境,並嚴重影響園區營運與遊客體驗。
計畫地點
工址位處阿里山溪源頭上游二條支流坡地緃坡陡峭每遇豪雨便造成縱向沖刷,下游侵蝕嚴重,林木根部裸露且造成伏流水現象,致兩側邊坡崩塌,危及環區木棧道相關設施、步道基礎及周遭珍貴林木;另因上游沖刷土砂下移土造成河道淤積堵塞,且施工機具無法到達淤積處,進而衝擊下方香林服務區安全。
計畫目的
整體著首重安全排水,順應地形,避免多餘開挖造成棲地破壞,考量現地環境、氣候特性,保留原有地被、以現地塊石砌築擋土護坡,除融合現地景觀,並可營造多孔性生態環境,增加生物棲息空間。
野溪整治之線型與固床工設施位置,以配合現況地形地貌配置,避免大規模開挖整地,並因應地形保留護岸兩側坡面平台,以利植被生長及維持生物廊道暢通概念,人為造景與自然林木共存,降低工程對環境之衝擊。
設計構想
為避免溪床渠道化影響景觀,特將漿砌石護岸兩側採用變坡設計,使人為工程與自然交融而不衝突創造人工護岸兼具天然之美;此外又設計RC 渠底面密鋪塊石,用以降低溪床滲流量,有效常保溪流水量,兼具生態保護及景觀美化的功效。
為融合阿里山現有地貌,採集二萬坪地區大量堆積裸露塊石,於當地修鑿後遴選分類運至工區築砌護岸,將可能致災因子巧妙運用,搖身一變為可再利用材料,不僅節省人力物料成本,亦降低未來災害發生之風險;護岸表面使其粗糙化,增加材質的多孔性,以提升青苔、地衣等植被附著率,讓自然生態得以快速重現。
原通行木橋斷面通行不足,以石材為主材料,融合地景建構蜂巢對稱式版橋,除有效增加通行人數及強化遊客行走的安全性,亦有增加排水通行斷面之功效;以蜂巢為設計核心,正是為傳達阿里山為當地文化與創新集中地,萬人簇擁共襄盛舉之意象,營造傳統與創新薈萃的新地景。
成果效益
(一)落實生態友善檢核機制:
工程周圍植生恢復良好,有助於國土保安與生態保育。透過使用塊石與原生植物,減少開挖和水泥使用,並與當地環境和林木融合,降低對環境的衝擊。
(二)提高經濟效益:
平面、電子媒體、部落格正面肯定報導,增加阿里國家森林遊樂區遊憩景點,提高停留駐足、停等休憩時間,增加商家營運收入。
(三)有效野溪治理,保全二岸林地及既有設施:
有效保護阿里山森林遊樂區主要遊憩動線,確保每年約 150 萬遊客的行走安全;同時,溪溝整治穩定河道,減少沖刷,並營造悠閒的環境與休憩空間。
(四)改善園區植栽生長基盤:
有效阻絕滲流,達到導、排水功能,改善該區喬、灌木根系長期浸潤,提供良好植物生長場域。
(五)創造園區新亮點:
設施與自然景觀融合,延續阿里山櫻花季,結合步道和廣場,創造園區新亮點,營造詩意氛圍,提升觀光效益。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嘉義分署
2024 第十二屆 台灣景觀大獎-優質獎
設施環境類
作品名稱:阿里山森林遊樂區木蘭園排水工程
主辦單位: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嘉義分署
設計單位:沈明信聯合土木技師事務所
施工單位:常旭營造有限公司
地 點:嘉義縣阿里山鄉(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
空間性質:導排水改善、消能/治洪設施、拱橋
材 料:鋼材、現地塊石、混凝土、冰片木
造 價:新台幣 9,870,000 元
設計時間:2017 年 12 月-2018 年 03 月
施工時間:2018 年 06 月-2019 年 03 月
評審評語:
以自然石塊為主要的表面構築材料,結合在地原生植物,讓護岸、靜水池與步徑在公園裡,勾勒出與環境相融的線形和韻律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