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公園與動物園再生計畫

新竹公園是一座百年公園,位於台灣的新竹市內,占地約莫18 公頃。

1916 年便已由日本政府公告為「新竹公園」,距今已經超過一百年,一歷史記載,早期作為竹塹城民眾基本遊憩空間外,1923 年裕仁皇太子( 後為昭和天皇) 來台巡視,興建接待所。1935 年擴建自治會館,作為日本皇族來台之行館及宴客會場( 即今「玻璃工藝館」)。在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這裡成為日本軍官的招待所。1936年新竹公園增設兒童遊園地,有兒童遊樂設施,並飼養了台灣獼猴、兔子、綿羊、孔雀等生物,這即為新竹動物園的前身。1945 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改為軍事機關,並新建空軍工程聯隊禮堂( 即今「風Live House」)、廣播電台、體育館,並將孔廟遷建至此。原有的遊憩性的公園空間,變得較為混雜。


在一百年的歷史之中,新竹公園從最早簡單的園內植栽和道路,到建造出「麗池」與日式池畔料亭,此後又陸續不斷在增建,綠地之內被添加了許多建築。這些建

築,反映了時代的變遷,從日治到國民政府的歷史。但隨著園內建築越蓋越多,架設圍籬、電箱電桿等等,園內空間被零碎切割,動線視線都受到阻隔,樹木生長的空間也被壓縮,公園原本的面貌越來越模糊。房福遺落在園外不斷發展的新竹城市之外,整座新竹公園好像也在不斷的變遷中,忘了它原本該有的模樣了。然而在2015 年初,為提高新竹市發展定位,重新定義新竹公園至十八尖山範圍之觀光硬體設施,建構百年公園的永續,以符合現代民眾需求及都市發展需要,結合親子、觀光、國際、文創、獨特性的概念下,以生態聚落為基底,文化歷史為軸,藉由改善水質、建構路徑、硬體設施減量等步驟,提出「新竹公園與動物園再生計畫」。


「新竹公園與動物園再生計畫」是一個既整理過去,也通向未來的規劃。為了達成這個從過去朝向未來的銜接,新竹公園的「再生」必須是在當下時間裡創造出一個獨特而有心靈提升感的空間體驗,成為通往未來有力的橋樑。

 

具體作法上特別重視以下幾個作法,讓新竹公園轉變為一座從過去向未來「提升」的橋樑:

  1. 尊重時間的力量:維持百年公園的獨特感。
  2. 發掘和重現園內的自然人文寶藏。
  3. 重新編整空間體驗,給予開闊和自由的感受。
  4. 用當代觀點重寫動物園和兒童探索區的體驗。
  5. 銜接新竹市廣大腹地範圍:連結新竹市區,再串十八尖山,為這座繁忙的科技城,留下一條自在呼吸的綠帶。


新竹公園再生計畫於民國104年提出「麗池園林空間」、「百年大道」、「兒童探索園區」、「動物園再生計畫」及「全園區步道系統改善」5項子計畫,以遊憩資源跨域整合,提升旅遊環境品質,主題式的觀光亮點行銷和振興地方經濟為目標,打造出具國際級的觀光場域。


因為新竹公園過往的歷史痕跡,此次計畫不再重蹈過度建設的覆轍,相反地,甚至要移除不必要的硬體設施,於是有了八大規劃目標及原則:

  1. 減法設計
  2. 保留老樹森林
  3. 尊重歷史
  4. 市民需求對應
  5. 動物棲地擴大
  6. 打造類棲地環境
  7. 自然有善意識
  8. 自然與都市間緊密關係


新竹公園與動物園再生計畫區分出五個主義區域,麗池園林空間、百年大道、兒童探索園區、動物園,並依全區步道系統規畫進行設計,透過節點與軸線將活動串聯及公園視覺特色的強化,提高公園內空間利用的效益,加強地域性的環境。


百年大道

公園南側串聯博愛街路口的百年大道,整體舖設石板步道,保留現有公園自然原生林相樹種,增設休憩空間及可看到動物園內的開口處,增加步行上的趣味性。


麗池園林空間

強調自然、綠色、親水、保留古蹟與老樹,讓公園景觀回歸原有歷史建築風貌,其中恢復麗池園林水岸景致、改善麗池水質淨化、打造公園新入口意象及增加公園綠地面積。


兒童探索園區

公園以百年大道動線,劃出西側綠映空間及建築群,規劃兒童身心成長的森林遊戲區,引誘性植生環境,增加昆蟲棲息環境,達成生態自然環境,並將現有歷史性建築活化,其創出健康文化交流的綠蔭空間。


動物園再生計畫

動物園西北側有一座小山丘,因山丘地形故豐富了園區整體地貌,依地形考慮棲地環境,並保留現有入口,規劃出「一號出入口」、「高草疏林」、「猛獸:紅毛猩猩、孟加拉虎、馬來熊」、「猴島」、「濱水區」「食物森林:柏之丘」、「可愛動物」及「二號出入口」等9區。


使用者需求落實

提供舒適的無障礙公共環境,以步行為主,目標在於提高風格的獨特性與清楚明瞭的步行動線,以享受漫步在公園中的舒適性與自在感。同時以供非特定民眾休憩與使用,提升友善的步行環境空間,達成使用者之安全與舒適。藉由良好的人行串聯動線將新竹公園、十八尖山及周邊學區串聯,透過悠閒優質的步行環境,提供市民、遊客完善的服務設施。期望藉由人行動線規劃及優質的公共環境空間改善,提供全區無障礙環境設計,利用斜坡道的方式串聯各據點,提供民眾友善、舒適且安全的步行環境。


1.日治時期林風貌復原

回歸原有歷史建築風貌,並賦予友善的對應空間;增強水綠環境的生態化,拉近人與水的關係,增加親水性舒適空間。

2.開放綠蔭親子活動場所

提供兒童文創藝術發展場域,開放樹蔭空間讓孩童充滿笑聲的徜徉其中。

3.銜接生態與都市的百年大道

延伸新竹市舊城區與十八尖山的自然環境構造線,串聯都市記憶的綠廊道。

4.動物園再生與傳承

歷史悠久之新竹動物園,原面臨著與新時代價值產生的種種衝突,需改善過往對待動物的展示及飼養方式或因未妥善規劃或放置展示而產生的動線及視覺之混亂。位於新竹公園中央的動物園,被聳立的擋土牆及綠籬封閉包圍,阻隔了公園使用者的視野,形成了具壓迫性及外來者不易發現之隔閡。

透過類棲地的方式創造類似動物原生的環境,解放被囚禁於籠內的動物且擴大原本的棲地,動物們多了可以與同類互動遊憩之空間,同時利用自然屏障改變人看動物之關係。對於原雜亂陰暗雜木林,針對不同動物之棲地移植適合的植栽,並保留超過七成的原生植物,使其整體環境更具生命力。






2020 第八屆 台灣景觀大獎-傑出獎

公園綠地 公共開放空間類


作品名稱:新竹公園與動物園再生計畫
業主:新竹市政府
設計單位:樂駝規劃設計有限公司、邱文傑建築師事務所
施工單位:直佑營造股份有限公司、富石營造有限公司
地點:新竹市東區公園里東大路一段1 號
用途:公園用地、公共休憩空間、動物園、歷史建物
材料:RC 造、鋼骨RC 造、2 樓基礎
造價:約3,040 萬元
施工時間:106 年7 月至108 年12 月
工程金額:約6 億元
其他獲獎:2020 年國家卓越建設獎、2020 年Good Design Award

評審評語:
拆除不同建築與使用間之圍牆,重新佈局,使原本各自獨立之區塊整體和諧再生,成就百年公園之新世紀風貌。
公園主軸動線連結園區歷史空間,並與城市主要街道活動彼此觀看,使公園重回市民生活場域,延續世代記憶。
立體動線設計提供民眾與動物間多樣親合的觀看機會,保留部分籠舍重新定位產生錯位使用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