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桃園區大有梯田生態公園新建工程

水梯田,具有水土保持、涵養水源、生物多樣性及維持環境生態系統運作等功能。隨著都市發展與擴張,當建築、都市與景觀三者間的邊界逐漸模糊、相互滲透與混雜,城鄉交界的梯田景觀逐漸消失,同時說明都市地景的矛盾與複雜性。

本公園在早期一直是水梯田型態的農業地景,隨著台灣農業政策變遷,休耕後逐漸陸化成為城鄉邊界的次生林帶。然而,在都市發展過程中城鄉邊界的生活地景出現動態性變化,次生林,在都市蔓延的過程中成為亂葬集中區,降低了作為都市發展緩衝綠帶的生態功能性。

都市地景從水梯田到亂葬區的變遷,是矛盾,也是複雜。本公園經由都市計畫劃定為公園用地,作為都市開放空間及發揮綠色基盤意義昭然若揭,我們嘗試以再現消失的地景 - 水梯田復育,為台灣的都市公園建立生態棲地重建的指標,同時以水資源循環再利用達成環境永續目標。


亞洲獨特的農業地景 – 水梯田

水梯田是人類充分利用地形條件與環境資源,探索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

台灣的高山坡地面積占全島的2/3,在農業社會時期人民依循山坡與丘陵地形,以砌石、泥土築成邊坡,鑿挖水圳引水灌溉,沿著等高線開闢出一畦畦層次分明的帶狀水稻田,從山頂延伸至山谷,形成台灣地區最獨特的水梯田景觀。

水梯田,是先民在台灣土地上刻劃社會、生態與生產地景的適性土地管理模式,讓自然資源在生態系統承載力和回復力的限度下得以循環使用。藉由水梯田文化地景再現,將傳統生態服務的智慧透過景觀呈現,與當地社區居民共同合作管理自然資源,以實踐社會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標。


設計目的

【再現台灣獨特的文化地景】

台灣農村景觀特徵是與各種不同的原始林、溼地等次生環境以鑲嵌式的空間結構與當地地形結合,此種土地利用方式創造豐富的生態系統,得以保存地區生物多樣性,並提供防災、滯洪及環境保護等功能。


【實現社會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的理想狀態】

積極回應當今都市開發蔓延與環境承載力的平衡,並反省以實現永續資源管理,以降低環境衝擊。


【自然資源永續利用及生態系統受到保護與重建】

藉由水資源收集及循環再利用,重新復育都市邊界生態系統,並以不同形態水體、灣潭與廊道,提供各種物種的棲息環境,以達成生物多樣性。

 

跨領域整合與合作

【整合平台1】

由規劃設計單位與生態研究調查、相關跨領域專業單位(土木、建築、結構、水利、機電、大地及等)針對基地水土保持、生態系統復育及地下水及地質結構調查,進行整合式整體規劃,以確保公園開發對環境擾動可以降到最低。


【整合平台2】

政府開發單位、設計監造單位及營造單位三方,在針對施工界面、工程方法及細部設計進行有效率的溝通。三者之間呈現動態且平行的溝通合作模式。


【整合平台3】

由政府開發單位與當地居民、學校團體與其他利益關係人的交流與整合,充分落兒童表意權。並將其整合意見於平台2上共同討論、運作及實踐。

 

水資源治理

水源

A、梯田原始水源:以管線拉設水源至水撲滿供梯田灌溉使用。距公園1公里外潺潺不絕的水源地,經當地居民帶領尋找,重新拉設管線進入基地水撲滿,作為梯田灌溉主要水源。

B、雨水及地表逕流:以水土保持設施及排水系統收集、儲存、再利用。

C、戰備井:因應台灣地形陡峭不易存水,設置水井以利枯水期抽水。

  • 排水:山坡地區外集流,以排水明溝匯流後與區外排水系統連接。
  • 集水:收集區內排水,以草溝、滲透井、景觀水道及生態池等水域收集匯流,集中至滯洪沉砂池後循環再利用。
  • 景觀水循環:從水撲滿以管線拉設至水瀑,製造水流以利水循環。
  • 梯田水循環:以砌石溝引導水撲滿內的水,分層灌溉水梯田。


材料與工程方法

1、節能減碳工法:

  • 砌石:增加生物棲息空間、增加立面綠化面積、減少混凝土硬體構造及降低視覺量體影響。
  • 透水鋪面:降低地表逕流衝擊,增加滲透提升基地保水性;步道不積水提供良好步行體驗。

2、梯田晶化工法:運用台灣傳統農村梯田工法,加強基地保水功能,提供動植物生長必要水塘,增加棲息空間。

3、復育原生植物:桃園為台灣「千塘之鄉」,埤塘在桃園的歷史脈絡中為最主要的文化地景,因而衍伸多種當地特有水生植物。其中,桃園石龍尾為當地特有種,經由本計畫執行再次孕育繁衍,成為池中最美的風景。


 環境影響與關懷

  1. 水資源治理與再利用:跨域專業整合執行水土保持計畫,設計總滯洪量達1376.75m3隱藏式滯洪沉沙池,依開發後重現期距50年可容受大豪雨等級,有效降低強降雨災害。
  2. 都市生態棲地重新復育建置:原有動物物種為35種,經由溼地生態與棲地環境建置,增加74種生物。依據監測結果,顯示生態環境條件佳,已有鄰近山區物種族群擴散至本公園。基地原有104種原生樹種群落,經人工復育及演替後,已增加98種植物,目前仍持續增加中。
  3. 全區透水設計,透水率達97%,水梯田及其他水體面積占全區46%。平均降低0.7-1.5度攝氏溫度,有效改善都市微氣候影響。


工程效益

  1. 再現梯田歷史文化及建立生態教育環境。
  2. 全透水鋪面及有效逕流收集、生態滲透,增加基地保水性。
  3. 以砌塊石擋牆取代傳統混凝土總立方數達1,094.7m3。
  4. 基地內共設置滯洪池、水撲滿、水梯田、生態池,打造全區水循環系統,總含水量(臨時滯洪量+永久滯洪量)可達2300m3。
  5. 生態復育有成,動物(刺蝟、大冠鷲、蛇類、蛙類)及昆蟲(蜻蜓、鳳蝶等)已逐漸回家。
  6. 公辦民營創造永續,省下每年約240~300萬維管支出。創造園內就業人口9~12人、園外就業人口約20人,預估平均提供周邊經濟效益每日約2萬3,700元經濟效益。






2020 第八屆 台灣景觀大獎-傑出獎

公園綠地 公共開放空間類


作品名稱:桃園市桃園區大有生態梯田公園新建工程
面積:約1.2公頃(不含遊戲場)
工程金額:約新台幣1億3千萬
設計時間:107年05月至107年12月
施工時間:107年12月至109年06月
業主:桃園市政府工務局
景觀設計:拓觀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負責人:王玲鈴
土木結構:泰禹工程技術顧問有限公司
水土保持:泰禹工程技術顧問有限公司
建築師 : 許志豪建築師事務所


其他獲獎:
109年 桃園市政府公共工程金品獎 土木工程類第三級 優等
第20屆 公共工程金質獎 特優
2021 建築園冶獎 公共建築景觀類

評審評語:
善用基地具落差的坡地條件,復刻「梯田」的地景手法;整合給排水規劃,納入沈澱、生態水質淨化、灌溉,加以落瀑與鏡面水池收斂,運用水的流動帶動微氣流,提供舒適且具賞景機能的休憩環境。設施與空間設計兼顧民眾需求又不失其簡潔的整體感,是一個成熟洗鍊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