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間的都市綠洲-臺北南港,新新公園

108 年一月臺北市府公告「臺北市南港區都市計畫細部計畫(通盤檢討)案」,市民大道隨著沿線建設逐步到位,「東區門戶2.0」計畫目標亦漸近形成,為形塑南港區段市民大道城市綠廊的形象,並成為臺北最令人心生嚮往的林蔭人本休閒街道及韌性城市的空間場域,以形象綠、生活綠、韌性綠、生態綠作為整體規劃構想核心,以南港綠廊公共空間織就韌性城市實踐場域。

「新新公園」正處其中間,對於建置市民大道生態綠廊,創造地面層的人本步行串聯系統及未來韌性城市,有著顯著的東區門戶城市綠廊效益。


臺北市新新公園座落於市民大道七段,為臺北市東區門戶計畫範圍內之建設。面積約2.5 公頃,是臺北市第一座以濕地為主題的大型公園,公園以落實雨水淨化後排放為規劃目標,藉由蜿蜒水道及水生植物過濾結合地景營造,讓公園除溼地生態景觀,兼顧民眾親近自然、享受休閒活動機會。


公園對環境營造的中心構思-東北西南造丘成林,西北東南水間賞綠,原況是一片平地,為了成就溼地公園先決須具備條件:二是地形起伏綠樹植生結構;一是源源不絕的水源供溼地涵養。



跨域整合式設計對改變都市環靜及創意貢獻


濕地結構

公園的東北側近基隆河,為東北季風迎風面,本計畫填土造丘先以地形形塑微氣候基床,繼以大量之臺北郊山適生樹種,植樹造林 ; 公園西南臨未來鄰地商業開發勢必朝高樓建築導向,亦以地形起伏、丘狀的林木基盤,成就公園西南的丘狀林區,其與東北郊山林相連繫,形成了公園兩丘 對望,圍塑了場域的地形結構高點。公園西北東南則以谷線之姿,成為了溼地流域的水道,水底的黏土、礫石、水中植物,組成最佳的生態過濾路徑。公園中央區塊,以最低地的設計,成就了全區的滯洪景觀大池,兼具水域調節微氣候與暴雨滯洪的最佳景觀設計方案,完成了水系以地 形導流的濕地公園基盤。


濕地水源

如何引水維持溼地養成,是臺北市區內需要面對的難題。公園座落的市民大道七段鄰近基隆河,恰位於臺北市雨水下水道排放的下游。設計利用雨水之下水道箱涵幹管的雨水,回抽至公園溼地流域的上游出水口,流經景觀過濾水道之後,匯集於中央大池,待滿於正常水位時,再行排放至北市雨水下水道。對於台北市東區的雨水排放,等於加了一道清水過濾的機制。雨水下水道流動的水源,是執行水循環機制再利用的絕佳示範。雨水,再度滋養了生生不息的綠意生命,水與綠的交織構圖成了環境自己會說話的濕地風貌。


植生配置

公園除步道及必要的休憩設施外,幾近全面性的綠化,陸生、水生植物的豐富多樣性,促進了生物多樣性的綠色基盤。

  1. 具地方性優勢:原生、適生喬木相互交替配置,呈現種類多樣性,連帶促使生態多樣性。
  2. 季節性變化:四季色彩以常綠、落葉、開花的特性彰顯各區視覺,亦是環境心理場域記憶。
  3. 考量植生最終生長高度作配置:嘗試控制公園綠化的最終樣貌,成就公園的環境設計美學。






2020 第八屆 台灣景觀大獎-優質獎

公園綠地 公共開放空間類


作品名稱:山河間的都市綠洲-臺北南港,新新公園
業主: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
設計單位:環藝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施工單位:超然營造工程有限公司
地址:臺北市南港區南港路3 段47 巷26 號
用途:公園綠地
主持人:潘一如
參與者 : 周建華、鄭毅凡、胡勖格、許宛琳、吳欣妮、廖奕翔
材料:多孔性瀝青混凝土、透水混凝土、高壓混凝土磚、天然花崗石、枕木步道、天然碎石、混凝土表面刷毛地坪、FRP 棧道、鋼構桁架
造價:89,489,229 元
施工時間:107 年11 月23 日開工,108 年12 月26 日竣工
工程金額:89,489,229 元


評審評語:
工業廠址再生為人工濕地公園,成為都市再發展地區之核心綠地與生態跳島。
鐵道意象之漸變軸線串接濕地、長廊與服務設施,暗喻人為與自然間之變化序列。
挖填平衡之起伏地貌創造空間豐富性與觀景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