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洄瀾灣」-極其難得之都會區海岸公園
花蓮縣的北濱、南濱、化仁海岸合稱「洄瀾灣」,為早期花蓮經濟命脈及聚落集中地,古以「洄瀾」稱之,後因「洄瀾」閩南話諧音進而取名「花蓮」,由此可見本段海岸對花蓮深具重要性。而南濱海岸非常接近市區, 10分鐘車程即可抵達,為台灣極其難得之都會區海岸公園。
——————————————————————
本工程位於花蓮縣花蓮市及吉安鄉,計畫內容有海堤改善、防汛道路改善及前坡景觀環境營造計660公尺。
巨浪侵襲、國土退縮
從前的洄瀾灣海岸,由於南端緊接著花蓮溪口,河川運輸的沙量豐富而且源源不斷,在沿岸漂沙及長期的海浪之影響下,曾有近200公尺長的自然灘線,花蓮人追憶時常提及,當時從海堤往下要走好一段時間才能觸及海際。
民國76年花蓮港東防波堤延建後,因突堤效應阻礙沙源運移,加上本段位處東部正臨太平洋,颱風期間受暴潮巨浪侵襲影響甚鉅,據監測結果海岸線不斷地退縮,尤其以自由街排水口以南最為嚴重!海岸灘線最短處僅餘40公尺。
為了防止侵蝕現象持續發生致危害濱海居民之生命財產安全,早期採取許多防護措施,惟尚難有效阻止灘線之退縮,國土防衛儼然成為國家刻不容緩的課題,並為水利工程治理極其嚴峻之挑戰。
南濱更美了
在108年7月整體工程完工後,南濱海堤人氣指數直飆而成為新興熱門景點,在地社群、媒體、部落客紛紛予以分享及報導,深受在地居民及觀光遊客肯定,各政府機關亦挑選南濱海堤作為工程學習及辦理大型活動場地,觀光效益也隨之提升。
第一道防線「離岸潛堤」:
一改過去以剛性海堤硬碰硬方式,採「離岸潛堤」施作,從遠處先削減波浪能量。潛堤由消波塊堆疊,大部分藏於海下,可減少視覺上工程量體之衝擊,維持海岸景觀。潛堤位置、高程、長度、消波塊噸數,經水利專業分析及水工試驗模擬可穩定,並可消波減浪,減少海岸侵蝕、進而掛淤養灘。
第二道防線「海堤堤身」:
將原堆疊堤身之消波塊調至海底當作基腳,並以花蓮溪水系之大塊石鋪排於海堤堤身,以鄰近花蓮溪流域內特有之大塊石鋪排,塊石除形狀及色澤優美外,更據質地堅硬等特性,並藉由塊石間隙有效減緩海浪溯升,經水利專業分析及水工試驗模擬可穩定,並保護堤後安全。
第三道防線「防風林」:
培植本地生長良好之植栽,種類以白水木、草海桐為主軸,現況已成長為優秀的防風林帶,成為海岸的第三道防線。
生態棲地營造:
調離橫斷阻絕,以草皮緩坡消除高低落差,並以海岸喬木、灌木等提供生態廊道串聯廊道。養灘有成後,更有利海陸棲地空間之營造。
景觀節點設計:
以緩草緩坡搭配海洋風格景觀階梯設計,使民眾容易親近水環境。設計多樣海洋動物岡石、海龜陶塑品作點綴,並利用活潑的配色,吸引民眾親近,觀景平台亦設計為鯨魚造型的,並給民眾增添些許”鯨”喜。
經濟部水利署第九河川局
2020 第八屆 台灣景觀大獎-優質獎
環境設施類
作品名稱:花蓮南濱海岸整體改善計畫
地點:花蓮縣花蓮市
用途:整修海堤因0206地震造成之破損處,整建海堤環境
主持人:謝明昌
參與人:曾國柱、黃承焌、莊立昕、魏永捷、謝昇峰、林輝明、林宗賢、王梵篙
景觀設計:經濟部水利署第九河川局
材料:AC、RC、PC、抿石子、陶塑
造價:約新台幣1600萬元。
施工期間:2019年1月 至2019年7月
評審評語:
以持續階段性推動海岸復育,完成了海岸保護、自然景觀、植物生態相再生與民眾休閒親海的目標,是值得推廣與鼓勵的案例。然其過於繁複的鋪面設計與裝緻性的雕塑設施,雖弱化了海岸景觀的自然美,但獲得環境綠化與民眾親海的機會與效益,其海岸環境復育做法仍值得表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