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水環境改善計畫

項目背景:循著歷史軌跡的跨域治理,找回水岸與城市交匯的核心動力


竹溪為台南市舊市區唯一1條自有水源天然的河川,繼承著清聖祖康熙年間《台灣府志》的「府城八景」,竹溪於民國四十五年選列為「台南十二勝景」。然而,隨著都市發展,污染及水患嚴重,空間記憶內涵的轉變,竹溪勝景蒙塵,百年風華不再。改造前的竹溪不僅擁有如同台灣其他城市渠道的通名”黑龍江”之外,更集合了水質嚴重污染與低窪處時常淹水的情況。三面光的水泥護岸缺乏複層式的植栽變化,更不利於生物的涵養,加上周邊設施的破舊與閒置,使得竹溪成為了市區內較為不友善的景觀環境。本工程以治水排洪為基礎,以綠地緩坡與塊石渠底打 開三面光的混凝土河道。考量基流時的水域生態需求,形塑自然曲線河道的水域棲地並恢復河川自然淨化功能,提供水域生態的重要活水元素。本工程以嶄新的方式來達到都市治水, 由河川延伸至岸上空間,重新塑造水岸環境,創造陸域生態棲地及景觀色彩,供民眾樂齡遊憩環境,無障礙臨水步道串聯周邊社區與文化園區。



計畫設計訴求:回應台南人城市新生活的當代性


台南是個不張揚外顯的漫游城市。透過竹溪再造,回溯最初祭祠圈所形成的廟埕、巷弄及廣場空間,重新審視公共、生活與城市尺度等不同面向的庶民生活的當代性,提出竹溪改造的基本述求—一個找回台南人公共尺度的城市新生活。本計畫透過跨域的空間內涵轉變來審視城市功能定位。規劃結構以竹溪為主架構縱橫連結體育園區與水交社文化園區,並且循著歷史的軌跡,催化周邊人文歷史資源,打造出傳承360年的歷史文化風景線。新與舊的融合再生是台南府城與時俱進的關鍵,改造的竹溪成為了周邊各居民及文化資源的都市觸媒,在重新找回水岸與城市交匯的同時,回應台南人城市生活的當代性。同時,藉由施工前、中的生態調查比對,採分區分標開發之規劃,發揮了工程不影響既有生態之成效。完工後鳥群增加了,傍晚更有大群蝙輻在空中覓食昆蟲。這是一次目標和願景導向下的河岸整治,我們承載著為生態、人文理想和美學的理念,結合韌性都市的觀點,俯瞰真實水聲的時間軸。



窮水力之盡,還地於河,營造生態自淨的多自然水岸空間


竹溪原為天然河道,因都市發展而演變成水泥化的排水道,經水利檢討與調整透過緩坡方式將河道區域擴大至38~100m,設計排洪流速調整為<3m/s,除了可提升排洪容量與滯洪能力,更利於柔性的緩坡護岸,並可增加生物棲地空間,達到還地於河之理念。基於竹溪常水位流速較緩,為構建緩緩積澱的水環境,在河道中進行拋填卵石,利用卵石突起的紋理及攔水堰製造激流增加的曝氣效果,同時,透過卵石周圍所形成的生物膜,增加微生物數量,提升污染去除率。


除了透過低衝擊開發LID來增加河岸韌性的恢復力外,整體以天然石材取代水泥降低工程排碳約1,294噸;採用節能與水資源再利用,營運期間年可減少238噸碳排放;而創造的水岸植物與綠地,每年增加區域固碳量近72噸。月見橋的結構以竹子之意象串連兩地,竿節上的芽點生成分枝,在水面上營造竹林意象的空間氛圍,鋪面和扶手則以木頭簡單的交錯排列,以編織的方式呈現造型的扶手,讓整體的橋梁帶有更強烈的雕塑感,形成竹溪重要的地標場景。



城市的自然邊界被柔化,河道重新回歸百姓生活


竹溪的改造是一個尋找整合各方資源的過程,市府協調八大局處整合支援,共同與周邊包含三個鄰里居民、台南社大等NGO團體、各類體育協會等推動計畫。此外,新增周邊社區與橋樑之無障礙設施,克服原有地型的高低落差限制,提供方便與迅速進入園區之友善動線。同時,既有橋梁增設無障礙平台,藉由臨水步道串聯竹溪與水岸兩側之社區。基於對基地的深度探討與溝通理解,把握參與者的體驗,重新掌握水與自然的對話。透過將竹溪與市民活動完美結合,緩緩粹煉出屬於這城市的生活厚度與文化深度,讓竹溪成為一個具有時間厚度的文化水岸線。






美商傑明工程顧問(股)台灣分公司


2020 第八屆 台灣景觀大獎-優質獎

環境設施類


作品名稱:臺南竹溪親水綠廊水環境改善計畫
業主:臺南市政府水利局
設計單位:美商傑明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施工單位:唐億營造股份有限公司
地點:臺南市南區
用途:河岸邊坡綠化、出水口水景工程、河道渠底工程基腳及低水護岸、河岸景觀舖面、跨河景觀橋水岸植栽、無障礙斜坡道、特色共融公園
材料:石籠、塊石、鋼構橋梁、木集成材、節能 LED 路燈、透水舖面
造價:373,794,264 元
施工時間:107 年 02 月 21 日 109 年 07 月 21 日
工程金額:373,794,264 元
其他獲獎:臺南市政府公共工程優質獎特優、2020年國家卓越建設獎「最佳環境文化類 最佳規劃設計類」

評審評語:
以河道拓寬的整體改善,褪卻竹溪過往為快速排洪設計的冷硬混凝土堤防與河道,師法河流自然擺動的韻律與緩坡植生樣貌,營造兼具滯洪能力與民眾休閒需求的都市綠色河川。在恢復竹溪河川生命力之餘,更藉由月見橋動線的串連,發揮了都市親水空間的多重效益和永續環境思維。本案的不譁眾取寵,是減法工程、去蕪存菁、回歸樸實自然的最佳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