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空鐵道軸線計畫(北段)細部規劃設計

2015年台中市都發局啟動台中綠空鐵道軸線計畫

宏偉的篇幅潑灑,以舊鐵道為軸,沿線架構起新的舊城光輝,從林森路開始,向北邁進,沿經建國路、國光路和樂業路…等重要的交通樞紐,

再以進德路、新民街為界線,這段約1.6公里的帶狀空間將進行大幅度的改造,勾勒出台中未來文史地景。

 


空間整合構想


1.開放性的服務設施

2.增設垂直動與整合友善服務設施

3.增加更多的外部連結動線

4.友善無障礙坡道

5.友善整合與台鐵辦公大樓的外部空間

 


歷史背景


於1900年,臺中市區街廓規劃改正計畫開始,配合鐵路設施的運行,綠川也開始有了土堤的設置。

在1908年臺中鐵道全線通車,正式開啟了鐵路貨運流通時代。

自17世紀的荷蘭統治時期,台灣以種植甘蔗生產蔗糖為主要出口商品。1908年臺中火車站東南側在一片稻田、蔗田之間的三處糖篰,於1910年成立[帝國製糖株式會社],1945年後更名為臺糖臺中總廠,在產業的帶動下,都市的街廓、商業、住處逐漸擴張。

2009年,臺中鐵道高架化計畫開始施工,啟動舊鐵道拆除計畫,原有的軍用月台、早期產業的輸送軌道已不復存在。

鐵路運輸在薹中市的經濟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帶動了地區的商業活動,然也因屬線性幹道,間接形成地區都市空間結構與都市紋理的不平衡發展。今藉由鐵路高架化後的平面鐵道空間進行都市縫合,將長期因鐵道穿越時所造成的前後站都市空間重新整合,預期將會重塑臺中市舊城區的都市文化地景。

爰以「舊城新藝象」為發展定位,並同時注重產業、交通、人文與生態間的共構關聯性,朝向永續環境、人本空間、產業資源、觀光升級、文化歷史及自然生態的面向發展,希冀在保留並活化舊城地區都市紋理及歷史記憶下,凝聚中城文化據點的群聚效應,帶動周邊經濟發展,創造中城都市景觀新風貌。

 

百年前,鐵路運輸帶來了臺中市整體區域的經濟發展但,也阻斷了都市整體發展產生了前後站兩個發展迥異的區域。

百年後,當鐵路立體化後帶來了都市軸帶的無限想像但,也賦予翻轉鐵道新力量的冀望產生了修復前後站都市發展的新契機。

 

神思回遊光河 - 神思道

美好生活的追尋,美好生活哲學之道,神思行者之道

 

綠空鐵道從民間的倡議開始,而後成為政府的政策,從公民參與到城市美學的提升,都成為臺中市發展過程中,一個極富理想色彩的典範,綠空鐵道落成後,市民的生活進入此一場域,更激發了許多對於未來的盛麗想像。


因此當我們閱讀此一場域歷史紋理,見證使用定義的轉化,我們企圖藉由此一論述的發展成為臺中城市發展史的豐饒文本。

臺中,一個因應鐵道而生的城市,因為臺中火車站的落成,南北在此接軌,“臺灣”的概念因此成形,經過百年歷史暈染以及常民生活的推演,臺中擁有豐富的人文景觀與文化包容性,因此臺中人的life style發展出豐富的常民文化以及消費儀式,藉由此次的展示計畫,投射在綠空鐵道的場域當中,引導閱聽眾從歷史紋理、公民參與、城市再生與未來想像的諸般面向,去理解綠空鐵道之於城市的重要性。




上典景觀實業有限公司


2020 第八屆 台灣景觀大獎-優質獎

環境規劃設計類


作品名稱:綠空鐵道軸線計畫(北段)細部規劃設計
業主:臺中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地點:臺中市東區
用途:都市綠地、廣場空間
設計單位:上典景觀實業有限公司、上境設計工程有限公司、謝文泰建築師事務所

評審評語:
鐵道高架化或地下化係近二十年來影響台灣城鄉土地縫合再生活化之重要國家級建設,雖然各縣市之政策與社經背景各有差異。本案利用不同高層之結合,以簡樸系統性設計語彙打開了都市原來之空間障礙,成為新的立體綠廊,就設計手法與行進體驗之空間多樣性,呈現了簡潔明快有創新之「力道」,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