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市場「心」轉型,陳年會社「旺」起來
1930年,內外食品株式會社選擇在嘉義白川町設立鳳梨罐頭工廠,還擁有當時全台最先進的機械化設備,形成了從原料,到產品製程一條龍的經營模式,讓「鳳梨會社」這個名稱一直保留到今日。光復後,大部分鳳梨罐頭工廠併入台灣鳳梨股份有限公司,因為土地成本提高後幾乎全遷至東南亞設廠,鳳梨罐頭工廠也遭拆除改建成私有的仁愛市場。
仁愛市場受到周邊百貨業林立及傳統市場的轉變,因此漸而沒落,因為無人管理,使其變成遊民聚集和青少年吸毒的場所,成為治安死角。105年開始,鳳梨會社社區發展協會藉由申請嘉義市社區規劃師駐地環境改造計畫,展開市場再生計畫啟動,號召大專青年與社區志工共同打掃市場空間,將廢棄的市場空間進行清潔淨化工作,並將街角的公共廁所改造成藝術櫥窗,作為往後社區居民的公共藝術空間,且逐年展開市場分年分區的改造歷程。
由內而外的空間打造
市場再生計畫,號召大專青年與社區志工共同打掃市場空間,啟動舊市場改造的序曲:從市場前後兩處入口改造成藝術櫥窗(105年)及市場小學堂(106年),試圖打開進出市場空間的入口;接續整理通往市場中心的廊道(107年);進入市場中心的攤位區打造為市場活動Bar(108年),更打造一處室內空間作為社區的辦公場所(109年),引進青年駐點,持續營運空間。
空間美感與視覺定調
因仁愛市場之空間與土地所有權屬於私人所有,先從仁愛市場外圍空地綠美化,以及最外面的公共廁所改造成藝術櫥窗開始,逐年點亮空間,也利用鳳梨的元素為設計意象裝飾在市場內的每一處,並讓色調統一,讓整體視覺更鮮明,擺脫陰暗、潮濕、混亂的印象。
社區資源的整合與協力
在社區營造過程串聯起不同領域關心社區的夥伴,包括公部門、在地學校、在地工班等,透過軟體營運測試,為市場活動空間投入更多想像力,也解決社區公共空間不足的問題。
誘發在地認同與社區參與
透過外部媒體曝光,讓在地居民注意到社區的打造成果,肯定社區代表及社區規劃師的努力,藉由外部焦點提升居民對社區的認同,並擴大擾動面向。
空間多元與分區使用
社區向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申請台灣夢計畫,協助垂楊國小弱勢學童在此課輔陪伴,並由社區媽媽在供餐廚房準備晚餐,同時也是社區長照關懷據點,讓空間多元的利用。
藝術櫥窗結合太陽能發電系統
重新改造廢棄公廁,成為入口意象也是展示櫥窗,並結合太陽能發電系統,讓夜間也能照亮展示品,同時也達到節能減碳的效益。
跨社群協力與參與模式
號召大專青年與社區志工共同打掃市場空間,將廢棄的市場空間進行清潔及整理,作為往後社區居民的公共藝術空間。
透過逐年落實改造計畫,各單位同心努力讓市場內的所有權人認同,開啟舊市場新活動的可能,使空間有完整的腹地讓更多人使用,並增加市場內光線與教學課程的需求,結合藝術性亮點的霓虹招牌,讓內部空間有了舞台背景,更成為鳳梨會社的精神招牌,透過空間營運工作坊,已辦理了講座、展演活動、關懷據點供餐、兒少關懷課輔照顧等,持續營運中。
十作有限公司
2021 第九屆 台灣景觀大獎-優質獎
社區營造 地方創生類
作品名稱:鳳梨會社社區-市場再生學堂
業主:嘉義市政府
地點:嘉義市西區仁愛路293巷47號附1
用途:凝聚社區居民及在地人文與藝術的共享空間
輔導單位:十作有限公司
規劃團隊:小福砌空間設計
施工單位:嘉義市西區鳳梨會社社區發展協會
材料:都市工程廢棄物、木料
操作時間:2016年04月~ 2020年10月
工程金額:新台幣2,100,000元
評審評語:
以清理環境開始,輕巧的設計讓市場顯得明亮、有趣,同時又維持老建築的原味,空間在不同時段提供居民不同使用,包括社區學堂,清楚看得出市場空間有整理活化的績效,沒有虛華裝飾但具有庶民空間美學與社區動能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