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牆,指的是田野考古發掘下挖探坑時,每個探坑的縱剖面(就像各個探坑的界線一般,故稱界牆),我們可以透過界牆上的現象,探討史前人的生活痕跡,例如界牆上出現灰坑,內有貝類、獸骨等,就可以推測史前人的飲食及生活習慣,而與史前人一起生活的原生植物跨越時間依然在我們身邊,但與現在的人距離越來越遠,如界牆深埋在地,本次目標希望能拉近人與原生植物的距離。
西大墩公園於2018年6月4日修正公告為西大墩考古遺址,西大墩考古遺址地層堆積分有四層,即表土層、文化層、生土層及礫石層等,文化層則包括中部歷史時期的遺留、番仔園文化層、牛罵頭文化層。
「有故事的地方,是厚實整座城市文化質感的重要基石!」結合遺址保存、節能減碳之教育休閒功能,與主題公園並存,
應用在地植物尋找生活在大肚山台地先民的文化基因
植物的實用性是人們代代相傳下來的智慧結晶,帶有先民文化的基因,越是原生種的植物其用途越是廣泛,包含食用、藥用、工具使用等,即使是路邊不起眼的野花、野草也都有其負載的許多用途。
透過歷史場域認識先民文化與智慧,連結新生活態度
本工程不只是公園內花園,更是以考古場域的特性重建與先民一起生活的花園與植物,藉由植物認識先民與環境互動的關係進而了解先民的文化與生活智慧,為推廣永續發展的生活模式奠定基礎。
打造一處寓教於樂的多元活動場域
結合考古遺址保存、節能減碳之教育功能,與主題公園(以大肚山原生物種為主體)並存,充分發揮展示教育功能,打造具人文故事、自然生態,深具厚實文化質感的戶外休閒活動最佳場域。
【大肚山聚落花園】
改變西大墩公園平坦綠地的單調,讓空間有層次,整體的配置就像一個自然迷宮,就像大肚山原住民散落的生活花園,讓居民親近植物,感受先民存在。
【多樣性林緣帶】
考量現有喬木形成之日照環境配置植栽,在林緣位置與潮間帶有異曲同工之處,光影變異最大,我們善用這個位置的特性,配置出具有三種特性之小生態:光照期長、光照各半、光照弱,模擬大肚山谷形態表現。
【山林演替計畫】
大肚山在火燒及種源缺乏的狀況下,演替反覆停滯在前期,遲遲無法恢復老熟林的狀態,為了找回大肚山林的樣貌,我們依循山林協會的計畫,以原生小苗木逐漸淘汰非原生樹種,恢復大肚山林自癒的能力
【減量解說】
以簡單的關鍵圖樣取代繁複耗維護的解說牌,強化植物用途,在減量解說設計上,僅保留ICON圖示化我們想帶給民眾的植物用途:觀賞性、食用性、藥用性等,在座椅設施設計我們以原石做簡單的線條切割,營造傳統聚落感。
【照明設計】
不炫光的投射燈適當適時打在植物上,提供民眾散步基礎光源。
與以往不同,以夜晚飛行角度看見的聚落光源為想像,我們在夜間選擇點亮植物,讓大肚山聚落的意象在夜間更加強烈。
【計畫效益】
透過植物強化西大墩考古遺址的特殊性,緩慢且有意義的改變都市每個綠色的角落,並為推廣永續發展的生活模式奠定基礎及開拓新的植栽維護里程碑。
翊榕環境設計有限公司
2022 第十屆 台灣景觀大獎-特別獎
特殊主題類
作品名稱:大肚山生態走廊-西大墩公園
業主:臺中市養護工程處
設計單位:翊榕環境設計有限公司
施工單位:全勝園藝事業有限公司
地點:臺中市西屯區環中路二段
用途:公園綠地供民眾使用、生態復育場地
材料:原生植物、碎石、碎木皮、景石座椅
施工時間:111年06月27日-111年12月16日
工程金額:新台幣4,884,483元
大獎評審評語:以「福爾摩沙之大肚山天然林復育植樹計畫」論證的潛在植群物種與生長樣態,作為公園引進苗木樹種與配置設計的基礎,本案運用前期研究成果作為植栽選種與配置設計的方法,是都市地區重返在地自然植物相的實踐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