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哈格派的觀點認為,任何實質形式上的設計,在展開之前,都必須經過「生態學」這一關的檢驗,套用地景設計理論家 Marc Treib 的話,「只要過程正確了,那麼最終產出的造型本身也必然是好的」。彷彿只要方法足夠客觀,適宜的地景美學便會水到渠成。換句話說,一切講求客觀、公開、透明,讓數據說話。設計者個人的美感表現、藝術天分,則退居其次。 既然自然這麼偉大,充滿奧義,讓祂來做設計,怎麼可能會出錯呢? Readmore Tai-Hsiang Cheng
「自然」這個始終不斷流動、模糊的大概念,在「生態」、「科學」手法等基礎框架的錨定之下,變得不再那麼虛無飄渺。透過分級、疊合、組織、評估……等視覺化技術的呈現,人與土地的關係會變得清楚,能夠進一步被實證、檢驗,成為設計規劃過程重要的決策工具。最終的指向,當然是人與環境的和諧共存。 Readmore Tai-Hsiang Cheng
Leisurely Traveling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 Landscape Design with Various Ecologies 本文透過中永和都會區、嘉義溪口小鎮、新北三貂嶺隧道、太麻里原住民獵人學校、池上大坡池濕地五個案例,探討城鄉風貌如何運用周邊的資源,打造出兼容社會生態、自然生態的地景設計與營造;揭示一個空間專業者應更敏銳地掌握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隨時透過設計思考流程來掌握、定義「好題目」,提出兼容各種生態的好設計。 Readmore Chen-Yu Lien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Landscape an...
Resilient Blue Ribbon~Restoring Urban Nature River 近幾十年來,地球氣溫持續上升,一年比一年更猛烈的颱風、更高頻率的強降雨以及乾旱的發生等,全球暖化造成的極端氣候已然出現,隨著氣候變遷影響逐漸加劇,過去以傳統工程技術為主的河川溪流治理方法,多半著重於河川本體的防洪治理,當面臨極端氣候日益加劇所造成突如其來的巨大水患,已難透過單純的河川防洪工程或非工程保護措施就能避免災害的衝擊。以台灣地狹人稠的居住環境而言,在水患治理上,應從更廣意的開放空間來... Readmore Wanjiun Teng Director, studio de la mer / President, Taiwan ...
Recreate and Revitalize the Gloriousness of Lintianshan Forestry Culture Park 改造活化 讓林田山再被看見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景觀工程的改造持續進行中,2023 年尾一期工程已竣工(規劃範圍的A 區),配合原子炭工廠的修復,完成了入口範圍原是封閉園區的開放。在看待景觀工程的角色扮演上,算是起灶了一大步! 面對文化資產,所有過往修舊如舊、目光集中於文資建築本身的人文價值這個現象,在林田山,透過環境資源的盤點及巧妙的步行路徑開闢及引導,讓自然環境中本是與歷史相互依存的山林和... Readmore I-Ju Pan Design Director of Environmental Arts Desig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