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景觀專業成為永續目標的重要推力|第十一屆台灣景觀大獎頒獎典禮

文|葉小慧(道地新傳媒總編輯)


「有這樣的一種人…對人、地、物 care 的點總是和別人想的不一樣…總是把不可能剔除在面對挑戰的答案選項…總是低調微笑挑剔現狀的面對每一天…瘋狂到不等待地球暖化被高科技拯救…瘋狂的相信捲起袖子就能改變世界。」第十一屆台灣景觀大獎頒獎典禮於今(2024)年 3 月 9 日下午在台北市松山文創園區 2 樓多功能展演廳隆重舉行,開場影片致敬了景觀人在專業上的努力,也說明了景觀專業者最大的目標:成為全球永續目標的重要推力。

第十一屆台灣景觀大獎頒獎典禮於2024年3月9日盛大舉行。(圖片提供:中華民國景觀學會)


加速國家環境改造亟需景觀人才,內政部提空間部門產業化

內政部長林右昌同時也是去(2023)年國際景觀師聯盟(IFLA)傑出成就獎得主,於頒獎典禮致詞時表示,目前台灣財政稅收應是有史以來最好,是都市建設到整個國土環境再造的好時機,然而人才不足導致沒有足夠能力加速整體環境改造,因此內政部正結合其他相關部會,透過一個共同平台連結並集中跨部會的資源,包含原民會、農業部(如林業保育署、農村水保署)、教育部、衛福部以及內政部本身的國家公園署、國土管理署、合作及人民團體司等進行整合,預計在今年 4 月對外公開說明。

林右昌指出,行政院相當重視人本環境的營造,已通過 4 年 400 億元的「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比過去預算增加將近 1 倍,但受限人才不足,若趕鴨子上架而倉促提出規劃與設計並非好的方向。他表示,除了充足預算,並給予專業者充足時間,將推出與地方政府協作的機制,讓環境概念好的縣市有更多的支持,同時協助欠缺經驗的縣市或鄉鎮市公所進行提升,「不會因為做得差反而資源給得少,而是有輔導協作能力的團隊進去幫忙。」同時,將不會是一次性或短期的協助,必須是持續性的如長達 10 年。

他強調,如今需要更多的學校以及公協會團體來做培力的工作,也預計在今年 4 月將推動與學校合作備忘的機制,開設更多的課程來符合國家發展願景最高目標:2050 淨零碳排,換句話說,在空間環境上,無論是建材,或設計手法,甚至是營造施工的技術都要因應目標進行改善。

此外,空間部門過去較缺乏產業觀念,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將納入產業觀念,效法經濟部協助中小企業提升生產力的作法,若空間部門如營造技術有研發與創新,應給予鼓勵。林右昌說,內政部已統整前述相關作法,並希望成為國土署與國家公園署的中長期計畫,使此計畫不會因人而廢事,而是國家永續推動的政策,成為投入景觀產業的學生與老師們最堅實的後盾。

第十一屆台灣景觀大獎年度大獎環山獵人步道建置工程,由內政部部長林右昌(中)親自頒發,業主單位台中市政府觀光旅遊局局長陳美秀(左一)以及設計單位忠彥工程技術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謝忠恕技師(右一)領獎。(圖片提供:中華民國景觀學會)

致力台灣自然保育及景觀環境政策,林業署長林華慶獲特別貢獻獎

第十一屆台灣景觀大獎頒獎典禮現場,除了內政部部長林右昌,立法委員吳思瑤、張雅琳,內政部國家公園署署長陳茂春、國土管理署副署長徐燕興、經濟部水利署副署長王藝峰、農業部林業保育署署長林華慶、台北市政府工務局局長黃一平、台中市政府黃崇典秘書長、中華民國景觀學會名譽理事長郭瓊瑩出席擔任頒獎嘉賓,共同為得獎人喝采,去年 9 月成立的中華景觀協進會理事長藍麗珠共襄盛舉。

為表揚傑出台灣景觀作品對國家社會所作的貢獻,並協助推廣景觀作品參與國際景觀設計大賞,中華民國景觀學會每年都會辦理台灣景觀大獎,從 2012 年至今,已經累積了 481 件得獎作品。

今年台灣景觀大獎共分八大類,分別為公園綠地與公共開放空間類、風景遊憩類、社區營造與創生發展類、住宅居住環境類、設施環境類、永續績效類、溝通傳播類、環境規劃類。本屆共計有 72 件優秀作品獲得肯定,並有 8 件作品獲得了代表最高榮譽的傑出獎,其中風景遊憩類傑出獎-由台中市政府觀光旅遊局主管、忠彥工程技術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規劃設計的「環山獵人登山步道」拿下年度大獎。

而為了感謝長期致力推動台灣自然保育以及國土生態網之景觀環境政策推手-現任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署長林華慶,今年台灣景觀大獎頒予特別貢獻獎,希望能讓更多人看見林華慶對台灣景觀的付出,進而投入台灣景觀及自然保育的推動。

農業部林業保育署署長林華慶(右)獲頒第十一屆台灣景觀大獎特別貢獻獎,由中華民國景觀學會理事長鄧婉君(右)頒發。(圖片提供:中華民國景觀學會)

大獎強化推廣永續目標,彰顯景觀設計長期績效

評審團召集人王光宇老師表示,台灣景觀大獎有三個重要目的,第一是作為景觀專業價值的溝通平台,因為專業者的價值質量要好,需要被一次次的檢視;第二是希望表彰優秀作品;第三是希望能扮演專業上和國際接軌的橋樑,依此三個目的每年持續辦理。

王光宇並指出,今年景觀大獎有兩個特色,一是評審有兩階段,第二階段邀請國際代表性的評審(今年共 5 位)加入評審委員陣容,不只是做評審,也是向外傳達,讓國際看到台灣景觀設計人文價值觀點和規劃設計實力;二是調整類別,增加了永續績效類,期待成為永續議題重要的推廣助力,並增加溝通傳播類,使景觀專業從硬體延伸至軟體,讓作品有更好的表現。

評審委員王秀娟於傑出獎分享會上指出,今年公園綠地/公共開放空間類沒有傑出獎,並不代表作品不好,而是過去公園綠地作品總是最大量,以至於要突破過去作品而獲得評審認可相對不易,同時剛完成的作品也看不到績效。永續績效類的推出,就是針對作品究竟對環境產生了什麼樣的實質效益,最重要的是能夠融入環境成為支持環境永續的系統,因此鼓勵今年沒得獎的作品,可以在後續產生績效之後再來參加大獎。

評審委員古禮淳表示,「當成就一些大家都覺得不錯的案子,其實它撫慰了過程當中許多委屈與辛苦,解決了很多困難,可是成就了那些案子的過程當中,我們其實反而是被那些案子成就了。」他期許大家可以站在這些作品分享的角度,站在他們的肩膀上,學習他們看到的世界和機會,並互相分享,將會讓景觀專業越來越好。


IFLA傑出成就獎得主李如儀,勉勵主動發現問題以設計解決問題

去年也榮獲 IFLA 傑出成就獎的李如儀老師,應大會邀請出席分享他的心路歷程。他坦言原本並無參獎意願,是在郭瓊瑩老師多次鼓勵下,為了讓台灣的案例有被國際看見的機會,才轉念以台江國家公園先後兩個規劃與研究案、台東都蘭地區觀光永續發展評估案以及屏東縣民公園作品提報參獎。

李如儀說明,台江國家公園是他很想介紹給國外的案例,台灣不只是印象中的福爾摩沙,內涵的自然地形與地貌具有豐富特色,人文也非常重要,台江國家公園內無論是鹽業或養殖業,大家在不同時間和不同氣氛壓力下打拼的辛勞與精神,他把其中的故事整理之後送交 IFLA。他鼓勵大家除了靠中華民國景觀學會發聲,也要像他一樣把作品拿到國際上分享,讓更多人瞭解台灣。

至於台東都蘭的案例,則是對原住民重要文化活動的紀錄,而且不是由設計師一人獨自擔任設計師角色,而是會同當地所有居民進行參與式設計。他也因此結交了許多原住民朋友。

李如儀勉勵景觀界從業者,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問題,景觀人最重要的責任就是發現問題,不只是收拾爛攤子、解決問題的角色,更要遠在問題浮現之前便去發現問題,進而透過有創意的設計來解決問題。


第十一屆台灣景觀大獎前導影片。(影片來源:中華民國景觀學會)


延伸閱讀

樂做環境的守護者50年,李如儀:好的設計會令人心動


關鍵字:台灣景觀大獎、中華民國景觀學會、林右昌、林華慶、李如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