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一場建築材料的革命!2024 竹博覽會嘉義展區《林鐵構築竹》

文|黃子瑄(道地新傳媒企畫編輯)

 

提到嘉義阿里山,大多數人首先聯想到的可能是神木,但阿里山還擁有另一個豐富的資源-「竹子」,因阿里山地區橫跨台灣森林垂直分布之熱、暖、溫三帶而孕育了多種不同的竹類。

「 2024 竹博覽會暨世界竹論壇」展區橫跨新竹、南投、雲林、嘉義、花蓮五個縣市,從 3 月 16 日至 4 月 28 日接續登場。率先登場的嘉義展區,在阿里山林業鐵路(嘉義製材所、車庫園區、竹崎車站、梨園寮車站、水社寮車站、十字路車站)以「林鐵構築竹」為題,匯聚 13 件精彩的作品,將地方與山林特色融入作品,邀請觀者走近、走進竹構空間,發掘竹構工法的革新,演繹前所未見的台灣竹風景。乘坐森林鐵路特色主題列車前往參觀,更在地!

 

重拾固碳的綠金-竹子

隨全球氣候變遷各地災情頻起,各國開始關注永續發展的議題,台灣也訂下 2050 淨零碳排的目標。根據農業部林業署全國森林資源調查統計,全台森林有 219 萬公頃,光是竹子就占了 11% ,且竹子具固碳與可再生利用的優勢,竹林的資源與發展潛力都值得被關注,因此結合跨部會頒布「新興竹產業發展綱要計畫」,希望能從產到銷重新整頓台灣竹產業,以此挽回因經濟轉型與建築材料的革新所導致竹工藝、技術、文化、產業的衰退與斷層。


自然素材將成為未來建築的選擇

構竹林鐵新銳展的策展人陳冠帆指出,過去的 5~10 年間,越南迅速成長將竹材發揚光大,展現竹材在建築中的巨大潛力。這現象引起台灣建築師的反思,開始思考是否有更綠色、更環保、更自然的一種材料來創造新的空間體驗。陳冠帆表示:「我們可能來到一種建築材料的革命,這個革命在於使用自然的材料打造全新的環境!」

方新樵、胡國暐〈精靈之境・竹構芒果茶屋〉(攝影:黃子瑄)

精彩作品一次看

#嘉義製材所

陳鈺雯〈拾光隧道〉,以隧道為主題,透過拱形結構的連續性,重現阿里山鐵路在運輸的時被山林與神木層層圍繞的景象,讓遊客彷彿穿越時空隧道。(圖片來源:台灣竹會)

方新樵、胡國暐〈精靈之境・竹構芒果茶屋〉,以芒果樹為靈感,將芒果上下切分,並用支撐結構營造出一個空間,其竹編紋理亦模擬芒果纖維。不同於傳統穩固的建築,挑戰用自然的素材來詮釋新建築。(圖片來源:台灣竹會)

王喆、郭小甄、林孟樺、李可莉〈翩翩〉,以蝴蝶翩翩飛舞為概念,運用竹材優異的彎曲能力,模擬動態展翅的畫面,交織的三角拱看似結構不穩,卻又達成三向度穩定的立體平衡。(圖片來源:台灣竹會)

葉育鑫、范聿睿、黃承賢、簡行知、曾伃聰〈竹粼〉,運用竹子的彈性,打造具彈性的地板,讓人行走於其上時,彷若感受到木頭在貯木池中的浮動、跳躍,並透過眺望路徑終點的框景-製材所,與時空對話。(攝影:黃子瑄)

 

#車庫園區

陳建同〈北門翼〉,利用竹材空心輕盈、拉力強大的特性,設計完全無柱支撐的大跨度兩側極限懸挑,創造輕盈的空間外,也展示了一種未來的可能-竹構月台。(圖片來源:台灣竹會) 

王識源、盛郁庭、盧彥臣〈逐雲〉,以數位構竹的方式,呈現運用傳統材料的全新思維。整件作品無需柱子支撐,而是利用薄板相互鏈接,最終形成獨特的薄殼構造物。(圖片來源:台灣竹會)

 

#竹崎車站

張家維〈竹。之徑〉,以竹為結構,採用傳統竹包管作法,並運用三角管內部每根桿件角度不同,達成形抗作用,完美呈現出阿里山林鐵極具特色的「之字形」鐵路空間語彙。(攝影:黃子瑄)

〈竹軒・天井〉以斗笠為造型靈感,將竹子搭接成環形結構,形成草坡上的竹亭。透空的天井形成光線張力,使內外的交界模糊化進而相互滲透,創造出層次豐富的景象。(圖片來源:台灣竹會)

位於三角線軌道中心,作品的三個開口呼應三個方向的鐵道,並以自然竹林的優雅線條與工業鐵道的嚴謹軌跡相互交織,象徵林鐵的過去和未來軌跡在此交織融合與自然共生的美好願景。(攝影:黃子瑄)

延伸閱讀

[1] 首屆台灣竹博覽會暨世界竹論壇登場|五大展區齊現次世代竹材減碳生活新風貌

[2] 竹博覽會花蓮展區《竹間天地》正式開幕!貫徹里山的永續精神

[3] 2024竹博覽會官方網站


關鍵字:竹博覽會、竹材、固碳、竹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