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學景觀學系成為台灣首間通過IFLA國際認證系所|提供學生一張「走出國際的機票」

口述|張琪如(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採訪、撰文|陳子婷(道地新傳媒專案經理)


在台灣,景觀設計早已是城市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專業,然而相關法規與制度至今尚未完備,專業認證的推動更是寥寥可數。近期,文化大學景觀學系突破現況,成為全台首間、亞太地區第二間通過 IFLA(國際景觀建築師協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s)教育認證的學系,為台灣景觀教育寫下新的里程碑。

IFLA 為全球景觀建築領域最高專業組織,涵蓋非洲、美洲、歐洲、亞太與中東五大區域,擁有來自 80 個國家的會員協會,作為全球最具權威的國際組織,IFLA 透過嚴謹的教育認證制度,檢視各系所的課程設計、專業訓練與國際接軌程度,為學生開啟走向世界的可能。此次認證,不僅肯定文化大學作為台灣第一個符合專業規範的景觀學系長年在景觀教育上的耕耘與特色,也象徵著台灣景觀專業逐步與國際標準接軌。

本次文化大學景觀學系主任張琪如接受道地採訪,與我們談談她如何看待文化景觀系的定位、教育核心,以及通過 IFLA 認證之後,系所未來想要持續關注與深化的方向。

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榮獲國際景觀建築師協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s, IFLA)教育委員會專業課程認證,成為全台第一、亞太地區第二個獲此殊榮的景觀學系。(圖片來源: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

為什麼申請IFLA認證?看見台灣景觀教育的現況與挑戰

文化大學長期關注並投入於 IFLA 的國際事務,並與中華民國景觀學會保持密切連結,而真正促使學系決定申請國際認證的動機,是來自對台灣景觀教育發展現況的反思。系主任張琪如坦言:「在國際上『景觀建築』是一門專業,其專業範疇受到重視,也透過專業協會爭取執業的規範與保障,相較台灣,景觀專業在國內發展受到許多限制,不像國內其他環境規劃設計領域(建築、都市計畫)有明確的法規與制度保障。在民主的社會中,一個領域要獲得重視,需要先讓大眾看得到,並看得懂那個專業的價值。因此,我們希望學生能有更大的國際視野與競爭力,有機會走出去,變強變大,再將動能帶回國內。」

她以近期國際合作案「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為例,指出透過國內外團隊的共同合作,不僅能提升設計層級,也藉由不同視角與想法交流與衝擊,激發出更能凸顯在地特色,也讓更多人有機會看到深度的作品。「我們應該大膽地走出去,結合國際的力量,才能更懂得如何突顯自己能為這個社會這片土地做些什麼。」

延伸閱讀>>>三公里的暗線,五千萬年的時空- 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台灣景觀大獎十年


歷時近一年的挑戰:集結全系力量的申請過程

IFLA 國際認證分為兩種,一為「承認(Recognition)」主要著重在承認系所,而本次文化大學景觀學系申請類型為「認證(Accreditation)」,主要針對系所的「景觀建築專業教育」等七大面向[1]進行系統化的檢視,透過嚴格標準審查評估,全面檢視教學內容與發展方向。

評選過程為了符合並回應規定指標,文大景觀系設計一整套研究方法,從教學內容、課程設計與成果等資料構思,到彙整和分析,張琪如笑說:「這根本就是一個別人命題的研究計劃。」整個過程從申請到看到正式的審查結果,歷時超過一年,審查費加上相關費用約新台幣 20 萬元,過程由系所全體專兼任老師一起投入教學的評估工作,最終由負責的老師彙整,提供給國際評審進行審查。而最終的審查機制,由一位外國主審和兩位分別來自學界與業界的本地評審組成,分書審、實地訪查和最後評估報告的撰寫與呈報三階段進行,也因為有這樣跨國的比對,而從中發現台灣教育現況及文化脈絡與其他國家的差異。

[1]IFLA國際認證(Accreditation)的七大面向:評估內容包含申請者的系所目標、組織與行政管理、課程設計、教學成果、專業訓練成果、校系資源、國際和在地接軌。


通過認證,帶給學生什麼?一張走向國際的機票

張琪如表示:「IFLA 認證對學生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學籍和畢業證書在國際上的認可度。」過去學生若欲赴海外從事景觀設計工作,須額外取得當地學位,方可報考景觀師證照或參與專案。如今,文化大學景觀學系的學歷被 IFLA 會員國所承認,在需考照的國家有機會直接報考專業執照,在無需考照的國家也能順利投入實務,鬆綁必須在當地取得學位限制。

「國際認證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協助突破過去跨國申請學校或工作資格時,因為評估者不知道要如何評估這個學歷而趨向保守所產生的限制。」文化大學景觀學系的學歷獲得 IFLA 教育委員會評鑑通過,代表一定的專業程度,就有機會緩解這些疑慮和限制,提升申請者被接納的機會。「這個認證與其說是門票,不如說是機票,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走出去。」有了 IFLA 認證背書,未來無論是海外學生來校交換,或是學生赴海外研修,課程比對與學分認可都將更加容易,有效提升合作意願與執行力,擴展學生的國際學習平台。


未來課程發展:更強調英文與國際接軌能力

通過 IFLA 認證,張琪如表示最高興的其實倒不是通過這件事,「透過這個機會,讓我們停下來認真思考,我們景觀教育要如何在更與國際接軌的同時,也要能真正落地,對社會產生價值。『How to think globally but act locally』是我自己這次最大的感觸。」老師之間也因為這次自我評鑑的過程更了解彼此的教學內容、提升共識,進一步去因應國內外發展趨勢與學生需求,持續優化教學內容,未來也將更強化英語文能力的培養。

「景觀專業本身充滿公益性,要同時關懷人類與環境的福祉,還要在環境與社會快速變遷的現實下迅速的吸收並彙整龐雜的新知,承擔提升社會生態韌性的責任,這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成本高、資源少的現況下,張琪如認為,「IFLA 認證或許不一定是最適合每一個校系的解方,但是景觀專業教育現場必須不斷尋求精進,這是我們身為景觀專業教育者的責任,需要大家一起來集思廣益能如何突破與創新,一起努力為景觀專業與這片土地開創新的契機。」

由左至右為郭瓊瑩教授(景觀系前系主任、前IFLA亞太區主席)、吳忠勳景觀建築師(IFLA台灣審查委員-業界代表)、吳佩玲副教授(IFLA台灣審查委員-教育界代表)、Mike Barthelmeh教授(IFLA亞太區教育委員會代表)、文化大學王子奇校長、張琪如教授(景觀系主任)。(圖片來源: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

延伸閱讀>>>從課堂到園林的沉浸式體驗|道地陪學生遊蘇州


關鍵字: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IF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