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孝儀

Arcadia Landscape and Design Director
英國皇家註冊景觀建築師
英國皇家景觀建築師協會正會員CMLI
英國謝菲爾德大學景觀建築系教師


請您描繪夢想的花園,是繽紛奪目的花色,配上如茵草坪的傳統歐式庭園,或是寧靜致遠,有奇花、異石且靈巧借景的東方庭園?還是沒什麼人為痕跡的園子,有樹、草、花與一些小鳥、昆蟲。拿庭院討論,也許對多數讀者意義不大,但倘若把私人空間換成公園與都市的綠地呢?喜歡哪種都是個人喜好,但若您的喜好將對應付極端氣候有深遠影響時,不知道您的偏好會不會開始有了變動?

謝菲爾德市植物園,每季需更新的傳統式植栽設計。(攝影:Syliva)

 

自然式植栽設計的起源和理念

從上個世紀起,許多景觀與環境相關的學者和設計師們,已查覺在都市化的過程中,自然遭受威脅、生態系統破碎與其將帶來的嚴重問題,如景觀建築師英.瑪哈(Ian McHarg)與安妮.史普林(Anne Sprin)等前瞻者,以景觀生態學的理論做為都市規劃與設計之原則。爾後,許多專業者跟隨腳步更多依循生態準則、鼓勵野生動植物同時生存於都市肌理的「自然式景觀」(Natural Landscapes)因而產生。

近 50 年來,也許是應著這些規劃設計的演變,或厭倦於已僵化的設計思維,自然式植栽設計(Naturalistic Planting Design 或稱 New Naturalism Planting 新自然主義設計)亦逐漸形成。其風格與概念可追溯至 18 世紀的英式庭院、19 世紀造園師威廉.羅賓遜(William Robinson)以模仿植物在大自然裡自由生長模樣為設計理念創立的野生花園(Wild Garden)。至 20 世紀中,德國園藝師卡爾.佛斯特(Karl Foerster)則是大量培育觀賞草與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其模擬組合植物的自然群落,而後影響了荷蘭、美國等西方國家植栽設計概念與方法,如 1970 年荷蘭浪潮(Dutch wave 的 Henk Gerritsen)、新多年生運動(the New Perennial Movement 的 Mien Ruys & Piet Oudolf)。這些影響的產物也緩慢地從小尺度的家庭庭院至市鎮基礎建設、廢棄地更新等等,重回英國,以謝菲爾德大學景觀建築系(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的詹姆斯.希契莫夫(James Hitchmough)奈哲.鄧內特(Nigel Dunnett)兩位教授為先驅。

荷蘭設計師 Piet Oudolf 第一個在英國設計的公共自然式花園 Millennium Garden。(攝影:劉孝儀)

 

自然式植栽設計vs.傳統園藝設計

談到植栽設計,很難不跟園藝設計重疊,它同時出現在兩專業裡,確實難解釋這一人分飾兩角的關係。若回到文章最初的問題與前面討論的景觀生態學,亦或可闡明一些想法。景觀專業中,須以系統性考量來設計適合基地與其周邊環境植栽配置,並要涵蓋近、中與遠期管理計畫。此外,還要依方案主題,提供遊憩機會、增加生態棲地、加入城市藍綠基礎設施(Blue-Green Infrastructure)等考量。而園藝的植栽設計,通常尺度較小,關注目標多集中於植物本身表現或風格的追求,需較精細的配置與維護管理。兩者目標與尺度不同,各擅勝長,且難以分割。如園藝學在育種與植物生理上的專業是無法被景觀植栽設計取代,反之,它是推動目前最先進的自然式植栽設計的動力之一。

起初自然式植栽設計特色為:複雜的植物群落結構或品種不均勻性、大量使用不同物種且不限原生種、在設計和管理中利用自然或自發的進程和生態原則、積極避免使用人造元素和明顯的人為管理( Özgüner, 2007)。近年極端氣候日益明顯,對抗氣候變遷的韌性亦為特點之一。此概念,台灣可能還處於剛起步,許多人甚至從業人員,以為只要有很多觀賞草、大量使用各種台灣原生種和看起來有些凌亂,就達標了。但滿足「視覺上」的自然式,不考量不同植物長期生長競爭或其他因素,導致無法達成長期平衡,以至於要投入更多的修剪、補植、澆灌、噴霧才能維持一定的成效;抑或強調各種野花、野草、原生種,打著友善環境、認識原生植物為目標,卻無花園的模樣,這都與設計原始初衷大相逕庭甚至背道而馳,這樣的案例即使是推行自然式多年的英國,也略有所聞。

冬季非常綠植物進入休眠期,若無適當設計將顯得雜亂,唯有整體結構保持清晰與強調乾枯質感對比,才可將觀賞期延長,創造與生長季不同的風情。攝於筆者的旱花園 Dry Garden。(攝影:劉孝儀)

 

自然式植栽設計在氣候變遷下的功能

自然式相較於傳統式植栽設計,除了能帶來較高的生態價值外,還有節能(大幅度減少維護管理)與應付氣候變遷的能力。英國近 20~30 年已進化到利用大量的科學研究來支持設計,以溫帶英國不列顛島南方為例,將趨於地中海型氣候,屆時將以南歐、北美植栽適用;此外,氣候變遷不一定都是負面結果,當生長季延長,有些植物反而更強健。有科學根據的資料庫,加上依照植物生理與生態原則設計,和合宜的維護管理,自然式相比於傳統式植栽設計,更能打造出有韌性且維持長期動態平衡的植栽組合。這就是為什麼目前永續排水系統(Sustainable Drainage System, SuDS)皆以自然式為相輔相成的綠色基盤,其能配合滯洪池淨化且短期儲存暴雨帶來的逕流,而漫長的排水溝渠(Swale)也同時成為都市的生態廊道。

近來最有名的案例是英國謝菲爾德市中的都市空間更新案「灰到綠 Grey to Green」,它使原本常淹水的地區以不再淹水,曾經了無生趣的空間引來了多種蝴蝶、蜻蜓、鳥類,再加上因植栽四季不同的風情,市容有了多變樣貌,達到了同時解決淹水困境、帶來生態價值與提升人文環境,更重要的是增加對應氣候變遷的韌性。

「灰到綠 Grey to Green」永續排水系統與自然式植栽。(攝影:劉孝儀)

 

設置實驗田的源起與目標

筆者 20 年前來到英國,是第一次學習到自然式設計的概念,大學時雙修園藝與景觀兩系,雖有些許基礎植物科學知識,但起初在英國操作起自然式卻不是相當有信心。當時工作上多半都是以花境/鏡(Flower Border)為主,亦有機會運用自然式設計,唯在電腦前仍覺得隔了一層紗。大約 8 年前因緣際會,一起工作的外子與我,於近郊禁止開發的綠帶(Green Belt)上購得一塊約 0.4 多公頃的農地(前身為馬場),想以累積的知識與工作經驗,親身施作,來長期驗證與觀察前面提到自然式的各優點,和在推廣時可能被忽略的問題。

實驗田起初除了牧草沒有其他植栽,是一塊朝北有著 1:4~1:7 陡坡的空曠場地。最初以近兩年的時間觀察基地與周遭環境的特性後,決定先在周圍以 11 種英國常用的綠籬植栽建立場域,強化基地內的隱密性,以便隔離道路與其他動線帶來的干擾。經過這些年來的調整,依不同主題與功能性劃分出:樹林花園(Woodland Grden)、高草本花卉區(Tall Forb Area)、旱花園(Dry Garden)、濕草甸(Damp Meadow)、野花草甸(Wildflower Meadow)、果樹區、兩個溫室、品種收集苗圃區、池塘(Wild Swimming Pool 興建中)、蔬菜區、堆肥工作區與雞舍。因無水源供應,以溫室與雞舍屋頂收集的雨水為水源供應。

實驗田同一視角 8 年間的變化,最上方的綠籬與樹林已完全形成與道路的緩衝。(攝影:劉孝儀)

 

實驗田希望能找出藉由調整一些植物、種植介質與維護管理方法的組合,可在整體生長條件幾乎一致的實驗田裡分別達到各區定下的目標。以 Dry Garden 為例,在溫帶地區面北的坡地上,種喜陽且耐旱的植物是極大挑戰。但透過將傳統覆蓋表土保濕的樹皮改為礫石,在某些區域特別加深厚度讓植栽根部在介於上層礫石與下層土壤中,因加強排水和礫石反光散熱作用形成微氣候,以達到建立 Dry Garden 的目標。

幾年下來的觀察,此區內禾本科雜草競爭力較弱,可能更利於某幾種植物自播,將來 1 平方公尺內的植物密度會提升,而某些一年生有觀賞性的野生草花,會搶在其他植物尚未恢復地上部生長前,迅速茁壯,在春末鬱金香等球莖花卉消逝時接替開花,直至盛夏。然後,進入此區的「旺季」,亦是大部分喜陽植物的巔峰。再以會變色的落葉樹為背景,搭配秋季開花的植栽,即使那些已乾枯、尚未修剪的植栽也混在其中,視覺上仍能維持一定的美感,直至冬末呈現蕭瑟的氣氛。最後,於年終或隔年生長季來臨前,做一年一度的大修剪,而這個維護管理方式比較起一年好幾次的整理才能維持傳統景觀的視覺要求,在人力物力上,有相當大的差別,而以上都是在電腦前或做案例研究得不到的寶貴的經驗。

幾乎每一種植物都會隨著變因有不同表現,而就算是景觀植物庫為世界頂尖的英國,對應自然式植栽設計,也存在許多未知與錯誤認知。有一次跟詹姆斯教授聊起自己淺薄的經驗,他眼睛一亮地說「你真的必須得自己親手試試,才能找到能控制植物的要點啊!不要完全信皇家園藝學會的那些栽種指南,對應未來的氣候,那些東西早已過時。

盛夏的旱花園 Dry Garden。中後方有自播來的紅纈草,與夾在觀賞草中黃色的蓬子菜。但此處蓬子菜的長勢,比起隔壁野花草甸中的強勢非常多,現在必須移除以確保其他植物能提升每平方公尺的密度,以達成穩定平衡。(攝影:劉孝儀)

實驗田想傳達的理念

實驗田並無對外開放,卻有幸登上英國廣播公司(BBC)的電視與廣播節目「園藝世界」(Gardeners’ World),收到不少正面評價。但多數反饋來自有多年種植經驗的園藝愛好者、本身就是研究或專業設計師,也許真要能引起一般大眾有更強烈的共鳴還有一段距離。近年,另一個很夯的話題「野化」(Rewilding)亦是強調修復棲地、保育各種自然作用的過程(Natural Processes)及增進生物多樣性等等,與自然式植栽是一脈相承的概念。

當初設置實驗田,打造一個四季都美的花園也是主要目標之一,雖然建立自然式植栽確實是需要很多資訊與理論基礎,但這不表示成功率很低,也不會因為它追求自然的模樣就會比較醜甚至失控。奈哲教授在 BBC 拍攝後帶著設計師友人來參觀,回想起 20 年前跟著老師學生態設計時的懵懂,到現在可以跟他討論怎麼利用「不均植」和「複層」的方法來控制想要的「野性程度」,曾經那個台灣來的留學生覺得花境就算是打破傳統的野花園,到現在的景觀感知(Landscape Perception)早已大不同。景觀感知是會持續改變演化的,也許現在大部分的人都偏好很多花很多顏色和一看就有設計過的景觀,甚至是不經思考地相信簡潔的「減法設計」就是好設計,但是隨著接收到更多資訊與看到更多好的案例,喜好是會改變的。

已無時間再浪費了,當某些原生種在本地就要消失前,我們必須要知道用誰來代替它原本在生態系上的位置,只討論設計風格、強調原生種已於事無補。


刊出日期:2023 年 11 月 27 日


延伸閱讀

景觀專業主導的新鎮規劃設計|案例:英國 Cambourne West


關鍵字:氣候變遷、韌性景觀、自然式植栽設計、野化、野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