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於山河之間的記憶-士林劍潭捷運綠廊

自 1997 年捷運淡水線完工後,除了帶來生活上的便利外,沿線所經過的社區、商圈,帶動城市發展多元的樣貌。隨著經濟變遷,交通流量與停車日益增加,造成街景缺少駐足停留的閒適。市府提出「捷運淡水信義線線形公園 2.0 再發展計畫」,從臺北車站往北到關渡站之間的線形帶狀公園中,劍潭站到士林站之間這一段,是捷運橋下緊鄰山水之間的線形公園。

昔日的台鐵淡水線,如今變身為捷運橋下的廊道,隨著士林 TOD 及捷運北環線的啟動,捷運橋下的空間,正是營造以人為本,順暢好行休憩環境的契機。在設計階段,舉辦焦點議題座談會及行動工作坊,進行公民參與,與民眾對話。包含綠廊特色、人本友善、機車停車位減量、拆除圍牆等。結合在地的藝文特質,提供多元使用的空間和表演場所,讓通透的整體設計,減少都市中的死角。帶給士林新的氣象,即使是路過的日常風景,也能成為生活藝術的一環,都將成為專屬於士林的時光走廊。


規劃設計訴求及實質成果

過去為北淡線鐵路的捷運淡水信義線,乘載著士林於不同時期的人文與生活記憶,故本案以 「光廊道」 為構想,透過 「光」 元素將過去、現在及未來的文化與記憶進行整合,由 3 個 「一ˋ」 為主軸:驛站的 「驛」 、回憶的「憶」 、藝術展演的 「藝」 ,以人本友善為基礎,創造具區域特色及亮點的多元使用空間。


「驛」-鐵路記憶

跳脫常見火車、軌道的具象聯想,試圖利用線性與光影互動呈現,與過去曾為北淡線士林站送往迎來的時空背景疊合,藉創造聚集的大小休憩驛點,以展現過往站前絡繹不絕的人群景象。


「憶」-回憶串聯

曾經同時有多達 5 間的戲院於士林地區開業,如基地旁的立峰戲院舊址,反映士林從昔至今皆為民眾生活娛樂的重要場域;如今戲院皆已不再,故以解說牌面呼應士林這段過往的戲院風華。


「藝」-演藝延續

延伸北藝中心的氛圍,以活潑的光影律動迎接民眾。創造有趣的展演空間,如生活劇場般以不同形式在各空間中演藝。


計畫效益

一、停車空間整併創造人本場域-創造足夠的口袋空間,透過綠化並搭配休憩座椅的設置,不僅創造小型的綠色景觀,也為民眾增添兼具美感和舒適的步行環境,同時亦作為民眾交流和互動的空間,提升城市活力。

二、整合介面高程差提升生活便利-針對基地東西向空間被高程所切割、被欄杆所阻擋,我們提出了 3 項手法以面對現有空間課題:設置無障礙動線、設置路緣斜坡、高層差及介面整合。

三、統合動線並設置指引系統 - 透過介面與空間的整合、避免空間死角與高程差外,藉由動線統合及設置指引系統,提升動線的引導性,優化步行的品

質,建立人本通廊進而鼓勵人們選擇步行。

四、大幅提升夜間照明 - 增加 31 盞高燈並設置 LED 線燈,提供民眾充足、無安全死角的夜間照明;設置指引牌誌燈提供夜間指標牌誌的能見度,輕量化造型結合橋墩柱設計,日夜皆能迅速明辨方位;座椅採用斜面特色造型,透過以 LED 線燈鑲嵌於座椅下、欄杆下方及花台下方的方式,讓自然散溢的光源在空間中營造出溫暖、舒適的氛圍。





境觀設計有限公司

境觀設計有限公司


2024 第十二屆 台灣景觀大獎-傑出獎

公園綠地 公共開放空間類


作品名稱:穿梭於山河之間的記憶-士林劍潭捷運綠廊
業 主: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
地 點:臺北市士林區捷運橋下線形公園(劍潭站-士林站)
用 途:捷運橋下線形公園
景觀設計:境觀設計有限公司
主持人:耿美惠
參與者:周玟谷、黃文雅、林玠君、林思妤、賴界宏、甘佳靈、謝宜穎、江宇晴、曾靖雯
工作坊參與者:劉建億、王俞棻、劉人傑、楊茜茹
顧問群:林志民土木技師、陳正宏水利技師、陳睿成建築師、黃顯宗教授、施富盛教授、黃秀端教授、林文傑組長、劉君英副校長、洪銘鎮里長
施工廠商:安宏營造有限公司
材 料:透水混凝土磚、透水混凝土地坪、鋼構、木料、石材、抿石子、磨石子
造 價:約新台幣 64,260,000 元
施工時間:2022 年 6 月至 2023 年 8 月


評審評語:
士林劍潭捷運綠廊,以輕鬆歡愉的氛圍,流暢可及的動線,改變了捷運淡水線軌道下方的空間屬性。「市民的日常」成了公共空間的主角,人行、腳踏車行,在寬度足夠的橋下廊道通行無阻;各路段進出的開口,更在視覺通透、安全無障礙的設計下,悠然銜接鄰里巷弄;夜晚光照的氛圍亦活潑友善,充滿溫馨。足以成為優質公共空間的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