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光成為溫柔的連續系統|2023台灣光環境獎

文|葉小慧(道地新傳媒總編輯)

 

第六屆「台灣光環境獎」於 11 月 24 日舉行頒獎典禮並公布今年大獎得主,分別由「嘉義火車站廣場」、「思映之間」、「虎尾鐵橋」與「THE DARK LINE 時空暗線」脫穎而出,獲得本屆台灣光環境獎。此外,今年首度增列的新秀獎由「框框裡的風景」獲得,「艋舺龍山寺」則獲得評審團特別獎的肯定。每一件作品呈現的不只是生活、藝術更有生態的溫柔之美。

 

嘉義火車站光環境再造,把人帶回廣場的溫柔美

「嘉義火車站廣場再造」以人的動線為設計出發,透過一條 3 米高的雨遮作為車站與城市之間的轉換骨幹;燈光照明與雨遮緊密結合,在夜晚中扮演引導的角色,並提供靜態等候與停留時溫暖舒適的光環境。評審團認為,「嘉義火車站廣場」透過廣場輕巧的雨遮,讓老建築的古樸能優雅地重現,並提供車站和城市間美好流暢的銜接;白天的廣場有日光的層遮、疊影,夜間的燈光則成為空間中的引導,以民眾的需求為本,創造日常裡陪伴人們,行走、往返或休憩的舒適生活場域。

嘉義火車站廣場再造光環境,讓樹回復夜晚的顏色,照顧從車站到市區的等待與行進。(攝影:Studio Millspace 揅空間工作室)


再造案建築設計者沈庭增建築師表示,嘉義火車站廣場再造計畫目標是重整交通架構包括人、車與計程車等,從 2016 年起執行第一期改造,該階段是希望把人帶回廣場,將人車比例由原先的 「80% 車 20% 人」翻轉為「 20% 車 80% 人」,2017 年完工後白天確實讓人重新回到廣場而產生活力,夜間照明卻做了很多錯誤的設計,「很多照樹燈打錯地方,落在不該落的位置上,燈光變成片段的單一物件,沒有讓光成為溫柔的連續系統。」

嘉義火車站廣場進行光環境改造前、第一期改造完工後,沈庭增設計師分別在白天和夜間檢驗成果,發現夜間照明需要進行改善。(照片提供:沈庭增建築師事務所)

沈庭增面對自己曾經的錯誤,幾度提出想更換照明燈具,今(2023)年在嘉義市政府支持下與艾歐照明設計有限公司廖玉妮設計師一起合作,完成了這個時間跨度長達近 7 年的廣場再造案,「不再打亮樹,座椅用另一種方式照明。」讓人在夜間從車站到市區約 5 分鐘的連續過程,都有舒服的引導與基礎的照明,照顧大家的等待與行進。

嘉義火車站廣場再造光環境,讓晚間無論停留或返家的民眾有舒適的照明。(攝影:Studio Millspace 揅空間工作室)


交通建築與人文歷史交疊的跨度之美

2023 台灣光環境獎除了「嘉義火車站廣場」,其他三件大獎得主「思映之間」、「虎尾鐵橋」與「THE DARK LINE 時空暗線」也是交通及歷史相關背景。

「思映之間」為當代藝術家丹尼爾.布罕(Daniel Buren)在環狀線板橋站的大型公共藝術,以極具個人特色的 8.7 公分線條,搭配高明度、高彩度的色彩組合,營造繽紛的視覺氛圍,使旅客在快速移動的節奏中與作品產生感知。評審團認為,「思映之間」運用整體環境的複雜性,以簡單幾何、色塊、光等元素,讓人感受空間中的和諧性與秩序感,創造公共藝術與環境的連結;作品融入站體,透過光結合日常通勤氛圍,為市民的生活注入光與人文的新觀點。以整座捷運站體的角度來思考創作,費心整合,對於都市的交通美學亦具啟發性。

環狀線板橋站的大型公共藝術「思映之間」,透過光結合日常通勤氛圍。(照片提供: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


見證虎尾百年糖業的「虎尾鐵橋」,透過燈光照明重新賦予古蹟嶄新面貌,平日以暖白光凸顯橋體之美,假日整點以動態燈光,再現五分車穿越鐵橋場景,特定節氣日則以特殊光色,帶領大家體驗季節更迭。評審團認為,「虎尾鐵橋」以橋體結構的冷白光,勾勒鐵橋鋼骨的建築精神,橋面步道的暖色光,則和諧地照顧人行的步伐。手法純熟不鋪張,以光的推移模擬火車駛來的歷史場景,以低調精準的主題色光景,賦予古橋隨四季更迭的生息與美;橋身幽微的照明布局,讓人文與自然景觀完好融合,增添夜間美好的生態體驗。

「虎尾鐵橋」透過光環境設計與自然景觀搭配,賦予百年鐵橋古蹟嶄新風貌。(照片提供: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


位於牡丹至三貂嶺間的生態友善隧道「THE DARK LINE 時空暗線」,透過低調且降低干擾的設計,以維護隧道原有的自然生態與文史肌理。透過節制、幽微的人工照明,引導遊客腳下路徑,同時保持環境的黑暗,不打擾蝙蝠的棲息。評審團認為,「THE DARK LINE時空暗線」光在本作品的隧道中,如同空氣,恰到好處;鏤空的鋼條透出日積月累的地景面貌,行走於其中能感覺到時間性,在規律中卻產生細緻的驚喜。細膩的手法讓光展現建築體的質感,呈現不同層次及對話關係。以對生態環境的尊重,賦予廢棄隧道全新的生命及動力。

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時空暗線」,光環境設計的恰到好處獲得高度評價。(照片提供: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


小尺度也入列!框框裡的風景獲新秀獎

2023年光環境獎首度增設新秀獎,獎勵新一代設計者與小尺度案例。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姚政仲表示,在往年光環境的參賽作品中,都會看到年輕設計師的作品,相較於歷年來得獎作品的整體設計規模與專業整合難度,設計尺度與規模較小的作品,確實在層層評選過程中不易勝出,今年特別增設新秀獎鼓勵這一類型的作品;「框框裡的風景」的出線,具有象徵意義,鼓勵更多新一代設計師參與台灣光環境的提升。

「框框裡的風景」位於高雄市立美術館圓形廣場前的公共廁所,設計團隊透過開放、明亮等設計語彙,保留外牆材料、打開遮蔽視窗,並置入柔軟牆面與對比材料,創造了公共廁所的嶄新風格。評審團認為,「框框裡的風景」透過弧形牆柵欄的線條語彙,巧妙地將自然光引進室內,光線在純白的空間裡,呈現帶綠意的自然光感,將「光」做了細緻的表達。建築體的視覺表現具藝術性,如同一件座落於下沉廣場的雕塑品,隨著民眾上下階梯的移動,也產生獨特的互動關係。

「框框裡的風景」高雄市立美術館圓形廣場前的公共廁所,引入大面積自然光並增加空氣對流。(照片提供: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


艋舺龍山寺重整照明,讓人安心駐足奪特別獎

今年的評審團特別獎由「艋舺龍山寺」獲獎。集結宗教信仰和傳統建築工藝於一身的龍山寺,是人們生活與精神的神聖殿堂。過去因缺乏妥善的照明整合規劃,牌樓的跑馬燈、強烈眩光、亮度分布失衡等問題,使廟宇隱沒在喧鬧的環境之中。照明重整後的龍山寺,燈具被巧妙地隱藏,照明方法成熟溫潤,精準均勻的從不同處投光、相互堆疊,展現出建築工藝和寺廟的神聖優雅;燈光提供視覺及精神上的指引,讓人能安心駐足,專注與信仰對話;以周邊街區整體思考,讓龍山寺重新在熙攘的街道中,靜靜地透出安定有力量的光芒,重現信仰「光」的平靜氛圍,烘托出背後的社會意義。

「艋舺龍山寺」透過光的鋪陳及深度,讓民眾在視覺上、文化上和心靈上,重新和龍山寺產生連結,因此頒發評審團特別獎予以肯定。

「艋舺龍山寺」透過光環境設計,更顯示出龍山寺的安定力量。(照片提供: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


台灣光環境獎介紹

台灣光環境獎希望鼓勵政府與民間單位創造優秀的光環境。光環境不僅是在視覺欣賞上的表現,更是心靈的累積與文化的沉澱。期待多元而有內涵的燈光與照明設計,讓大眾能夠生活在舒適,健康的環境。通過這個獎項,希望推廣技與藝的平衡表現,讓大眾認知光環境的重要性,進而帶動大環境的改善與進步。

2023年第六屆光環境獎頒獎典禮在淡水雲門劇場舉行,圖為主辦單位與得獎者大合影。(照片提供: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


延伸閱讀

以環境為基礎,在細微間成就明亮|臺北植物園植光計畫:植光步道



關鍵字:環境設計、照明設計、光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