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自然成為信仰 (伊恩.麥克哈格和他的時代之一) 「自然」這個始終不斷流動、模糊的大概念,在「生態」、「科學」手法等基礎框架的錨定之下,變得不再那麼虛無飄渺。透過分級、疊合、組織、評估……等視覺化技術的呈現,人與土地的關係會變得清楚,能夠進一步被實證、檢驗,成為設計規劃過程重要的決策工具。最終的指向,當然是人與環境的和諧共存。 閱讀全文 鄭台祥 景觀設計師 / 美國麻省大學景觀建築碩士
悠遊城鄉間、穿梭各種生態的地景風貌設計 本文透過中永和都會區、嘉義溪口小鎮、新北三貂嶺隧道、太麻里原住民獵人學校、池上大坡池濕地五個案例,探討城鄉風貌如何運用周邊的資源,打造出兼容社會生態、自然生態的地景設計與營造;揭示一個空間專業者應更敏銳地掌握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隨時透過設計思考流程來掌握、定義「好題目」,提出兼容各種生態的好設計。 閱讀全文 連振佑 朝陽科技大學景觀及都市設計系 副教授
韌性藍帶~找回自然好河流 近幾十年來,地球氣溫持續上升,一年比一年更猛烈的颱風、更高頻率的強降雨以及乾旱的發生等,全球暖化造成的極端氣候已然出現,隨著氣候變遷影響逐漸加劇,過去以傳統工程技術為主的河川溪流治理方法,多半著重於河川本體的防洪治理,當面臨極端氣候日益加劇所造成突如其來的巨大水患,已難透過單純的河川防洪工程或非工程保護措施就能避免災害的衝擊。以台灣地狹人稠的居住環境而言,在水患治理上,應從更廣意的開放空間來... 閱讀全文 鄧婉君 洋活有限公司 總監 / 中華民國景觀學會 理事長 / 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 兼任副教授
讓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存在山林土地中的美好再被 「看見」 改造活化 讓林田山再被看見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景觀工程的改造持續進行中,2023 年尾一期工程已竣工(規劃範圍的A 區),配合原子炭工廠的修復,完成了入口範圍原是封閉園區的開放。在看待景觀工程的角色扮演上,算是起灶了一大步! 面對文化資產,所有過往修舊如舊、目光集中於文資建築本身的人文價值這個現象,在林田山,透過環境資源的盤點及巧妙的步行路徑開闢及引導,讓自然環境中本是與歷史相互依存的山林和... 閱讀全文 潘一如 環藝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設計總監 / 中華民國景觀學會 副理事長
氣候變遷下的台灣海洋危機與海洋保育法的重要性 全球暖化帶來全球海平面快速上升的危機,綠色和平提醒海平面上升看似和緩的過程,對四面環海且位處颱風地帶的台灣來說,氣候變遷的趨勢將帶來比過去規模更大的暴潮危機,台灣應該加快推進減碳目標。在此同時,健康的海洋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氣候穩定也可以阻止海洋環境惡化,通過以生態環境為核心的台灣《海洋保育法》刻不容緩。 閱讀全文 口述:張皪心、李于彤;撰稿:葉小慧 張皪心(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 / 李于彤(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 / 葉小慧(道地新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