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地

  • 新聞
    • 道·時事
    • 道·設計
    • 道·活動
    • 道·旅行
  • 主題企劃
  • 專欄
    • 鄭台祥.談天道地
    • 劉孝儀@雪菲爾
    • 侯志仁@西雅圖
    • 詹鳳春.自然共生
    • 陳薇安@米蘭
  • 學堂
  • 產品
  • 獎項
  • 作品
  • 地圖
  • 公司
  • 專業夥伴
  • 所有專欄
  • 李思萱@紐約
  • 道法自然進行式特刊
  • 蔡亞彤@香港
  • 陳薇安@米蘭
  • 詹鳳春.自然共生

道法自然的兩種表現(伊恩.麥克哈格和他的時代之三)

一道料理吃進嘴裡,終究是以一整體發揮作用。相加、相乘、融合、吸收……才造就了豐富的味覺體驗。換句話說,不僅僅要五味俱全,更要 1+1>2。以麥克哈格暱稱為「層蛋糕」(Layer Cake)的疊圖模型來說,一塊蛋糕的美味不只是單純的奶油歸奶油,草莓歸草莓,麵粉歸麵粉……而是各種食材原料經由牙齒咀嚼、唾液混合,舌尖吸收後,才在中樞神經系統產生了「啊,真美味」的感受。

閱讀全文
鄭台祥

景觀設計師 / 美國麻省大學景觀建築碩士

道法自然的兩種表現(伊恩.麥克哈格和他的時代之三)

科學只是手段(伊恩.麥克哈格和他的時代之二)

麥克哈格派的觀點認為,任何實質形式上的設計,在展開之前,都必須經過「生態學」這一關的檢驗,套用地景設計理論家 Marc Treib 的話,「只要過程正確了,那麼最終產出的造型本身也必然是好的」。彷彿只要方法足夠客觀,適宜的地景美學便會水到渠成。換句話說,一切講求客觀、公開、透明,讓數據說話。設計者個人的美感表現、藝術天分,則退居其次。 既然自然這麼偉大,充滿奧義,讓祂來做設計,怎麼可能會出錯呢?

閱讀全文
鄭台祥

景觀設計師 / 美國麻省大學景觀建築碩士

科學只是手段(伊恩.麥克哈格和他的時代之二)

當自然成為信仰 (伊恩.麥克哈格和他的時代之一)

「自然」這個始終不斷流動、模糊的大概念,在「生態」、「科學」手法等基礎框架的錨定之下,變得不再那麼虛無飄渺。透過分級、疊合、組織、評估……等視覺化技術的呈現,人與土地的關係會變得清楚,能夠進一步被實證、檢驗,成為設計規劃過程重要的決策工具。最終的指向,當然是人與環境的和諧共存。

閱讀全文
鄭台祥

景觀設計師 / 美國麻省大學景觀建築碩士

當自然成為信仰 (伊恩.麥克哈格和他的時代之一)

悠遊城鄉間、穿梭各種生態的地景風貌設計

本文透過中永和都會區、嘉義溪口小鎮、新北三貂嶺隧道、太麻里原住民獵人學校、池上大坡池濕地五個案例,探討城鄉風貌如何運用周邊的資源,打造出兼容社會生態、自然生態的地景設計與營造;揭示一個空間專業者應更敏銳地掌握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隨時透過設計思考流程來掌握、定義「好題目」,提出兼容各種生態的好設計。

閱讀全文
連振佑

朝陽科技大學景觀及都市設計系 副教授

悠遊城鄉間、穿梭各種生態的地景風貌設計

韌性藍帶~找回自然好河流

近幾十年來,地球氣溫持續上升,一年比一年更猛烈的颱風、更高頻率的強降雨以及乾旱的發生等,全球暖化造成的極端氣候已然出現,隨著氣候變遷影響逐漸加劇,過去以傳統工程技術為主的河川溪流治理方法,多半著重於河川本體的防洪治理,當面臨極端氣候日益加劇所造成突如其來的巨大水患,已難透過單純的河川防洪工程或非工程保護措施就能避免災害的衝擊。以台灣地狹人稠的居住環境而言,在水患治理上,應從更廣意的開放空間來...

閱讀全文
鄧婉君

洋活有限公司 總監 / 中華民國景觀學會 理事長 / 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 兼任副教授

韌性藍帶~找回自然好河流
  • 上一頁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下一頁

服務

  • 作品
  • 獎項
  • 專欄
  • 公司
  • 專業夥伴
  • 學堂

關於我們

  • 關於道地
  • 投稿
  • 合作提案
  • facebook
  • instant
  • youtube

+886-2-2778-0650

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四段310號5樓

Copyright © 2024 Daodi New Media All RightsReserved. ©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