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農之心-張公圍綠色旅遊驛站

安農溪歷經 8 年的規劃建設,成為宜蘭新興綠色旅遊景點。本案將既有的張公圍親水公園打造成綠色旅遊驛站,強化流域整體遊憩體驗之多樣性,串聯周邊觀光發展。設計原則1.人車舟的動線流暢,打造友善親子、無障礙環境。園區動線簡單且四通八達,提高使用性。2.風的引導與穿透預留風道、讓風自由穿越建築四周,形成風場。把濕熱帶走、更新空氣。3.水的淨化與入滲:設置汙水處理二次淨化池,維護周邊農業。雨水先入草溝,最後匯入區內滯洪池。4.地的呼應與融合,融入環境地景的減量設計。增加原生種植栽。5.碳的減量與循環,採用在地材料及可再利用材料,綠屋頂及通風隔熱設計。

獲獎緣由:達到設計六大訴求包含1.韌性設計:利用草溝及滯洪池型式提升入滲與滯留功能,再利用地下水做為園區的澆灌及廁所用水,節省後續維管成本。2.符合綠建築及 LEBR 低碳建築。3.環境融合:降低建築量體感的設計手法、採用在地材料及色彩計畫對應溪水綠意。4.將建築基盤及滯洪池開挖土方,利用地景式建築,達到區內土方平衡。5.生態考量:保留既有大樹,疏植過密的落羽松,增加原生種喬灌木。6.滿足泛舟服務、景觀餐廳、環境教室、農民市集及自行車補給站等各項需求,並創造彼此加乘效益且低維管。


計畫緣起及目的

安農溪流域為中央前瞻基礎建設水環境計畫示範點,歷經約 8 年的規劃及工程建設,不僅提升長達 17.2 公里流域旅遊休憩品質,帶動地方觀光發展,也激起社區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為宜蘭新興的綠色旅遊景點。

中游段的張公圍公園雖位處長廊遊憩帶的中心點,且為泛舟活動的集散點,但整體遊憩設施老舊、服務設施不足,故本案為宜蘭縣政府工旅處之計畫,在此地建置多功能旅遊服務中心,結合自行車租賃、泛舟服務、環境教育及假日農民市集等功能,強化流域整體遊憩及旅遊體驗之多樣性,以帶動及串聯周邊地區觀光發展。


規劃設計訴求重點

1.韌性設計 : 以草溝及滯洪池型式盡量讓雨水在基地內滯留與入滲,再利用地下水(合法地下水井)做為園區的澆灌及廁所用水,節省後續維管成本

2.永續設計 :採用 LEBR 低碳建築設計原則,符合綠建築綠化量指標、基地保水指標、日常節能指標及水資源指標

3.環境融合 : 降低建築量體感的設計手法、採用在地材料元素及色彩計畫對應溪水與綠意

4.就地平衡 : 將建築基盤及滯洪池開挖土方,利用於地景式建築,達到區內土方平衡

5.生態考量 :保留既有大樹,適度疏植密植的落羽松,增加原生種喬灌木

6.使用需求 : 符合各項活動的使用需求,創造彼此加乘效益,且低維管設計


整體空間配置

1.沉沙滯洪池:全區零徑流量增加

2.停車場:小客車 34 輛(無障礙 2 格,3 輛遊覽車彈性利用空間)

3.棚架廣場:小農市集、團體活動 、單車驛站

4.一樓室內功能 :生態環境教室、辦公室、艇庫( 40 艘)、男女廁所、無障礙廁所、親子廁所、哺乳室、盥洗室(32 間)

二樓室內功能:景觀餐廳、無障礙廁所 、電梯

5.圓形廣場:廣場動線串聯、鋪面整理

6.遊戲綠地:土丘造型重塑、無障礙動線

7.堤頂自行車道:東西串聯市區與綠地

8.安農溪:泛舟活動


計畫效益

1.生態層面:增加物種以提升物種多樣性

新植多樣原生樹種,增加誘蝶誘鳥樹種

2.環境永續:通過綠建築標章評定之四項指標

綠化量、基地保水、日常節能、水資源

初步評估 LEBR 低碳建築 最高等級 1+級

3.環境韌性:區內保水滯洪

滯洪沉砂池以 25 年調節至開發前 10 年洪峰流量與以泥砂生產量 1.5倍設計

4.生活文化:一、二、三級產業加乘發酵,共創六級產業價值

完工後環境教室移交第一河川局,其餘全區辦理委外經營管理(包含開放公共廁所及公園),完工後不閒置,增加財源收入。






台灣高野景觀規劃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高野景觀規劃股份有限公司


2024 第十二屆 台灣景觀大獎-優質獎

公園綠地 公共開放空間類


作品名稱:安農之心-張公圍綠色旅遊驛站
主辦單位:宜蘭縣政府
設計單位:台灣高野景觀規劃股份有限公司 陳尚峰建築師事務所
設計監造:李永鼎、曾怡瑾、陳尚峰、王戰野、邱俊銘、邱志玄
施工單位:佳恩營造實業有限公司
地 點:宜蘭縣三星鄉
空間性質:公園綠地、旅遊服務中心、環境教育場所
材 料:在地抿石、洗石、砌卵石、鋼構、植栽
面 積:8720 m2
造 價:約新台幣 58,700,000 元
設計時間:2021 年 08 月 - 2021 年 11 月
施工時間:2022 年 02 月 - 2023 年 09 月
其他獲獎:第 23 屆公共工程金質獎-佳作


評審評語:
本計畫除提供觀光旅遊服務,提升地區遊憩資源整合之外,並且展現了幾項當代重要的地景價值,包括與周遭地景環境融合性、整體設計在環境屬性的契合與尺度上的拿捏得宜,以及在這些形式背後對於微氣候、水與淨零減碳等環境績效的用心,造就環境美學、遊憩服務與環境效能兼備的良好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