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與目標
每座城市都有一條母親之河,「萬年溪」,便是那條孕育著屏東市無數命脈的生命之河。近年,在極端氣候變遷和韌性城市的理念影響下,政府遂啟動了水環境前瞻基礎建設,以活化萬年溪水資源,採自然淨化工法並兼具生態濕地及滯洪、保水等機能,展現韌性城市的水岸公園之成果。
整體規劃構想
復興公園位於萬年溪市區段的下游,總面積約 6.8 公頃,緊臨萬年溪卻被8米寬的自立南路分隔開來。改善前的公園內以運動設施居多,有籃球場、板彈球場、大小溜冰場、成人體健及兒童遊戲場,還有複雜的人行與自行車動線,外加公廁、屏東市清潔隊及老人活動中心等三座建築物。園內雖老樹林立、卻不夠多樣性,尤其是多達三百餘棵的黑板樹長期遭受民眾抗議氣味擾民,又有褐根病狀態嚴重的老榕樹群等去留問題。
而水的處理工法,主要乃藉由攔水堰,由重力流方式將溪水導進公園,也兼具滯洪、涵養地下水源及海綿城市的理念,同時也優化公園運動及休憩設施,重新調整無障礙環狀動線,創造不同層級的林蔭步道、水濱步道及跨水域吊橋,期望達到水環境與民眾共融共存的最佳方案,打造一座合宜的萬年溪畔生態水岸韌性公園。
設計分享與結論
以下將復興公園水循環及水質淨化系統結合景觀設計的手法整理如下,並搭配圖片解說,與諸位分享:
- 本案引水設計採用橡皮壩攔水堰,藉由智慧科技、安全自動化倒伏設計,將萬年溪的水位抬高。
- 將溪水分別從自立南路改建之三拱及單拱橋,以重力流水的方式導引進公園內。
- 營造1.7 公頃的水域面積,水域的設計除了可兼具承擔萬年溪因洪峰時期的豐沛雨量外,並作為都市中微型的滯洪空間,而其透水池底也兼具涵養地下水源的功能。在水域安全的考量下,以深、淺水區的劃設以及岸際濕生淨化植物等措施來做為安全防護,搭配曝氣噴泉、砌石生態島及吊橋優雅的弧線,創造更高的景觀及遊憩效益。
- 經由淺水區之挺水及浮葉植栽的初步淨化,最後匯集至長約90米的水生植物礫間淨化水道,並設置無障礙的生態體驗棧道,於末端疊水落瀑(增加水中含氧量)後由聯通管排放回歸萬年溪中,達到益助萬年溪水質改善的功效。
如今,在公園改造完成後,我們深切期盼萬年溪流域歷經 14 年的改造歷程,能夠達到拋磚引玉之功效,在未來都市河川流域的整治理念中,可有效將城市的滯洪保水、水岸的生態及環境教育場域的概念帶入,重新定義都市水岸公園。更希望本案的成功,改變的不單是屏東萬年溪,也能夠讓台灣各地重新思索藍帶與周邊公園綠帶的關係,讓水環境與人的生活變得更加緊密,同時亦反映全球生態環境及氣候變遷下的景觀新價值。
2021 第九屆 台灣景觀大獎-優質獎
環境設施類
作品名稱:萬年溪水環境營造-復興公園
業主:屏東縣政府水利處
地點:屏東縣屏東市
面積:6.8 公頃
主持人:黃祺峯
參與者:林大元、李佳威、黃翊溦、謝瑞石
年份:2017 年~ 2021年
造價:新台幣170,000,000元
設計內容:橡皮壩、RC三拱橋及單拱橋、景觀吊橋、RC刷毛步道、鋼構觀景平台、大樹平台、青創貨櫃、花崗岩階梯座椅及碼頭、不銹鋼及塑木棧道、高壓混凝土磚鋪面、清碎石鋪面、透水及植草磚鋪面停車場、馬賽克意象、主題兒童遊具、體健設施、砌石護坡、礫間淨化水道、植生喬木、灌木及水生植物
評審評語:
將溪流與既有公園整合串聯,公園的微氣候較為舒適宜人,空間景觀的層次感與豐富性也提升了。水質也因為曝氣與淨化帶的規劃而有淨化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