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熟成:從修復到再生,為百萬老屋尋找永續的可能

當街區的屋瓦逐漸斑駁、巷弄的聲音漸次變淡,我們該如何與「老屋」共處?

根據內政部統計,全臺屋齡超過 50 年的住宅已逾 111 萬戶,30 年以上更突破 515 萬。這些建築不只是居所,更是時間留下的城市肌理。長期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的專業規劃品牌「雄本老屋」,於10月1日在臺北都更解壓說概念館舉辦新書記者會,發表其耗時兩年籌備的專書《老屋熟成:說32好屋故事,獻給房屋高齡化時代,從活化想修復的永續實踐指南》發表會除了雄本團隊與原點出版,更邀請到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張聖琳教授、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榮芳杰老師、日常經典創辦人與前彰化縣政府青年發展處首任處長黃金樺、雄本老屋規劃有限公司謝佩娟總顧問等推薦人共襄盛舉。與此同時,全新改版的雄本官網 2.0 亦正式公開,期許成為整合各方資源的「老屋推廣平台」。

雄本團隊及與會貴賓合影(圖片來源:合羽影像製作-張家瑋攝影)

兩年走訪三十二間老屋──為再生尋找可能的答案

《老屋熟成:說 32 好屋故事,獻給房屋高齡化時代,從活化想修復的永續實踐指南》雄本團隊耗時兩年,走訪全臺三十二處代表性老屋案例──從鹿港的長源醫院、彰化鐵路醫院,到高雄的基金百貨。重新拍攝、採訪、紀錄,累積超過十五萬字的現地故事,並邀集二十六位撰稿、攝影、校對夥伴合力完成。

《老屋熟成》作者群合影(由右至左為:雄本團隊共同作者鐘佳陵、雄本團隊協理暨共同作者蕭定雄、雄本團隊總經理暨總策劃黃柏堯、雄本團隊臺北辦公室經理廖翊婷、雄本團隊共同作者吳欣融)(圖片來源:合羽影像製作-張家瑋攝影)

「老屋不是保留下來就沒事,它需要時間熟成、需要人重新經營。」─雄本老屋/蕭定雄協理

雄本團隊協理暨共同作者蕭定雄於會後接受專訪(圖片來源:合羽影像製作-張家瑋攝影)

《老屋熟成》的三大篇章與一份行動指南

Part I〈與老屋共存的 8 個觀念〉

為讀者釐清老屋修復常見迷思——從法規、補助到維護現實。

Part II〈老屋的美麗與哀愁〉

回顧台灣老屋新生的歷程,聚焦不同類型建築在時代流轉下的轉譯。

Part III〈老屋熟成的經典案例〉

收錄 32 處全台指標案例,訪談屋主、修復者與經營者,呈現修復現場的溫度與細節。

附錄〈老屋新生起手式 Q&A〉

以實務問答形式整理法規評估、補助申請與工法比較,讓有心投入者可直接上手。

雄本團隊協理暨共同作者蕭定雄,正為與會貴賓講解《老屋熟成》書中案例展示牆(圖片來源:合羽影像製作-張家瑋攝影)

老屋產業的下一階段:從個案修復到系統共榮

前彰化縣政府青年發展處首任處長黃金樺感嘆地說,國外許多擁有百年歷史的老屋,依然能轉化為兼具美學與商業價值的精品空間。因此肯定雄本老屋所做的事「文化的使命感,逐漸成為一種既定的框架;然而,真正的創新,反而需要再次被活化。」

張聖琳教授指出,雄本的價值在於將老屋經營視為一種「社會設計」:「修的不只是牆,而是人與空間之間的信任關係。」

清華榮教授則認為:「建築需要雄本,雄本也需要老屋」,在全國老屋修復人才斷層、資金不足的現況下,雄本成為整合技術、文化與商業經營的關鍵節點。

建走共創整合負責人暨本書編輯顧問吳宜晏主持記者會(圖片來源:合羽影像製作-張家瑋攝影)

不只是一本書,更是一個平台

與新書同步亮相的「雄本官網 2.0」,從過去的資訊展示頁轉型為「老屋推廣與知識平台」。網站新增雄本案例、雄本觀點、雄本出版三大核心內容,系統性分享團隊的實務經驗、知識積累與反思,期許能藉此匯聚跨領域的聲音,豐富老屋未來的論述與想像,如同雄本老屋所傳達的「一同為老屋再生的未來擇善固執」。

雄本團隊協理暨共同作者蕭定雄分享新書內容,並發表雄本官網2.0(圖片來源:合羽影像製作-張家瑋攝影)

《老屋熟成》不僅是一本為屋主、經營者與專業人士而寫的工具書,也是邀請大眾共同思考城市未來的信函,象徵著臺灣老屋新生已邁入下一個階段——從點狀的個案修復,走向系統性的產業共榮,為我們共同生活的這片土地,尋找更具溫度與韌性的解答。

雄本策略顧問、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常務理事朱逸恆聆聽記者會分享(圖片來源:合羽影像製作-張家瑋攝影)

《老屋熟成》記者會現場拍照打卡牆(圖片來源:合羽影像製作-張家瑋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