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回博物島:順應風水與貧瘠,從共生到永續發展

文 / 圖陳可瀚 (道地新傳媒專案執行)

23.5 度上的綠色奇蹟 ─ 探索台灣的獨特人文與地景

北回歸線,這條環繞地球 23.5 度的細線穿越約 16 個國家如沙烏地阿拉伯、阿爾及利亞、利比亞等地。對上述地方來說,它象徵著乾燥、炎熱與無垠的沙漠地帶;但在台灣,這條線卻綠意盎然。來自太平洋的暖濕氣流與東亞季風在此相遇,滋養了豐沛降雨與多變地形,也孕育出截然不同的風景與文化。從山到海,從農田到漁村,台灣在這條緯線上展現出多元生命。長年推動深度旅行與地方合作的蚯蚓整合文化有限公司團隊發現北緯23.5度上臺灣生態與人文景觀的獨特性,2025 年度與文化部合作,將以「北回博物島」為年度主題遊程,深入雲林與嘉義等地展開田野調查。團隊設計出七條主題路線,讓旅人以慢且深的步伐,親身體驗自然、人文與產業共生的不同樣貌。

東石北回歸線地標(圖片來源:道地新傳媒-陳可瀚拍攝)

「風頭水尾」 ─ 困苦海口孕育的堅韌生態

「風頭水尾」— 意思是「肥水不來、風災先到」,這句諺語在嘉義與雲林沿海地區時有耳聞,簡短卻道盡了海口居民無奈卻坦然面對自然的日常,也因此造就現在特殊的產業地景與在地居民生活智慧的結晶。

岸邊密佈的蚵棚與隨處可見的蚵殼堆,成為最在地的風景。蚵殼,除了是在地養蚵工具,更作為飼料、綠建材、土壤改良劑等可循環資源,使環保與永續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中,展現了海口居民與環境共生的韌性。

蚵殼堆(圖片來源:道地新傳媒-陳可瀚拍攝)

蚵殼應用於綠建築(圖片來源:道地新傳媒-陳可瀚拍攝)

不只人找到生存的方式,鳥也找到了新家。位於嘉義縣東石鄉的鰲鼓濕地,原為甘蔗田與魚塭,後因地勢低窪與鹽化嚴重致農作失敗廢耕,然而在自然演變下逐漸形成自然積水草澤與潮間濕地,野鳥也回歸此區棲息繁殖,2000年前後藉景觀規劃與棲地營造手法適當介入,將困境化為轉機,最終重生為濕地。

每年十月到隔年三月,成千上萬的候鳥如東方環頸鴴、琵嘴鴨等飛臨此地,其中最受關注的非國際瀕危物種黑面琵鷺莫屬。牠們在鰲鼓濕地的停留數量占全球58%,使鰲鼓濕地躍升為國際間關注的賞鳥天堂。

鰲鼓溼地(圖片來源:道地新傳媒-陳可瀚拍攝)

向自然妥協,與環境共生 ─ 成龍村的地方故事

順著海風往南,來到雲林縣口湖鄉成龍村,舊名「牛尿港」。在多次颱風與地層下陷後,昔日以農漁聞名的小村,大片農地被海水覆蓋化為濕地無法耕種,因此被迫轉型。走進村內,能見到祖墳立於水面的特殊景觀,「即使環境惡劣,我們仍深愛這片土地,不願離開,死後也是。」一位在地嚮導這麼說,訴說著居民與自然搏鬥卻不願離鄉的堅持與愛。

祖墳立於水面上(圖片來源:道地新傳媒-陳可瀚拍攝)

2009年起,觀樹教育基金會進駐成龍村,協助推動環境教育與社區轉型。村中設立「問路站」、修繕老屋、興建觀海亭,更舉辦「國際環境藝術節」作為推廣平台,邀請國內外藝術家駐村創作,讓藝術結合在地故事與環境對話。如今的成龍村,是攝影愛好者與生態旅人心中的秘境,漫步其間可賞鳥、觀夕陽、聽浪聲,也能品味居民自製的海口風味料理。

從傳統農漁轉型至今,成龍村展現出地方社區面對自然挑戰的韌性與智慧。村民們說:「我們不得不向環境妥協,威脅也會一直存在,但我們會持續努力,與自然共存。」

觀海亭(圖片來源:道地新傳媒-陳可瀚拍攝)

居民自製海口風味料理(圖片來源:道地新傳媒-陳可瀚拍攝)

從貧瘠到永續──返鄉青年的新農漁之道

雲嘉沿海長年以農漁業為主,但因土地貧瘠、環境艱困,年輕人口外流嚴重。近年來,地方政府與民間團體推動「青年返鄉計畫」、「青農培訓課程」與「社區共學農場」,鼓勵青年回到家鄉,以創新思維打造永續產業。

養殖魚塭景觀在雲林縣口湖鄉隨處可見。其中,返鄉青年林富正創立「好蝦冏男社」,以生態養殖系統結合智慧管理,實踐「魚、蝦與文蛤混養」的循環理念。他強調:「在養殖池中,白蝦為了逃避被其他魚類捕食而拼命游泳和活動,這就是生態系。」,因此這裡出產的靈活白蝦肥美鮮甜,各大餐廳甚至海外爭相訂購。此外,林富正打造遊客能親身「聽蝦、玩蝦、吃蝦」的一日養殖體驗圈,每年吸引眾多遊客,成為地方創生的成功典範之一。

好蝦冏男社養殖系統(圖片來源:道地新傳媒-陳可瀚拍攝)

撈魚與撈蝦體驗(圖片來源:道地新傳媒-陳可瀚拍攝)

雲林是全台蒜頭重鎮,產量占全國九成五。海口青農林煌智說:「貧瘠的土地,逼出了蒜頭最濃郁的香氣與辣度。」他成立「台灣海口農糧合作社」,協助在地蒜農自產自銷,不再依賴中盤商;並創立海味蒜品牌,開設「蒜頭種植體驗」、「手作糖醋蒜」活動,讓遊客親身下田體驗耕種的樂趣,期望重建人、土地與生活的連結。

這些返鄉青年的行動,為原本貧瘠的土地注入新生命,他們將繼續以「永續」為題,創造與傳承屬於他們的轉型故事。

海口青農林煌智示範種蒜(圖片來源:道地新傳媒-陳可瀚拍攝)

手作糖醋蒜與黑蒜麵(圖片來源:道地新傳媒-陳可瀚拍攝)

從鰲鼓濕地到成龍村,從好蝦冏男社到海口蒜田,「北回博物島」展現的不只是最真實的在地景觀,更是一場人與自然、土地長久對話的縮影。在這 23.5 度的生命線上,人們以風、水為師,在貧瘠中尋找生機;學會順應、妥協,最終走向共生與永續。臺灣,正以自己的方式,書寫著屬於北回的希望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