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打開台北|OPEN HOUSE TAIPEI   11/22-11/23 走進非日常的城市景觀與建築,打開探索者們的第六感官

第六屆「打開台北|Open House Taipei」將於2025年11月22日至23日盛大登場。台北作為全球知名建築文化盛會Open House Worldwide的串聯城市之一,將與全球超過50座城市同步舉行,於限時 48小時內開放超過百處城市空間,邀請市民以雙腳與目光重新丈量城市景觀與文化紋理。

今年以「Future Heritage|傳承・創生」為主題,分為「城市記憶、永續韌性、創意飛地、居住生成式」四大主軸與三條由跨界專家領路的深度路線串聯城市脈絡,帶領民眾漫遊於過去城市的記憶與對未來生活的想像,探討城市景觀與建築、自然與人之間的動態關係。今年更首次打開大巨蛋與天津大酒店,並推出專屬私房導覽,從多元角度展現台北的人文價值與生活能量,強調文化傳承並非靜止於過去,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斷重組與生長的過程。


Creative | 創意飛地

創意飛地系列將帶領民眾走進設計師與創作者們的工作基地與實驗場域,親身感受空間如何成為靈感的養分,並傾聽創作者的創作歷程與故事,如何透過創意從夢想工地轉化為日常場域,在城市中持續發酵、推動社會與文化革新,使城市生活在時間與空間的縫隙中被重新定義。

必看亮點:邱文傑建築師個人工作室、環藝工程、十彥建築事務所、永安藝文館

邱文傑建築師個人工作室(圖片來源:打開台北)

Heritage | 城市記憶的流向

從歷史建築、老屋到日常生活中的老物件,活動展示了保存與轉化的可能,以城市空間為載體,讓城市記憶在空間中被妥善安置。透過這些被重新啟動的場域,市民不僅回顧歷史,更在記憶的縫隙中生成對未來的想像與行動力,體驗城市景觀中時間流動與文化延續的價值。

必看亮點:柏成設計(食堂)、新興市場、鐵道博物館、臺博鐵道部園區、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新興市場(圖片來源:打開台北)

Sustainability | 共築韌性之境

今年將以「韌性」思維作為核心的場域探索,極端氣候下,城市空間如何透過設計回應挑戰。從公共設施到校園走廊,每一個空間都是自然與都市共生的實驗場,透過設計與策略,城市不僅抵禦環境衝擊,也創造可持續的生活節奏,探索人與環境和諧共存的可能。

必看亮點:文山滯洪池、新莊裕民國小水生走廊


文山滯洪池(圖片來源:打開台北)

Living | 居住生成式

高齡化、移民與青年流動正重塑「家」的意義。未來的家不再只是居住的空間,而是多元文化、世代交流與生活實驗的場域。透過設計與空間規劃,家的角色不斷延展,成為促進跨世代互動、文化交融與社群生成的活力場域,讓居住經驗與生活創意在空間中自由流動。

必看亮點:淡海輕軌、廣慈社宅


廣慈社宅(圖片來源:打開台北)

INSIDER城市內行人限定導覽

備受期待的INSIDER導覽路線,今年推出三大街區深度探索—花園新城、大稻埕老屋與城中街區,以行走的方式重新閱讀城市景觀。由重量級師資團隊共同領路,帶領民眾走進街區肌理,感受歷史與生活交織的層次。志工導覽團隊則橫跨教育、建築、設計、外語與公共服務等領域,從教師、建築師、設計系學生到無國界醫生,匯聚成多元而溫暖的城市群像。

每一次導覽都是一次關於時間與空間的對話—他們以腳步丈量城市的紋理,讓人們在巷弄轉角間,看見台北記憶的流動與再生。這不僅是一場導覽,更是一場關於「人與城市如何互相成就」的溫柔實踐。


花園新城(圖片來源:打開台北)

系列講座與活動

《打開台北》2025首度舉辦「亞洲四城國際論壇」,串聯大阪、首爾、香港與台北,邀請各地 OPEN HOUSE 城市代表與建築專家,共同探討建築與場域如何回應未來城市的變遷。論壇將於 11 月 3 日率先登場,揭開今年活動序幕,展開一場跨城市、跨世代的對話,思考場所精神如何在傳承中創新,在創生中延續記憶。

另外,推出「OPEN TALK|明日行動咖啡廳」,以四大主題空間為核心,邀請專家與民眾共同參與。從記憶修復講座、水路還原工作坊,到戀戀建築巴士與老樹圖鑑路線,帶領大家重新發現台北的城市紋理。延續過往 OPEN RIVER、OPEN HIGHWAY 的精神,今年讓城市記憶轉化為行動,開啟更多交流與創造的可能。

同時,打開台北與法國國際攝影藝廊 Yellow Korner Taiwan 攜手推出「明日城市攝影展」,期望以影像記錄城市的過去與未來。攝影愛好者以獨特視角捕捉城市與生活的軌跡,定格歲月留下的痕跡,也展現未來城市的想像。優秀作品將於 11 月 3 日頒獎揭曉,讓台北的城市記憶透過影像走向國際,展現城市景觀的延續與創生。


「2025 Open House Taipei 打開台北」即將登場!這場城市探索節以建築為入口,邀請大家在 11 月 22、23 日走入台北的大街小巷,開箱城市的多層風景。11 月 4 日至 30 日,更串聯「打開台大」、「潮州街龍」等 22 處特色空間,期間限定開放,帶領民眾走進隱藏於街角的建築與場域。透過探索與感知,讓城市的歷史記憶與未來景觀在此交會,重新看見台北的生命脈動與能量。


2025 打開台北 串連大阪、首爾、香港共創亞洲開放城市聯盟攜手法國攝影藝廊 YellowKorner 共頒「傳承・創生」攝影獎

銘傳大學與「打開台北|OPEN HOUSE TAIPEI」共同舉辦的「OPEN HOUSE 亞洲四城國際論壇」,首度邀請到亞洲四個重要的 Open House 城市 ─── 大阪、首爾、香港、台北的創辦人一起齊聚台北,與打開台北總顧問李芝瑜及共同創辦人徐千捷對談亞洲城市的開放經驗。前英國商會執行長 Steve Parker、白鷺絲基金會陳郁秀榮譽董事長、冠德玉山教育基金會馬紹麟董事長、法國攝影藝廊YellowKorner 執行長、VERSE媒體集團張鐵志總編輯、蔦屋集團董事長大塚一馬,還有很多來自學界、業界的好朋友們,現場座無虛席,顯示國際網絡對 Open House 的高度重視。

「打開台北|Open House Taipei」今年首度以亞洲視角舉辦四城論壇/打開台北提供


打開台北總顧問也是本論壇推動者李芝瑜於開場時指出,今年與 YellowKorner 合作,正是希望「讓大家走過、路過,也能被記錄下來」——城市被打開不只是一個週末的事,更要留下市民走進空間、與城市對話的痕跡。此外也提到,打開台北團隊每年都會前往歐洲參加 Open House 國際年會,但亞洲城市仍然是「比較少數的一群」,一直想促成一個「亞洲版本的對話」。這次把大阪、首爾、香港、台北放在同一個平台,是亞洲各城市間對話的開始,也期待能持續串聯和互相學習。

打開台北創辦人徐千捷也表示:「希望讓大家看見,即使城市規模、政策環境、文化習慣不同,OPEN HOUSE 依然可以成為一種讓公部門、空間專業者與民眾坐下來談話的橋樑。」同時,他也提到歐洲近年推動的 「Visual Story」 概念,鼓勵民眾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人與空間的互動,因此今年特別與 YellowKorner 合作,期待以攝影愛好者為起點,帶動更多市民用不同的眼光看城市、看見被忽略的角落。

YellowKorner 執行長程大洲則分享,攝影其實就像收藏當代藝術,而YellowKorner 和 Open House 一樣,都源自歐洲、長於城市每個角落(every corner has YellowKorner),這次合作希望喚起大家對「紀實」的重視。會中也頒發本屆 YellowKorner Awards 三個類別的獎項,得獎作品充分展現對土地、城市、環境、建築與設計的熱情,作品中可感受到照片的溫度以及景與人之間的對話。

打開台北攜手法國攝影藝廊 YellowKorner 共頒「傳承・創生」攝影獎/打開台北提供

四座城市,看見四種被「打開」的方式

論壇的核心問題很直接:歐洲的串連這麼成熟了,那亞洲呢?因此這次讓大阪、首爾、香港、台北同場,一開口就能看見各城市面臨的城市結構、文化習慣與政策環境都不同,但想達成想達成的目標卻很一致——讓更多人走進本來不屬於自己的空間。

大阪:從工業城市到「有生命的建築」

Open House Osaka 創辦人橋爪紳也,與秘書長高岡伸一指出,大阪是重要的工業和商業城市,因此特別希望透過開放文化財、市議會、市役所等空間,讓市民重新理解「這座城市曾經是怎樣的」。活動第一年只有14個開放點,在市政府的支持下逐年擴大,還發展出集章活動、高齡族建築體驗、手冊與模型販售,讓參與變得有趣也可持續。也搶先宣布明年活動已訂於 2026/10/24、10/25,展現長期經營的企圖。

Open House Osaka 創辦人橋爪紳也與秘書長高岡伸一讓參與變得有趣也可持續

首爾:在碎片記憶裡找回公共審美

Open House Seoul 創辦人Jinyoung Lim 同時是建築記者、編輯與策展人,她提到韓國經歷許多戰爭,城市裡有很多「碎片式的記憶」,也因此更需要藉由打開空間來討論公私領域的界線。首爾曾因市政廳外觀被嫌醜而意識到「市民其實有審美」,所以活動中特別重視如何讓市民參與評價與觀看。首爾也會每年與一位藝術家合作,除了開放空間,還開放像大使館頂樓露營這樣有趣的場景;疫情時更發展出線上參觀,讓瀏覽人次不斷累積。她說,打開首爾不只是一個週末的活動,而是在問:這個城市的社會角色是什麼?

四城交流:從大阪工業記憶到首爾公私界線、香港好城市提問、台北在地轉譯/打開台北提供

香港:以「What makes a good city?」發動討論

Open House Hong Kong 代表黎雋維表示 今年直接把年度主題設成一個問號,善用 Design Trust 等資源,透過多元委員會建構出五大開放框架,提醒大家建築不該只停在「保存舊的」這個層次,當代生成的空間也很值得被看見。這樣的提問式策展,也讓香港的開放不只是一張清單,而是一場關於「好城市要具備什麼」的公民對談。

台北:把地圖變成藏寶圖,把老樹也打開

打開台北分享,像兩廳院這樣的場館每年都很認真準備開放內容,另外,我們五年下來累積的 Google Map 已經可以說是一張城市藏寶圖。今年更是受倫敦 OPEN GARDEN 的啟發,推出「老樹地圖」,把有歷史、有公共性的植栽當成城市的一種空間資源來打開,這就是台北版的在地轉譯。


打開台北總顧問李芝瑜及共同創辦人徐千捷對談亞洲城市的開放經驗/打開台北提供

同樣的難題,一樣的願望

在對談階段,各城市也坦承推動過程的困難:大阪因為開放點太多、民眾常無法全部走完;首爾仍持續面對公私領域的開放界線,因此採預約制分流;台北則持續優化票券系統,並藉市府、藝文場館與志工的協力,讓更多人能順利參與,也開始面對高齡化、上班族時間不符等議題。

對於未來的期待,大阪希望讓更多人知道 Open House Osaka、認識大阪;香港希望有一天「365天都能打開」;首爾認為好的建築能創造好的城市,因而拉長活動到9天,讓更多好空間被介紹;台北則說,相較歐洲的開放文化,亞洲人比較害羞,但台灣人其實非常熱情、也願意奉獻,就像廟會或花蓮的「鏟子超人」一樣,打開台北也期待把這股台灣式熱情導入城市議題,成為支持城市共創的力量。

 

與談人(由左至右):Open House Hong Kong 共同創辦人黎雋維、Open House Osaka 秘書長高岡真一、Open House Taipei 總顧問暨活動發起人李芝瑜、Open House Taipei 創辦人徐千捷、Open House Seoul 創辦人 Jinyoung Lim、Open House Osaka 創辦人橋爪紳也、Open House Hong Kong 共同創辦人黎雋維/打開台北提供


2025.11.22 - 2025.11.23 打開台北

「打開台北|Open House Taipei」1992年源自倫敦,致力串連政府、民間與具代表性的建築與場域,透過年度限定開放,讓市民走進平時難以進入的地方,看見城市的多層次樣貌,並持續與全球 Open House 網絡交流,把台北放進國際城市對話。

 銘傳大學

銘傳大學創立於1957年,以「卓越化、專業化、國際化」為核心理念,是亞洲第一所通過美國 MSCHE 認證的大學,並於美國設有分校,建構全球姐妹校與國際合作網絡。校區包含台北、桃園、基河、金門及美國。於泰國、日本、越南也有設立教育中心。現已成為台灣國際學生最多的私立大學之一,展現高度國際化與多元發展。


•     活動詳請請見「打開台北 | Open House Taipei」官方網站與FB/IG粉絲專頁

•     活動報名方式:

空間預約 報名請見官方粉絲專頁

國際論壇、OPEN TALK|行動咖啡廳活動 報名請見官方粉絲專頁

 

打開台北 | Open House Taipei

官方網站:www.opentaipei.org

官方Instagram:@openhousetaipei

官方Facebook:打開台北

 

主辦單位|Open House Taipei 打開台北, Part of the Open House Worldwide

共同舉辦|銘傳大學

協辦單位|臺北市政府

贊助單位|臺北市文化局、冠德企業集團、洋基工程

支持夥伴|YELLOW KORNER、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財團法人臺北事國際古蹟及歷史建築保存基金會、台灣女建築家學會、林雅萍•何黛雯建築師事務所、創客吧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