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熟成》:為老屋再生的未來擇善固執|專訪雄本老屋協理蕭定雄

口述|雄本老屋規劃有限公司 蕭定雄協理

採訪編輯|陳子婷(道地新媒體)

「請用一句話代表雄本老屋?」

蕭定雄答:「我們為了老屋再生的未來,擇善固執。」

全臺屋齡超過 50 年的住宅已逾百萬棟,這些老屋不僅是建築,更是城市的記憶。長期投入老屋修繕與活化經營的雄本老屋規劃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雄本團隊」),近日推出新書《老屋熟成》,以「熟成」為喻,記錄時間如何催化空間的價值,收錄橫跨全臺 30 組經典老屋再生案例,展現老屋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轉化樣貌。本次《道地新媒體》專訪協理蕭定雄,邀請他分享雄本如何以「實踐」作為核心,推動台灣的老屋再生行動。

《老屋熟成:說32好屋故事,獻給房屋高齡化時代,從活化想修復的永續實踐指南》(圖片來源:合羽影像製作─張家瑋攝影)

「老房子不僅記錄建築技術的演進,其裝飾與構造更反映出設計、營造與使用者的身分與時代背景,形塑出島嶼多樣而獨特的人文風貌。」 ——《老屋熟成》

道地專訪雄本老屋協理蕭定雄(圖片來源:合羽影像製作─張家瑋攝影)

從經濟史到老屋再生|時間的另一種價值

畢業於清華大學經濟系的蕭定雄,研究方向原本聚焦於新自由主義與總體經濟,透過數據與市場邏輯分析經濟現象。然而,在研究經濟發展史的過程中發現,唯有落地到「空間」,才能真正觸摸到經濟脈動的源頭。

「要講經濟史,得先讓房子留下來,故事才能被說出來」他舉例,《茶金》要講新竹北埔茶商姜阿新的故事,就必須先保存「姜阿新洋樓」。

對蕭定雄而言,老屋不只是建築,更是一座城市經濟與文化脈絡的縮影。「它們讓我們看見資本流動之外的另一種時間軸,慢的、生活的、與人有關的。」

新竹北埔茶商重要代表建築姜阿新洋樓(圖片來源:雄本老屋規劃有限公司)

修復只是起點|讓更多人一起加入老屋再生

「修復只是起點,經營才是讓老屋活下來的關鍵。」蕭定雄笑說,《老屋熟成》並非為了展現雄本的專業,而是希望「讓更多人能一起加入老屋再生的行列」,在「開發」與「保存」之間找到新的可能。在出版《老屋熟成》前,雄本曾協助臺北市都市更新處製作《熟成台北》,以公部門視角回顧城市老屋再利用的經驗;而這次,則回到自身經驗,將多年實踐轉化為一本全民皆可參與的「行動指南」。

「每個人心中其實都有一棟老屋。」他說。那可能是阿公的三合院、街角的店屋、或社區裡閒置多年的房子。這些建築承載個人記憶,也形塑地方風景。然而,不論公部門或私部門,面對老屋時常陷入兩難,拆了可惜,留下又不知如何使用。雄本希望透過實際案例,提供一條可行的「再生路徑」,讓老屋不再只是懷舊口號,而是可被經營、被延續的日常空間。

《老屋熟成:說32好屋故事,獻給房屋高齡化時代,從活化想修復的永續實踐指南》(圖片來源:合羽影像製作─張家瑋攝影)

從老屋的第一步開始:讓參與更有信心

當被問起「如果只是個熱愛老屋、卻不知如何開始的人,第一步該怎麼做?」時,蕭定雄給出一個務實又包容的答案「每個人都能在老屋再生的脈絡中找到自己的角色」:若你是屋主,可以從整理與維護自己的老房子開始;若你是創業者,或許可以尋找一棟老屋,成為夢想實踐的基地;若你是專業技術者,則能透過修繕與設計的專業介入,賦予老屋新生命。

《老屋熟成》這本書也因此被設計成一本「行動指南」,不僅收錄 32個實際案例與脈絡分析,更整理了老屋修繕相關的補助資源、法規與常見問題,讓不同背景的讀者都能找到切入點。蕭定雄說:「我們不是在為公司打廣告,而是希望大家拿這本書當作參考工具,照著裡面的方法試試看。」對他而言,老屋不只是建築,更是一種「社會練習」——讓不同角色的人都能參與、貢獻,並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與典範。

《老屋熟成:說32好屋故事,獻給房屋高齡化時代,從活化想修復的永續實踐指南》(圖片來源:雄本老屋規劃有限公司)

長源醫院:一場以建築延續記憶的修復實驗

談起《老屋熟成》書中收錄的案例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這棟位於台中的歷史建築「長源醫院」,原為當地首位台中中學第一屆畢業生所創設的醫院,象徵著台灣現代醫療體系萌芽的起點。蕭定雄提到:我們希望透過修復,向當年的知識分子致敬「那些返鄉為地方奉獻的人,是台灣近代發展的基石」。

這座建築的保存並非單純的修舊如舊。雄本團隊從規劃、修繕、到經營層面,完整實踐「以戶代租」的合作機制,與屋主簽下長達 25 年的信任合約,讓老屋得以以新的姿態延續生命。室內空間區分成數個區域,包含甜點店、咖啡廳、文創商品區與建築展覽空間,藉由多元經營讓老屋成為可持續運作的文化場域。

蕭定雄表示,這棟房子不僅是書中封面的主角,更是雄本團隊理念的縮影,「修復只是開始,如何經營與延續,才是真正的再生。」對他們而言,老屋不應只是靜態的展示品,而應是一個能與生活互動、持續生成新故事的空間。這種以實際經營取代口號的做法,也讓長源醫院成為台灣老屋再生的典範之一。

鹿港長源醫院洋樓立面以及1F常設展間(圖片來源:原間影像工作室-朱逸文)

讓老屋「活下來」:從保存到生活的轉譯

在談到老屋活化的實踐時,蕭定雄特別強調:「我們並不是要勾起大家對老靈魂的懷舊,而是希望讓空間擁有新的生活想像。」雄本團隊在高雄曾將舊倉庫改建為多功能場域,也在燈塔旁打造能舉辦婚禮的場地。當夕陽緩緩落入海平面、燈塔亮起的那一刻,場景成為了見證幸福的舞台。這些老建築不再只是歷史的殘影,而是能與當代生活共存的載體。

高雄燈塔可作為婚禮場地(圖片來源:一嶼所在場地活動股份有限公司)

蕭定雄認為,老屋若只是被修復、封存起來,最終仍會被時間遺忘。「讓人能在裡面生活、工作、混口飯吃,這樣的空間才真正活下來。」他笑說,因自己出身經濟學背景,因此深知「生存」才是永續的基礎。老屋之所以重要,不僅是因為文化記憶,更因為它能成為新產業與新關係的起點。「羅浮宮這樣的歷史保存當然重要,但台灣不必複製那樣的路。我們要思考的,是如何讓老屋在當下繼續被使用,讓文化在生活裡延續。」蕭定雄更直言,保存不是目的,讓老屋「活」起來,才是推動整個社會持續更新的真正動力,也期盼有更多人一起投入,未來大家可以相互支援,創造一個社群目標,讓這個產業越來越好。

臺北貝殼好室與本土閱讀器品牌合作打造閱讀專門店(圖片來源:原間影像工作室-朱逸文)

雄本的下一步:走進公共空間,推動制度層面的「再生」

當民間的老屋活化經驗逐漸成熟,雄本團隊的下一步,期盼將「熟成系統」進入公共場域。許多公有資產如台鐵、台糖、台電的閒置倉庫與宿舍,往往因法規限制、使用權責不清而被閒置。蕭定雄說:「我們想討論的,不只是土地開發,而是這些公共建築該如何重新被使用、被經營。」近年雄本也投入於左營眷村,在這些基地中去做更多元的嘗試,期盼下一步「老屋經營」的邏輯取代「文化保存」的框架,透過實際操作,建立更彈性的公共空間使用模式。


活動分享:

《老屋熟成》新書分享會 基隆場

■ 時間|2025/11/22(六)14:00-15:30

■ 講者|鐘佳陵 (雄本團隊共同作者) X 吳宜晏 (建走大叔/本書編輯顧問)

■ 地點|小獸書屋 (基隆市仁愛區仁三路11-9號2樓)

■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aJXVe9hsajvEb7QV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