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之敘事:以照明設計重塑夜間景觀的故事|專訪沁弦築影照明設計林靖祐總監

口述|林靖祐(沁弦築影照明設計有限公司總監)

採訪|陳子婷(道地新傳媒專案經理)、巫芷玲(道地新傳媒採訪編輯)

撰文|陳子婷(道地新傳媒專案經理)


當夜晚降臨,城市與自然的輪廓逐漸被黑暗吞噬,唯有透過巧妙設計的照明,景觀空間才能在夜色中重新綻放生機與故事。白天,陽光以瞬息萬變的方式變幻,帶來自然且美麗的光影流動;然而夜晚,所有光源皆來自人為,因而掌控了我們能夠看見的事物。

對照明設計師而言,真正的挑戰是:「如何用光來引導人們看到什麼?並用光來說一個空間的故事。」這是一項極富深意且有趣的工作。可惜的是,多數公園的夜間景觀僅止於一盞盞孤立而明亮的燈光,如同燈塔,只負責基本的照明功能,卻缺乏與空間節奏、環境脈絡的連結,也失去了夜晚應有的故事感。

照明設計師林靖祐憑藉豐富經驗與細膩觀察,透過光線重新演繹每一個場域背後的人文、歷史與自然脈絡。他以其過往執行〈台北植物園〉和〈指南宮竹柏參道〉兩個照明設計案例為核心,與我們分享如何以光的層次與敘事,巧妙平衡生態保育、歷史氛圍與人性化需求,成功打造令人難忘的夜間景觀,讓黑夜中的空間重新獲得生命與情感。

沁弦築影照明設計有限公司林靖祐總監(圖片來源:沁弦築影照明設計提供)


夜幕低垂,景觀設計的故事才正開始

當白晝消逝,日光悄悄退場,景觀的美感也隨之隱去,如何在黑暗中呈現一個空間的獨特故事,成為照明設計師最核心的挑戰。林靖祐總監深刻理解到,夜間的景觀並非只是需要一盞明亮的燈,要做出好的照明設計,必須從深入了解空間的歷史背景與環境關係開始,透過光來講述空間背後蘊藏的故事。

他回憶起初踏進台北植物園時的感受,外面城市車水馬龍、明亮的路燈與公園內的寧靜形成強烈的反差。林靖祐認為「光的強與弱之間的平衡」是這個案子傳達的核心概念。台北植物園不僅是休憩場所,更承載著教育與研究的重要功能。不同於一般公園以「人本需求」與「功能性」為設計主軸,植物園的照明設計反而退而求其次,讓光以更內斂的方式陪伴植物與訪客。

植物園的照明設計,並非為了將植物以燈光美化呈現,而是思考如何延續白日的寧靜氛圍。林靖祐總監在設計時,刻意以多種手法降低燈光對環境的干擾,並在和平東路至植物園博愛門之間,設置了一條細膩引導的光之路。他採用單側配置,將燈具統一設置於道路同側,減少視覺上的跳躍感;同時,燈具以微弱的漫射光形式,溫柔地劃出一條連續的光帶,既保有夜間必要的視覺引導,又不破壞自然的暗夜感受。

單側照明的設計,既保有夜間必要的視覺引導,又不破壞自然的暗夜感受。(圖片來源: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攝影:丰宇影像)


從門口的小廣場開始,燈柱高度被刻意降低,光線逐步遞減,讓訪客的眼睛得以緩慢適應黑暗。進入開放式的半圓形階梯廣場後,所有光源均以等比例壓低,創造出一個靜謐而沉穩的空間,鼓勵人們駐足,靜靜聆聽荷花池畔的水聲、蟲鳴,甚至仰望滿天星斗,感受一片難得的城市幽靜。

如同周鍊老師所詮釋:「因為這些光沉下來了,所以風聲、水聲、蟲鳴、蛙鳴的聲音更加鮮明。這不僅是一個視覺的體驗,更變成了強烈的五感感知。」植物園的夜晚,因為這樣細緻周到的設計,展現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與深度。

台北植物園植光計畫紀錄片(來源: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以光重現竹柏參道的歷史情境

另一個令林靖祐印象深刻的案例是指南宮的竹柏參道。這條全長一點多公里、擁有1300多階階梯的參道,被茂密的竹柏林包圍,綠蔭遮天,環境靜謐幽深。早期,這裡是指南宮信徒徒步朝聖的重要路徑。即便不論宗教信仰,走在這條小徑上,都能感受到一種內心的沉澱與寧靜。

以光來作為路徑的引導,背後的意義不只是照明,更是呼應信仰者從山腳走向山巔、心靈逐步淨化的過程。林靖祐表示,設計過程中,他特別重視保留參道的自然感與歷史情境。沿線原有的39座日治時期石燈籠,也透過低調且細膩的燈光設計再次被點亮,散發出幽微而溫潤的光芒,如同回到近百年前信徒手提油燈緩緩而行的情景。

竹柏參道沿線休憩點之一「終南亭」(圖片來源: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


由於參道路徑蜿蜒曲折、階梯錯落,且環境限制下無現成設施可用,林靖祐表示「如何以低尺度的照明,既不干擾環境,又能確保行走安全」,是他在設計上最大的挑戰。為此,林靖祐特別設計了高度僅約50公分的低矮欄杆燈,一方面避免登山民眾誤將其當作扶手使用,減少結構受損的風險;另一方面,即便光源低矮,透過投射角度巧妙計算光的範圍,有效照亮前方階梯,為行走者提供必要的引導。

竹柏參道50cm欄杆結合燈具之現場照片(圖片來源:沁弦築影照明設計提供)


另為結合全區段的故事性,在空間結構有些起承轉合的關聯,也在本案加入智能控制系統的概念,採用DMX的光照設定[1],在24個節氣中呈現出代表四季的色彩,呈現不同季節的氛圍感受。

即使光線覆蓋範圍有限,整體以連續的節奏巧妙串連出一條柔和而溫暖的光之路,讓人在黑夜中感受到安心,也更加靜心體會這條路徑的靈性氛圍。

竹柏參道在夜間的樣貌,因光而重生,成為一條令人心靈沉澱、富有故事性的夜間旅程。

24節氣DMX光照設定現場呈現照片(圖片來源:沁弦築影照明設計提供)

[1]結合 DMX 燈控系統,於參道節點在每個節氣當晚依節氣意象營造特⾊氛圍,使⽵柏參道在⼀年24夜中化為流轉的時光軸線。能精準調控每個燈具的亮度、顏色與變化節奏,達到的燈光效果。


生態與人性化的設計微妙平衡

然而,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時常挑戰設計師的智慧。林靖祐坦言,雲林溪水岸公園的案例便是一個明顯的例子。當地社區團體對生態保育有高度要求,反對任何可能影響河川生態的燈光設施;但部分居民與政府單位則期望能有視覺上吸引人的夜間景觀設計。他必須在兩者間謹慎拿捏,盡可能避免光害同時又滿足居民對夜間視覺的需求。

他回憶設計過程時,常笑言自己彷彿變成「多方溝通的中間者」,如同景觀案件的執行過程,需要一一拜訪社區居民、里長與環保團體,理解相互對於空間環境的想像與觀念,並在其中取得平衡。他最後的解決方案是將光源盡量限制在陸地上,減少對水面與河岸的影響,同時設置具有文化歷史意涵的燈光裝置,讓光環境不僅達到基本照明功能,更成為說故事的工具。

雲林溪水岸公園現場照片(圖片來源:沁弦築影照明設計提供)


「照明設計不就是翻開型錄,挑幾款燈具,到現場擺好?照明設計有什麼難的?」這樣的誤解,照明設計師們經常聽到。

談起常見的照明設計方法,目前業界時常看見以「選燈」作為主要的配置方式,這雖然是現場經常出現的做法,卻也透露出某種設計流程上的侷限。林靖祐坦言:「我們的角色,其實並不單純透過人工光源去重塑空間,而是希望藉由光的引導,讓原有空間的特質、氛圍能被更真實、細膩地呈現出來。」將光做為強化空間表情的重要媒介。

台北植物園以耐候鋼為材料的燈具,隱身於環境當中。(圖片來源:沁弦築影照明設計提供)


照明設計:看見空間的深度與價值

對照明設計師而言,真正的專業在於閱讀空間的語彙,理解原設計者的理念與脈絡,並以光線作為媒介,去深化並強化那些被用心構築出的空間精神,而非僅僅添加單點式的亮光效果。林靖祐提到:「光越強,影越暗。」一盞燈若將某個區域照得過於明亮,反而會讓周圍的暗部顯得更加深沉,導致過於強烈的對比,破壞了整體空間的和諧感。

因此,照明設計的重點,不在於「照得有多亮」,而是在於適度地降低亮度,讓光線自然融入環境,減少過度鮮明的明暗差異,使整體氛圍更顯柔和與統一。林靖祐說,就像「北風與太陽」的寓言故事一樣,強硬的手段往往適得其反,而柔和溫暖的引導,才能真正打動人心,讓空間展現出原本的溫度與故事感。

成功的景觀照明必須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過程,不僅要理解場域背後的文化歷史,更要巧妙處理人、環境與生態的微妙關係。他相信,當所有元素經過細膩的設計巧妙結合後,人們才能真正看見空間的深度與價值。

台北植物園的半圓廣場使用低照度的照明設計,身在其中仍能看見天光(圖片來源:沁弦築影照明設計提供)


此外,道地將於今年(2025年)6月,與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合作舉辦「光景共生」光環境案例的導覽活動,其中也邀請林靖祐總監擔任《台北植物園》一案的現場講者,分享其獨到的設計觀點與實務經驗,誠摯邀請各界朋友一同參與,親臨現場感受照明設計如何巧妙地為空間環境賦予深度與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