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 12-責任消費與生產|景觀專業SDGs實踐指南

作者|Monica Pallares(主筆時為國際景觀師聯盟溝通與對外關係委員會主席)

編譯|陳德如

編輯|葉小慧


永續發展目標 12:責任消費、責任生產

景觀師的工作涵括減少食物浪費、化學物質管理、廢料處理、修復受汙染的場址與工業遺址。景觀師針對這些問題發展對策,並作實施,作為永續消費的基石,致力於為人類發展永續的生活方式。


目標 12-1 實施十年期永續消費與生產架構計畫
目標 12-2 自然資源的永續管理與利用
目標 12-3 全球糧食浪費減量 50%
目標 12-4 化學物質與廢料的責任管理
目標 12-5 以永續途徑減少廢料產生
目標 12-6 鼓勵企業實踐永續、提出永續報告
目標 12-7 倡議公共事務採購以永續為依歸
目標 12-8 向全世界倡議永續的生活方式
目標 12-A 支持發展中國家在永續消費及生產方面育成相關科技
目標 12-B 發展並實施可監控永續觀光產業的工具方法
目標 12-C 消除鼓勵過度消費的市場機制


人類依賴自然生存,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但人類似乎忘了這一點。


以全球化與開發為名,我們破壞了自然資源,汚染了我們的河川、湖泊、海洋,危及我們的令生態系統與社區環境。我們領受的後果之一是天災,造成每年數千人死亡與難以估計的損失。


這個不斷在變化的世界已令我們忘卻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新冠的危機迫使我們停下來,體認社區環境的重要性,以及我們如何依賴自然。


景觀設計師對於系統如何整體運作有一套自己的看法,每項 SDG 都相互關聯,如果沒有伴隨其它 SDG 的達成,我們無法看見任何一項 SDG 的全貌。我們總是談論自然為本的解方,這在我們行業來說並不是新鮮詞彙。瞭解自然、瞭解如何與自然建立關係,可以令一個地方產生 180 度的轉變、而累積這些當地行動,可對全球造成影響。


許多碳足跡里程數高的國家都是已開發國家,其生產模式、生活方法,都對自然資源發生巨大影響。反觀開發中的國家,像「全球南方」(譯註:多數為開發中的國家,或稱「南方世界」)中以溫和模式進行與自然及地景知識相聯繫的發展者,便能將衝擊降到最小、產生較少的生態足跡。


也許我們的文明需要向後退個幾步。也許這正是何以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俞孔堅將景觀定義為「生存的藝術」。


我們在《美州地景憲章》中表彰了美州原住民文化祖傳知識與對自然的尊重。自然元素存於萬物及神靈,因而得到尊重。在這樣的世界觀中,人們自我認知到自己是整體的一部分。


2020 年 9 月,77 個國家協會代表在 IFLA 世界代表大會上一同簽署並發表了〈生態與社群健康宣言〉。

景觀設計師的工作涵括健康社區的規劃,經過如此規劃的社區,從事消費時在地優先、鄰近綠地的地方優先,人們不必為了工作花費通勤時間,資源得到良好管理與回收,雨水得到收集並用於滿足基本用水需求。我們有許多成功的例子。參與式設計正在成為景觀設計流程的一環。與社區協作,根據當地的需求,創造更好的居住環境。


同樣的原則也適用於生態旅遊的設計。這門產業必須以當地一切為優先,以體現我們對一個地方的瞭解與其價值。透過這種模式,社區對當地的景觀負責,亦從這樣的觀光模式所產經濟效益中受益。我們過去的生活方式已經為未能落實責任消費,而領受毀滅性的後果。責任消費的起點應該從恢復地方認同、認識且尊重我們所屬的地景價值開始。


將這樣的設計理念傳播出去的方式,是行動!透過我們參與各領域的每項計畫,我們可以作出真正的改變。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關於如何責任使用我們作為人類所依賴的自然資源,我們需要學習的第一課是:越少越好。


案例:位於中國衢州的鹿鳴公園

-巴賽隆納第 10 屆國際景觀雙年展 Rosa Barba 獎決選入圍作品

-設計者:土人設計


透過展演性與轉化性的設計,景觀設計師幫助人們重建與自然、文化的聯繫,恢復歸屬感與認同。

鹿鳴公園的設計理念以維護當地景觀價值為優先,以最大限度保留當地馬賽克式的地景格局與其自然歷程:裸露的岩石、峭壁、灌木、草地、自然的排水系統、河水的波動、塊狀的農田、沿河的樹木…。當地的文化景觀元素包括古村莊遺跡、古亭、灌溉溝渠、水泵屋等,皆被列為文化遺產而保留,保持原本特色。這些自然與人文景觀,,以其真實的功能及意義,構成了充滿豐富圖案、紋理、意義的畫布,景觀師則以其創作為這張畫布增添層次。

在保存原生態棲地的同時,也引入生產性作物來覆蓋荒地,四種作物隨著四季輪作:春天油菜花、夏秋的向日葵、初冬種蕎麥。有些地區則以大片花卉混植其它與生產性作物輪作。成片的多年生菊花不僅好種,還可收穫為中草藥,也豐富了地景。規劃的兩處草坪可作為露營與兒童運動場使用。這樣多樣化、低維護的植被計畫為當地帶來活力,引來更多季節性的活動與節慶在此地發生,同時它也是一座提供日常使用的公園。

排水設計方面,基地原有的排水系統保持不變,並在田地與斜坡上增加生物窪地/植物過濾系統,來收集並過濾雨水,用於作物灌溉。所有舖面皆使用透水材料,因此毋須安裝任何排水管或疏濬系統。過去築在河岸的水泥堤悉皆移除,讓河岸的濕地與河水相互自由流動,河面上修建有架高的棧道,讓遊人藉以欣賞河上紅色的岩壁,這是原本極容易被忽視的景觀特徵。涼亭皆作架高設計以防洪。

棧道、橋樑、平台、亭閣、觀景高塔,構成了地景體驗網路,為提供遊客豐富的馬賽克式景觀體驗。

透過對環境的詮釋,景觀設計師說出地方的故事。景觀設計師藉由提出環境詮釋,講述在地自然與文化的故事,同時也喚起超越基地的環境意識與責任。


【編譯自《景觀專業SDGs實踐指南》p.60-63】


關鍵字:SDGs、碳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