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鼓山魚市場800萬景觀兩年即拆?拿捏景觀變更時機讓資源與設計價值走得更遠!

採訪|陳子婷(道地新傳媒專案經理)、巫芷玲(道地新傳媒採訪編輯)

撰文|巫芷玲


高雄鼓山魚市場為台灣第一座現代化魚市場,落成於日治時期昭和4年(1929),位於今日的「哈瑪星」。哈瑪星原為海域,後經日治時期當局利用淤泥填海造陸而成,成為台灣最早的現代都市規劃區之一,其名源自兩條運送漁獲的濱海鐵路「濱線(はません/Hamasen)」。鼓山魚市場則是當時高雄最重要的漁貨交易中心,見證了哈瑪星漁業發展的興衰。


從繁榮到沒落,再到改造重生

戰後,隨著1972年前鎮漁港及魚市場正式啟用,高雄漁業重心轉移,鼓山魚市場逐漸沒落,原本熱鬧的交易場域逐漸變為破敗的閒置空間,更淪為停車場使用。為了重現鼓山魚市場的昔日風華,高雄市政府於2021年啟動改造計畫,找來趙建銘建築師事務所擔任建物與空間的設計整修,並由太研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負責景觀設計,共同活化老舊的市場空間,後續由南仁湖公司營運,於2022年10月正式開幕。

高雄鼓山魚市場重新設計整修前的原貌。(圖片來源:建築師趙建銘臉書)

然而,蜜月期過後人潮散去,高雄市政府雖於2023年下半年封館整修,重新營業後卻仍無起色,2024年6月市府解約重新招商,最終由漢來國際物業管理公司接手,不料在新廠商進駐後,兩年前耗費800萬(原景觀設計師吳書原於其社群上聲明當時植栽工程花費是800萬,而非新聞所寫的140萬)打造的景觀設計即遭到全面剷除,風格從與港邊相襯的綠洲意象轉變為仙人掌、棕櫚樹點綴的沙漠風情。由於變更時間距離完工僅兩年多,此舉便引發廣大的爭議。


景觀變更及管理空窗的爭議

原景觀設計師吳書原回顧當時的設計理念,表示該案於2021年透過競圖得標,主要希望在不透水的水泥墩漁港上創造「流動的濱海花園」,因此使用許多台灣本土植物,如台灣櫸木、宜梧、苦楝、台灣海桐、倒卵葉楠、蘄艾、金絲草等,模擬潮汐流轉的野生島嶼意象,設計完成後獲得不少國際獎項肯定。

原景觀設計師吳書原採用許多本土台灣植物,在不透水的水泥墩漁港上創造「流動的濱海花園」。(圖片來源:太研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提供)

而談起後續的維護管理,吳書原指出,依據合約,設計單位需負責一年的維護管理,然而,對於一年保固到期後到重新招商之間的空窗期,維管是由什麼單位負責、又是否具體落實則不得而知。

針對景觀改造的決策,《道地》與高雄市政府海洋局漁港管理科聯繫後,市府回應:「目前營運單位漢來公司所規劃場內風格需與戶外景觀進行搭配,對於外部景觀有所調整,由營運團隊自行負責設計及施工,本局尊重漢來公司營運需求的搭配,也為了兼顧既有喬木的價值,目前已將植栽喬木移植到南星計畫區域並定時派人員澆灌及維護,租期屆滿時(117年6月30日屆滿,可續約)本局將與營運單位依使用狀況及外界評價,再研議討論戶外景觀維持現有造景設計或恢復成綠化的樣貌。」

鼓山魚市場由漢來物業接手後於2025年3月22日再次開幕,景觀改為旱生植栽,並將該場域更名為「新濱町海洋廚房」。(圖片來源:高雄市政府海洋局官網)


針對景觀價值的長遠思考

市府作為業主,確實有權決定景觀如何呈現,調整設計也必定有其考量。然而,如何在維持景觀品質的同時,確保資源運用得宜,才是更值得深思的問題。《道地》提供以下更宏觀的討論角度:

.景觀設計應具備長遠規劃,避免頻繁變更帶來不必要的資源耗費

怎樣的調整頻率最合適?良好的景觀設計若搭配適當的維護管理,能夠延續數十年,成為城市文化與環境的一部分。因此,政府在允許營運商調整景觀時,應有周詳的評估機制,確保改變是必要且合理的,而非短期因應需求而頻繁更動,導致重複投資與資源浪費。

.景觀設計完工後的「維護機制」是否完善?

景觀並非剛完工時便達到最佳狀態,而是需要時間讓樹木生長、環境成熟,才能真正展現其完整風貌。良好的設計若搭配適當的維護管理,景觀環境能夠歷久彌新,因此,公部門應建立穩定的維護標準,並妥善規劃後續維管經費與計畫。

這場討論不僅關乎一座魚市場的景觀變遷,更反映出台灣公部門對於建設價值的長期規劃與管理思維。當公共空間的決策權掌握在公部門與營運商手中,如何確保景觀調整的頻率合理,使資源發揮最大效益,是所有城市都應該深思的課題。


關鍵字:鼓山魚市場、哈瑪星、吳書原、新濱町海洋廚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