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走得進、水留得住,從「西區大發展」策略規劃案看見低碳韌性的未來嘉義新市區——專訪貳本規劃建築師徐佳鴻

採訪|陳子婷(道地新傳媒專案經理)、巫芷玲(道地新傳媒採訪編輯)

撰文|巫芷玲


2024 第十二屆台灣景觀大獎中,共有 3 件作品榮獲傑出獎,其中來自環境規劃類的「嘉義市西區大發展整體策略規劃案」一案,是為應對城市競爭、高齡化浪潮與城市擴張需求,嘉義市所推動的新市區建設計畫,透過整合規劃地方的「風、水、綠」,營造具氣候調適力、低碳永續的健康生活環境。道地專訪該案主要規劃設計單位「貳本規劃設計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建築師徐佳鴻,探討如何從多角度切入都市規劃與設計,並從嘉義的原有特質中發展出城市競爭力。

「貳本規劃設計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建築師徐佳鴻。(圖片來源:陳子婷)

「西區大發展」指的是嘉義市鐵路以西至縣市交界所圍區域約 1227 公頃的計畫範圍,其中以 2 塊區段徵收地區為重點規劃區:一處是北港路兩側,鄰近串接高鐵的高鐵大道,結合輕軌建設計畫以大眾運輸導向為發展主軸,期望打造產業發展的基地。另一處則為嘉北車站周邊,打造全民共榮的新生活圈,徐佳鴻表示,希望讓嘉義市成為一個更好的「服務中心」,意思是民眾能夠在這裡遊玩、讀書、獲得醫療或養老,在機能完備的基礎上,生活在這裡能有像是度假的感覺。

徐佳鴻點出嘉北車站周邊的優勢,除了有占地近 26 公頃的北香湖公園,一旁還有台斗坑遺址,綠地面積十分可觀;其中以河川為整體空間發展主幹,仍為自然岸線的水岸可引入休閒商業設施與社宅開發創造新生活核心,此處亦鄰近嘉義基督教醫院,醫療量能足以應對未來高齡化的需求。(圖片來源:中華民國景觀學會)

河川帶來的好處#1:讓風有路可走,減緩熱島效應

嘉義市在風土上有不少良好條件,除了位在北回歸線擁有充足日照,更由八掌溪與牛稠溪所環抱,2 處重點規劃區就都各自擁有一條排水(北排水、中央排水),因此,在規劃上盡可能發揮城市緊鄰排水所帶來的優勢。

首先,城市發展無法忽視熱島效應,而同一環境在風速 0 及 1.5m/sec 的差異下,體感溫度有機會差到 2.9˚C,因此維持空氣流通就是微尺度環境降溫的關鍵對策。這兩條排水的主要排水方向與嘉義市的常年風向一致,較易引風入城、維持風的流動,規劃上再沿著河川治理線配置公園、學校(操場)以加大冷島面積,並拉開臨水岸高樓的棟距,擴大風流動的路徑,帶走建築物白天蓄積的熱能,創造涼爽而宜居的環境。透過營造有風、降溫的減碳環境,直接使得民眾更有意願步行或走路出門,就能間接實現「淨零碳排」的願景。

徐佳鴻說明,雖然台灣大致上而言冬天吹東北季風、夏天吹西南風,但是進到嘉義之後,風向又不盡相同,「若沒有這個尺度的資料,是做不了規劃的」,因而十分感謝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的林子平教授所提供的氣候資料。(圖片來源:中華民國景觀學會)

開放空間與水綠基盤規劃策略圖。嘉義市夏季白天主要風向為西風,夜間主要風向則為南風。因此優先利用南北向的河川規劃基本風廊綠帶,再搭配西風及路網營造東西向風廊。(圖片來源:中華民國景觀學會)

河川帶來的好處#2:優化滯洪公園的設計條件

一般慣用的滯洪型態為乾式設計(平常是乾的,只有下大雨時才會儲水),例如具滯洪功能的公園,但因仍是「滯洪功能優先」,滯洪需求往往占公園面積達 70% 以上,真正能拿來規劃公園的可能只有整體面積的 20%、30%,大幅影響其實用性,使公園的使用效益被壓縮,徐佳鴻不禁思考:「為了應對一年之中數天的風險,我們把公園的使用面積變小,這件事是聰明的嗎?」歷經多次討論,再次發揮河川的優勢,透過將具有滯洪功能的公園綠地配置於排水側,如此一來,滯洪量不會被市區下水道的容受度所束縛,藉此降低滯洪需求體積,將空間留給公園,功能面積可從 20% 提升至 60%,大大提升公園設計的彈性。此外,以綜合性的考量規劃好公園綠地,讓民眾在家附近就能達到假日休閒的目的,且不需開車走路就能到,如此一來也能達到減碳的效果。


讓雨水成為提升生活環境的加值資源

除了優化滯洪公園,此規劃案同時提出使用「水資源管理」的角度來思考滯洪空間,也就是不只是防洪,而是把水當成一種資源來運用。例如雨撲滿(常見的做法如透水鋪面、地下儲水槽),讓雨水滲進地底、慢慢釋放或再利用;又或是開放式生態滯洪池,也就是長期有水、自然型的滯洪池,是結合生態、植物、濕地功能的開放空間,不僅能儲水,也有景觀、生態、降溫的效果。

「我們在思考如何讓天上掉下來的水可以留在這塊基地裡面,對這個環境產生幫助。」雖然將雨水以水資源的方式管理也需要相對應的維管機制,但是面對極端氣候,讓水留在基地久一點,有助於都市降溫,改善熱島效應,也能夠灌溉綠地,進一步吸引鳥類、昆蟲發展生態多樣性。整體而言,滯洪不再只是應付災害,從「被動防洪」轉向「主動活化水資源」的規劃觀點,讓水成為使城市更宜居的資源;同時貳本亦和工務處進行協商,讓社會住宅用地 、濱水商業區、停車場等大於 2 公頃的基地需自行負擔滯洪設施,並採開放式設計,擴大計畫範圍內有水蒸散、涵養綠地的環境。

北港路兩側社區水綠基盤構想示意圖。(圖片來源:中華民國景觀學會)

車行與綠色慢行並重的流通系統

徐佳鴻點出,緊鄰城市的聯外道路(台 1 線、高鐵大道)也是嘉義的優勢,加上嘉義市目前正發展未來能夠紓解市區穿越性車流的「三橫三縱三環新路網」,透過適當規劃讓鄰近大眾運輸系統的優勢發揮到最大。「我們不能夠讓人家覺得我們離高鐵很遠。」徐佳鴻強調維持與高鐵緊密關係的重要性,並透過跨局處溝通,突破以往「有路就要通」的思維,改以最少化高鐵大道的開口,以維持車速,強化車行效率。而進到居民生活巷弄尺度的道路,也並非條條都得開發成大路才是好設計,針對流通量來思考每一條路開發的大小與銜接方式,藉此能有更多的空間可以融進公園綠地,營造宜人街區環境。

此外,整體道路系統均在規劃初期即全面納入步行網路設計,確保適合全齡族群、友善且低碳的人行空間,透過植樹打造綠色頂蓋遮蔭,以 5 至 6 公尺的樹距配置行道樹,或進一步結合私人基地營造雙排樹的環境,就有機會形成連續樹冠頂蓋系統達 81% 的人行及自行車道空間,有效提升行走與騎乘的舒適度,進一步鼓勵市民選擇綠色運輸方式出行。


水綠降溫+綠色運輸=淨零碳排

在推動生活便利與提升市民福祉的前提下,嘉義市「西區大發展」一案從交通規劃、環境設計到日常使用層面,皆力求全面實踐淨零碳排的理念,讓永續不只是目標,而是能真正融入市民日常生活的具體行動。

「很謝謝評審,他有說我們對這塊土地很負責任,我們確實在一次又一次的過程中想要把它整合到最好,我覺得這一份心意是很重要的,因為土地真的很稀缺。」徐佳鴻表示,從街廓深度的測量到景觀設計,都是由很多不同的專業者所疊加出來,共同將空間處理的更有韻律,才能照顧每塊土地開發的價值。


「第十二屆台灣景觀大獎——跨域共築景觀新風景」完整報導

[1] 2024 第十二屆台灣景觀大獎傑出獎僅 3 件!專訪評審委員解析評選關鍵

[2] 風走得進、水留得住,從「西區大發展」策略規劃案看見低碳韌性的未來嘉義新市區——專訪貳本規劃建築師徐佳鴻


關鍵字:嘉義、貳本規劃、淨零碳排、熱島效應、北港路、嘉北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