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葉小慧(道地新傳媒總編輯)
陳子婷(道地新傳媒企畫編輯)
近期全球各地頻傳極端暴雨導致嚴重洪水災情的新聞,中國、緬甸、越南、奧地利、捷克……全球氣候變遷日益加劇,令人深思城市如何邁向永續發展。值此關鍵時刻,臺北市政府攜手中華民國景觀學會舉辦的「道法自然進行式國際展暨臺北特展」,於本(9)月 14 日星期六在臺北市松山文創園區 3 號倉庫盛大揭幕。
展覽開幕活動除了「道法自然進行式」國際展的借展單位致詞者: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史都華.威茲曼設計學院院長弗雷德里克.斯坦納(Frederick Striner),以及代表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出席致詞的李泰興秘書長,中華民國景觀學會榮譽理事長郭瓊瑩、賓大設計學院建築檔案館館長威廉.惠特克(William Whitaker)、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潘冀、臺北市政府都發局王玉芬局長、對環境與景觀著墨甚深的前立法委員邱文彥均蒞臨 McHarg 講堂進行分享。
為臺北積極回應極端氣候議題按讚
中華民國景觀學會理事長鄧婉君引言時表示,「道法自然」一詞出自老子《道德經》,也是《Design with Nature》在2000年發行中譯本時,由郭瓊瑩郭教授所起的書名,整合曾經修習過麥克哈格規劃方法與實際操作應用道法自然規劃設計的研究團隊共同合作所完成。《道法自然》這四個字非常貼切的詮釋了《Design with Nature》的設計方法跟內涵。這個以生態系統為本的環境規劃設計理論跟方法,清楚說明設計離不開自然設計,更應該要尋求自然運作的法則。
鄧婉君說,「道法自然進行式」國際展能在臺北順利展出,要感謝臺北市蔣萬安市長對於道法自然理念的認同跟方法的重視,更感謝臺北市政府的全力支持,在很短的時間內,由工務局整合各局處室的重要計畫項目跟成果。
她進一步指出,策展團隊在進行梳理跟轉譯的過程當中,看到市府團隊這些年的努力,不只是看得見的低碳、綠色休閒環境及城市環境景觀的提升,還有很多看不見的基礎工程,包括水資源的管理與保育等等,相關的工作都在持續推動,這些回應極端氣候議題的努力,應該要讓市民認識與了解。
道法自然,我們是可以帶來改變的!
賓大設計學院院長斯坦納致詞時表示,「很開心可以再回到台灣,很多人都問我說來台灣幾次,那其實我已經記不清了。」對於這次特展地點選在前身為松山菸廠的臺北松山文創園區,他認為有一種詼諧感,伊恩.麥克哈格是抽菸過多而逝,這次展覽剛好在一個曾經的菸草工廠,「這告訴我們,你是可以帶來一些改變的,只要我們知道怎麼做。」
斯坦納隨後說明,賓大設計學院於 2019 年舉行「Design With Nature Now」(簡稱DWNN)展覽與論壇,是為了紀念伊恩.麥克哈格著作《道法自然》出版 50 週年,展覽中有三個主要特點,一是介紹麥克哈格的生活背景,二是介紹《道法自然》,三是邀請蘿拉.麥克雪莉(Laurel McSherry)協助策展。
策展當時,麥克雪莉正好在麥克哈格最先開設景觀設計課程的格拉斯哥藝術學院任傅爾布萊特-蘇格蘭客座教授,而「麥克哈格也是在蘇格蘭出生長大,我們覺得這是很好的連結。」斯坦納指出,展覽展現了時間、自然以及人類的連結,最後造就了《道法自然進行式》(Design with Nature Now)這本書。
賓大設計學院 2019 年原本想把這個展覽帶到世界各地,因為新冠疫情的發生而遺憾無法成行。5 年後終於可以把這個展覽帶到其他地方,斯坦納特別感謝中華民國景觀學會秘書長朱世人的協助與策劃,把「道法自然進行式」國際展從賓州帶到臺灣。
宜居永續城市之全球視野、臺北行動
臺北市政府秘書長李泰興表示,因應氣候變遷,全球已凝聚共識「2050 淨零排放」,臺北市接軌國際,提出淨零排放路徑與具體行動,為全臺首個完成淨零自治條例完備法制程序的城市,展現推動淨零的決心,和自然合作(Design With Nature Now)是有效因應氣候變遷、降低災害衝擊、持續社會經濟發展、確保糧食安全及人類健康等重大社會挑戰最好的方法。
他進一步介紹,「臺北特展」展覽主題包括淨零排放、水資源永續、氣候調適、食農與健康以及都市再生。五大議題與臺北市未來淨零排放的四大戰略「降溫城市」、「綠運城市」、「韌性城市」、「淨零新生活」有關,希望這些戰略的實施能讓臺北市在 2030 達到淨零轉型的目標。
第一區「氣候調適」,因盆地地形、極端氣候所面臨的都市熱島議題,市政府透過體感降溫、建築能效降碳以及密集綠覆固碳的琢磨,提升城市韌性。
第二區「淨零排放」,面對 2050 淨零排放政策,闡述了「屬於臺北市的零碳願景」實際作為。
第三區「食農與健康」,呈現長期透過食農教育、田園城市,扎根臺北市的核心觀念,「全國首推」的小田園計畫及綠屋頂平台暨綠牆種植計畫,走進校園,讓學生了解食材由土地、作物到餐桌的完整教育過程。另外,「休憩臺北」也重點說明了包含環騎臺北、臺北大縱走、花IN臺北,以及近年來臺北市重點規劃專案的「淡水河水岸空間環境營造」,企圖提供給民眾健康的生活品質。
第四區「都市再生」,從「老房子文化運動」談起,以老舊閒置房地活化,轉化為歷史建築與當代生活的結合、「Open Green 打開綠生活計畫」透過培力地方社群,鼓勵市民共同參與都市閒置空間改造,並以「臺北市社宅公共藝術計畫」嘗試透過藝術介入探討,為環境與社會價値的居住生活提供了新的想像。
第五區「水資源永續」,則以大臺北水系地圖為基礎,談論臺北市的蓄水、供水與循環再生,達到屬於臺北市的水資源永續藍圖。
臺北特展同步展出臺北市 1:2000 的地景模型,長住的臺北市民可以在這裡找到自己的家,在臺北工作的人則可以發現自己的辦公地點,到臺北旅遊的人更可以用上帝視角看到整個臺北市的地理、水文及建築人文環境,深度了解臺北這個首都城市的發展與規劃。
共同見證一場設計與自然的融合之旅
開幕活動現場,產官學界嘉賓雲集。景觀建築學界如文化大學景觀學系系主任張琪如、輔仁大學景觀設計學系系主任黃文珊、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系主任黃宜瑜,從景觀跨界建築的淡江大學建築系系主任柯純融亦熱情出席。
公協會則有中華平面設計協會輔導理事長楊佳璋、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執行長楊平世,工程與產業界夥伴如中華景觀協進會創會理事長蔡秀瓊、臺北市景觀工程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楊登貴、新北市景觀工程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陳家興、將捷集團總裁林長勲等,均出席見證這場設計與自然的融合之旅。
關鍵字:DesignwithNature、IanMcHarg、道法自然、氣候調適、景觀設計、景觀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