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葉小慧(道地新傳媒總編輯)
「自然道法進行式」國際展暨臺北展於 9 月熱鬧開幕之後,Design With Nature Now+Taiwan【臺灣國土展|山.林.河.海.城鄉】系列活動於 10 月 6 日在臺北市松菸文創園區2號倉庫隆重登場。臺灣國土展由中華民國景觀學會聯合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簡稱林保署)、經濟部水利署、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內政部國土管理署(簡稱國土署)、客家委員會(簡稱客委會)共同舉辦,深入探討臺灣的環境資源,強調氣候變遷趨勢下向自然學習的重要性,也著重在跨域融合的大尺度層面共創永續。
跨領域專業合作以成就永續生活環境
中華民國景觀學會理事長鄧婉君表示,景觀專業是多面向的應用科學,同時也是跨領域專業技術的合作,希望成就更和諧、更宜居的永續生活環境。
她進一步指出,面對極端氣候的議題,透過景觀的手法,可以讓滯洪池成為濕地,兼具生態復育功能,同時可以作為民眾休閒以及氣候調節機制;此外,透過綠色基盤的整理與整合,不但能降低都市熱環境,更能創造舒適宜人的綠色廊道與生活環境;就公園綠地而言,透過都市環境的整合與綠化,可以真正創造更自然的都市生態環境;對於棕地部分,則有機會縫補都市的機能,甚至傳承歷史脈絡與城市記憶。而從自然的角度來看,更可以用自然的素材營造環境藝術之美,就算是山、林、河川,都有機會透過景觀的手法創造更舒適的休憩環境。
鄧婉君強調,國際景觀建築師聯盟(IFLA)也非常重視永續發展,推出景觀專業在 17 項全球永續發展指標(SDGs)可做出的貢獻以及能夠達到的傑出成就。學會就這次「道法自然進行式」國際展與臺灣國土展進行分析後,發現符合永續目標超過 8 個項目。「希望這次的展覽是一個開始,大家一起共同努力,創造更美好、更宜居甚至更有趣的生活環境。」
從文史到自然,多面向探討與自然共存之道
臺灣地理環境包山包海且地狹人稠,要朝向永續發展,必定包含生活聚落的範圍,以及向自然學習的生活過程。近年不斷透過地方營造探討文化如何與自然協調共存的客委會,在這次國土展以文史地景的角度,透過藝術、景觀、建築界的設計,呈現臺灣淺山歷史地景與人的記憶。客委會主委古秀妃說,將持續推動相關文史記憶如何落實到社區建設。
在自然地景的綠色基盤部分,林保署署長林華慶表示,氣候變遷加劇與生物棲地、自然環境遭受嚴重破壞有關,歐盟今年剛通過的《歐盟自然復育法》與 2022 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達成的《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共識,都提醒著要減緩極端氣候的衝擊,必須重新回到自然,找尋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法。
林華慶指出,林保署自 2018 年起開始推動國土生態綠網計畫,就是以林保署主管的山林為基盤,運用各種不同地生態地景或農業地景甚至是文化地景,無論大大小小串聯成更健全的周邊循環系統,甚至到都會區也可以透過都市的綠帶或綠島串聯成一整個生態網絡,將持續串連中央部會以及學界等共同合作,扣緊「以自然為本」的核心理念,朝 2050 達成淨零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標。
從整體臺灣國土治理的角度來看,國土署副署長徐燕興表示,國土計畫法的實施並不是以政府為核心,而是有協調的平台機制來進行跨域整合,先把基礎做出來,將各部門和地方政府的空間計畫進行協調再落實到現實層面,進行計畫的分派、整合或投入建設預算,然後回到民間整合的深度空間計畫。
徐燕興認為,臺灣在空間治理上已經從早期區域計畫的 1.0、過去 25 年推城鄉風貌的 2.0,到現在要進入典範移轉、師法自然的 3.0,需要的就是這次臺灣國土展的對外推廣。
推廣大眾教育以喚醒自然意識是重要的
臺灣是海洋國家,海洋保育署署長陸曉筠親臨開幕現場,致詞時表示山、林、河、海、城鄉其實是分不開的、是整合性的,師法自然更是重要的。她分享今年兩次颱風(凱米與山陀兒)帶來的挑戰以及因應指出,凱米颱風時發生 9 艘船隻於海岸擱淺,分析後發現適宜性問題,進而在山陀兒颱風時提前讓這些船離開最危險的地方,使得這次只有一艘船因失去動力而漂流。
陸曉筠感慨,伊恩.麥克哈格在第一次地球日(1970)時即告訴大家,「為什麼我必須成為那個向你們帶來壞消息的人?」她在這兩次颱風緊急因應時也有同樣的感覺,以今年通過的《海洋保育法》劃設庇護區為例,「我們應該主動告訴大家什麼地方該做什麼事情,什麼地方該維持等等,讓我們真的可以與自然和平共存。」藉由這次的幾個展覽,能讓更多的人看到,更知道「放在不對地方的房子或是遊憩區,我就不要去。」因此大眾教育以喚醒自然意識是重要的。
前IFLA 亞太區主席郭瓊瑩表示,伊恩.麥克哈格的道法自然理念中很重要的「千層糕」(layer cake),就是將許多的切片包括地質、土壤、地形、地貌、氣候、水文、植被、動物等疊起來。過去臺灣的山、林、河、海、城鄉被依事業目的各自切開,今天必須要串起來,但這不只是政府的事,每個人都有責任,而我們應該要揭露這件事情。
師從伊恩.麥克哈格的哈佛大學設計研究學院(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GSD)副院長 Niall Kirkwood 致詞時對「自然」(Nature)一字提出四種看待的方式。第一,自然是我們的地球和宇宙中的一切,無論做什麼都與宇宙有關;第二,自然實際上是一個時間的過程;第三,自然是材料,包括介質、土壤、植物、岩石;第四則是經常被遺忘的精神層面,我們人類認為具有特殊精神性影響的地方,包括岩石、樹木等也是自然。
Kirkwood 說,我們專業者必須記住,特別是與公眾或與非專家交談時,需要向他們解釋自然這四個部分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這次的展覽就做到了這件事情,讓民眾來了解什麼是用自然設計的,也希望能帶更多人來看這次的展覽。
全球景觀研討會重磅登場在臺交流
除了 3 號倉庫展出國際展及臺北特展、2號倉庫展出臺灣國土展,,10 月 11 日及 12 日兩天將於松山文創園區多功能展演廳舉行「全球景觀研討會」。研討會以「A NEW GRENN ERA」(綠色新紀元)為主題,聚焦生活福利、生物多樣性、低碳社會、藝術與技術以及社會和文化永續性等核心議題,邀請多位重量級國際景觀專家學者來臺交流分享,共有 45 篇學術發表(包含論文及海報發表)、5 場專題演講及座談會以及景觀市集等。
研討會網站|https://2024glac.tw
展覽資訊|
- 展覽名稱:Design With Nature Now+Taiwan【臺灣國土展|山.林.河.海.城鄉】
- 展覽地點:松山文創園區 2 號倉庫(臺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 133 號 2 號倉庫)
- 展覽期間:2024.10.06(日)- 10.12(六)
- 開放時間:平常日 11:00 – 17:00;假日 10:00 – 17:00
- 展覽票價:免費入場
- 主辦單位:客家委員會、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內政部國土管理署、經濟部水利署、中華民國景觀學會
關鍵字:DesignwithNature、IanMcHarg、道法自然、氣候調適、景觀設計、國土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