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陳怡潔(陳怡潔藝術工作室藝術家)
撰稿|葉小慧
攝影|陳奕宏
2021 年 10 月 23 日,一場融合自然與文明脈動的藝術饗宴在宜蘭礁溪隆重登場——「跑馬古道公園+山光脈動夜間劇場」。這件作品以光雕與聲音藝術為媒介 ,將歷史與生態的記憶編織進自然環境中,吸引眾多民眾駐足欣賞,並榮獲 2023 年第十一屆台灣景觀大獎溝通傳播類傑出獎,成為景觀設計與藝術傳播結合的標誌性案例。
歷史與生態交織的場域
位於宜蘭礁溪的跑馬古道公園,前身為陸軍明德訓練班舊址。陸軍明德訓練班過去為陸軍管訓單位,在國軍遷移後,占地約5.4公頃營區逐漸荒廢,經宜蘭縣政府與國產署簽訂代管契約,爭取前瞻經費納入「礁溪生活之心工程計畫」開發,斥資約1.3億元,將訓練班改造成充滿綠意的跑馬古道公園,保留市區綠地成為「礁溪之肺」。
「跑馬古道公園+山光脈動夜間劇場」由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與陳怡潔藝術工作室聯手打造而成。「第一次去看這個基地,發現有一條跑馬古道,站在公園往前看就可以看到,晚上路燈亮起時,很像一條細細的金鍊。」陳怡潔表示,跑⾺古道是淡蘭古道南段的終段,正好毗鄰礁溪明德訓練班北營區。
「原來眼前就有一條數百年歷史的古道,到現在每天還是很多礁溪人晨昏散步的地方;然後沿著這條古道一直走,就會到台北。」跑馬古道同時有著自然的、歷史的又有地理的想像,將台灣甚至城市與城市連結在一起。陳怡潔興奮地說,「雖然對古道不是那麼熟悉,就覺得非常的酷!」
跑馬古道公園至此定名,希望讓大家更意識到公園延伸到歷史、山林以及地理位置的脈絡,進而用古道認識自己——身處此地時,認識了什麼在其他地方無從得知的事情?透過古道路徑這樣的地景,知道多少我所不知道的自己?
夜間劇場的多層次體驗
「跑馬古道是一條商道,以前都是馬車走的,所以非常好走,不會高高低低的,相對平坦,我們踏查時真的可以一路走到台北,而古道上的生態與林相非常豐富、漂亮。」
陳怡潔與團隊花費約兩年的時間,聯合宜蘭縣政府、田中央、眾生自然工作室、千里步道協會等夥伴密切合作,實地走訪跑馬古道、探索礁溪新舊市區,進行多次不同主題的踏查與研究,研究古道與山林的地貌和生態,並收集日與夜的各種生態聲音與動植物影像。
踏查主題包括著重人文歷史背景與自然生態介紹、夜觀體驗為主的「跑馬古道暗夜踏查工作坊」、以水文脈絡踏查和溪流觀察為主的「礁溪水文野露踏查工作坊」、以聽覺為重點進行生態聲音收集的「聲音採集工作坊」,最終進行「萬物開議」工作坊,從專業到在地,共同跨域交流與啟發。
陳怡潔向來以「建築光雕」(Architectural Projection Mapping)作品受到矚目,擅長用色彩的訊息性,連結觀眾潛意識中對色彩組合最深層的集體記憶。她在跑馬古道公園內創作的「山光脈動夜間劇場」,即以光雕影像呈現古道踏查所得昆蟲、植物等多樣物種的形象,讓民眾在微觀古道物種紋理的同時,體驗豐富而獨特的沉浸式光景。
不僅如此,在劇場音樂部分,陳怡潔邀請音樂家王希文擔任音樂總監,根據展演腳本規劃的四段音樂表現:「水的意象」、「城市人文」、「歷史回返」到「自然禮讚」,與爵士鋼琴家許郁瑛共同創作,融入溫泉、溪流、鐵道、樹濤、蟲鳴鳥叫等各種不同聲音表情,讓人彷彿穿越時空,也讓公園成為「跑馬古道」這條萬物之路的展演對話舞台。
燈光與聲音的環境挑戰
陳怡潔表示,這次創作的挑戰,在於如何將歷史與自然環境巧妙融合,以光影與聲音為媒介,重塑公園與古道的對話關係,「我們希望這個作品能夠與環境共存,讓參觀者在白天與夜晚感受到不同層次的氛圍與故事。」而且這次創作對工作室來說意義重大,「我們很少去做聲光投影作品是常態性設置的。」
一般常見的光雕藝術設計,幾乎都是短期展覽形式,可能為期 3 天、5 天或 10 天,「山光脈動夜間劇場」的設想則是長期持續的展演,必須考慮到維護管理的層面。對於這種作品的技術挑戰,陳怡潔坦言,所需硬體設備與技術、自動控制系統、遠端監控系統的常態設置等,都與過去的創作觀念與硬體系統完全不同。
更重要的是,這個作品要與環境共存。陳怡潔說明,作品是每天與居民相伴,因此演出內容的重複性不能導致太多疲累,同時要兼顧地景,還要有照明的功能。「希望它除了是公園與山林綠地的連結跟延伸,同時扮演夜間博物館的角色,透過作品具有教育性質,因此與環境、居民甚至所有到訪觀眾的關係都是更久遠、密切的。」
因此在設計上,除了解決常態性設置的技術問題,燈光設計強調與環境融合,燈柱採用自然色彩以隱藏於景觀中,同時避免白天產生視覺干擾。此外,燈光的色溫控制經過多次測試,確保不對動植物生態造成光害。這些設計由於在跑馬古道公園建置期間即開始在細節上加入,因此進行相對順利。
聲音設計同樣面臨挑戰,團隊透過遠端控制系統調整音量與播放內容,並將音場控制在園區內,避免擴散至周邊居民區域。陳怡潔表示:「我們針對聲音進行了分貝調整,平日時以柔和、即興的鋼琴音樂為主,假日期間才會使用較為戲劇性的聲音設計。」這樣的配置確保聲音既能突顯主題,又能尊重環境與社區需求。
團隊更保留了系統更新的彈性,未來可以根據需求更換內容或調整主題,使作品具備持續發展與教育功能。這是一種實驗性的設計,也是對未來公共藝術可能性的探索。
從踏查到創作,思索文明與自然共存起點
陳怡潔直言,這次作品最大的收穫,是文明跟自然建立共存關係的起點。「台灣生態多樣性非常可觀,每一座山都是一個博物館。」當真的走入跑馬古道,發現貓頭鷹、山羌等生物都很近,從礁溪市區步行不到半小時,「我們可能沒有意識到,它們和我們其實是共存在一個環境裡面。」
由於創作過程正值新冠疫情期間,走進大自然突然變成很珍貴、特別解放的事情,也發現少了人類,無論是工作室附近的大安森林公園,或是跑馬古道,因為大家都待在家,許多生物的活動量變大,令陳怡潔反思:「人類的存在,其實有一點壓抑其他生物而以人類為主。回歸到與其他生物共存條件的環境,這是我覺得很重要的一個起點。」
「跑馬古道公園+山光脈動夜間劇場」不僅是宜蘭礁溪的新地標,更是一場關於環境、歷史與人文的視覺與聽覺饗宴。在這裡,光與聲音不僅照亮了夜晚,也點亮了人們對自然與文化的認識與情感。陳怡潔的創作提醒我們,在快速發展的城市中,與自然對話仍然是一場值得深思的探索。
「看不見的設計」完整報導
[6] 棲地保育全靠細節!生態檢核讓工程更友善|獵人步道生態篇
[7] 景觀百年大計,融合在地人文生態真永續|獵人步道觀旅篇
[8] 庭園營造與巧妙點景背後,是景觀設計師的細緻鋪排|住宅居住環境類傑出獎
[9] 從透視街景美感出發,細膩整合營造好生活|設施環境類傑出獎
[10]凝聚社區成員設計力,閒置土地轉生共好空間|社區營造/創生發展類傑出獎
[11]跑馬古道的山光脈動,文明與自然共存的空間詮釋|溝通傳播類傑出獎
關鍵字:台灣景觀大獎、溝通傳播、跑馬古道、山光脈動夜間劇場、陳怡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