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懷君

照明設計師
有珖設計協同主持人
曾任月河燈光設計有限公司資深照明設計師 / 原碩照明設計顧問有限公司照明設計師


何謂景觀照明?

大眾對景觀環境照明的認知很多時候還停留在有樹照樹,燈具越亮越好的迷思中。而好的景觀照明最基礎的表現是在彰顯空間及環境設計元素的同時,不感到刺眼,光色協調,自然而然的在環境中存在,讓光與環境和諧通過燈光與建築、植物的結合,以人為本,讓恰如其分的光亮,營造安全的夜間人行動線

同時要以共生的角度去思考燈光與生物及自然環境的關係,光不僅要對人友善,更是需要考量既有生物之棲息特性及夜行生物之棲息場所,營造不同物種生物的生存環境。生活環境常見之生態物種,可見光的波長各異,藉由制定色溫的選擇範圍,挑選適合的燈光設備,減少人工光對生態的影響。

透過環境中的光影視覺,讓觀者可以感受環境本身的場域精神及設計者想敘述的設計意涵,讓行人願意在夜間光環境中停留、感受、觀賞甚至進行互動。在描繪出夜間輪廓的同時,可以感受療癒的詩意。以恰當敘事的光感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接下來以漫步觀察的方式帶領各位領略好的景觀照明案例。

 

時光與詩意的光影交響曲.大溪歷史廊道

這是一個充滿詩意及浪漫情懷的案例,沿著桃園大溪普濟路行走,從「壹號館」起始,穿過大溪公園走入公會堂,再向南沿著崖線步道進入武德殿及警察日式宿舍群,以光影敘事,作為歷史與現代的串聯,訴說磚牆屋瓦中的故事,以及街角巷弄間的生活點滴,形成了一條具有人文深度與自然美景的廊道。進行一場穿越大溪時光及人文夜間的漫遊。

壹號館。(照片提供/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照明設計/月河燈光設計;攝影/里約建築空間攝影)

以光迎賓的壹號館,建築光感主要是由內而外的散出的暖黃光,另外以使用暈染的手法呈現了建築外牆的歷史感及溫暖的木質色調,燈具以訂製的燈盒隱藏收納或和建築體的細部結合,老樹微微的被打亮讓壹號館的整體畫面被描繪的更加詩意。

公會堂。(照片提供/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照明設計/月河燈光設計;攝影/ 里約建築空間攝影)

有著宴會廳意涵的公會堂是日治時代的建築,隱身在高大的樹林中,投射燈上照樹冠,反射的環境光形成整個畫面的空間感,再以小瓦數的投射燈重點加強山牆、紅磚、廊道到白牆等等的建築細節,展現日式建築的主從及層次。

武德殿。(照片提供/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照明設計/月河燈光設計;攝影/里約建築空間攝影)

武德殿則與大溪圖書館相鄰,燈光強調了建築的屋脊及木架構的細節、染亮周遭的綠植,輔以室內透出的溫暖光感,在夜間塑造出清微淡遠的人文氛圍。

崖線步道。(照片提供/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照明設計/月河燈光設計;攝影/里約建築空間攝影)

低尺度的光在庭園廣場及崖線步道,串聯全區景觀場域。崖線步道的低尺度的照明,採感應型的形式,有人經過會徐徐漸亮或漸暗的韻律,是很可愛的人性設計。

大溪歷史光廊道,大多採用間接照明的方式洗亮建物本體,偶有投射型的燈具,燈光亦精準投射到對的位置,最大限度減少散落在外的餘光。色溫的選擇也考量到既有生物的棲息特性,以輕柔的光感讓居民生活及在地生態達到平衡,塑造人文與自然共享共存的友善光環境,可以在賦予歷史建築時代意涵的同時引領民眾漫遊細品大溪夜間的美。


友善環境的減光設計.台北植物園「植光計畫」

「光不是越亮越好。」台北植物園的植光計劃是這個議題最良好的典範。台北植物園歷史悠久,在寸土寸金的市區中心地帶像是秘境般城市綠洲的存在。從和平西路的出入口連通至博愛路的出入口,步道總長約 435 公尺。

這條微光步道,透過最低限度的燈具應用,低尺度的光感優雅地與老樹共存,避免植物園樹木的生長狀態及週期受不恰當的光照範圍影響。

台北植物園植光步道之一,希望在兼顧生態友善概念下,提供遊客一段安全舒適的夜間通行步道。(照片提供/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攝影/丰宇影像)

另外,昆蟲的可見光譜多分布 300~600nm 之間,紫外光及短波長的可見光較易吸引昆蟲,因此在光源採用上以 580nm 以上波長及低色溫 2700k 以下或琥珀色為主,以減低夜間照明對生態的影響。設計上考量了既有動植物之棲息特性及夜行生物之棲息場所,營造對不同物種生物友善之生存環境。

人的眼睛如果一直在亮暗的畫面之間重複,視覺會過度疲勞;若燈具設計不良造成眩光,因為眼睛結構的問題會看不清地面而造成心理上的不確定感。植物園步道上燈具本體的設計及佈光設定對行人視覺非常友善,燈具本體看不到光源,沒有眩光及溢散光狀況的產生;燈光都落在地面,步道光環境的明暗對比度低,視覺感均勻,指標清晰明確,恰如其分的光感讓眼睛舒適的同時也滿足行人行走在步道上心理上的安全感。

台北植物園植光步道之二,優化後的光環境,展現適當的照明機能,兼具環境融合的夜間美學。(照片提供/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攝影/丰宇影像)

「不能辜負植物跟其他生物」,同時必須降低燈光對行人視覺的干擾。在合適的光照環境中,人會跟著安靜下來,感官會因而提升到另一個層次,可以聽到蟲鳴、感受風吹拂面。「希望做出的光,是『不存在的光』。」這是擔任計畫設計顧問周鍊老師所提出的計畫中心思想。植物園的植光計畫在以保護生態為前提,提供了一段讓行人與動植物都感到安全舒適的微光步道,讓光和人類生活有更正面的交集與互動,找尋到了人、環境、天空更友善的平衡之法呈現出恰當的理想光影樣貌。


低調簡約更友善.心中山線形公園

英國媒體《Time Out》2023 年發布的全球 40 最酷街區票選,其中台北市中山區名列第 34 名。這座貫穿中山、雙連捷運站「市中心市民心中的山」的新型態地面公園,應該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心中山沒有明確的動線,行人可以從各個方向悠遊漫步於其中,靠近捷運站或中間具有功能性的空間都以流線形式的外型量體與周邊的地景完美融合。

中山捷運站上方的看台建築,低調帶有引導性的燈光很好的跟周遭環境融合。(攝影/葉小慧)

雖然是人流量極高的商業區,心中山的燈光設計相對低調,亦有留白的區域讓節慶或特殊活動時的慶典燈光能成為夜間光環境的亮點。平日場景下周遭環境亮度已足夠,捷運及地下街出入口的建築形體已被環境光暈染描繪沒有多加著墨,採用了點綴式的燈光表現方式處理;量體與量體間公園過道的燈光系統非常簡單明確,環形燈頭的步道高燈防眩處理非常到位,直視亦對視覺友善;低尺度的引導性燈光與景觀細節融合緊密,起伏在地景其中的過道在兼顧安全照明的同時,也讓過道本體擁有如夜間雕塑般的光感存在;部分的樹有照樹燈,燈具的尺寸恰當亦有防眩處理。

心中山線形公園中山捷運站旁的流線設計,暈染的光感讓建築體如同夜間雕塑。(攝影/葉小慧)

心中山線形公園的光環境讓人感到恰到好處。(攝影/葉小慧)

整體的夜間環境明暗對比度不會過強,光感輕柔,引導性的燈光足夠,這樣恰到好處的燈光處理方式,讓白日的喧嘩在夜晚時分回歸平靜。

只可惜在維護方面仍需加強,滿多照樹燈的照射方向已偏移,階梯的燈具有損壞斷光的狀況產生。這也是台灣一般公共環境下的通病,但瑕不掩瑜,這是一個在商業區呈現出獨特,兼顧了感受和功能的公園光環境,讓行人可以安心地觀看及停留體驗燈光設計在「安全」、「舒適」、「美感」的不同層次。


結語 

燈光既具象但也抽象,可以左右觀看者的情緒及感受,具象的表現在視覺的舒適度及畫面的呈現,抽象的部分則是留存在心靈層面對事物的感受。

大溪歷史光廊道是詩意人文與時光結合的燈光氛圍;植物園的植光計畫是減光的最佳範例;心中山線形公園則是跳脫於一般商業區中心,有著簡約卻獨樹一格的燈光呈現畫面。但三者都思考了人與整體環境及場域精神的關係;成就了因地制宜,以人及自然為本的景觀燈光設計。

這樣的恰當敘事的光感在滿足舒適性及安全性的前提下,讓光影虛實與環境和諧共存,讓觀者在夜間亦能感受到所在環境的場域精神亦或歷史意涵,取得光與環境間過猶不及之間的「平衡」,從而創造出人與自然和諧的夜間環境,帶來了與環境共生恰如其分的光亮。


刊出時間:2024 年 2 月 21 日


延伸閱讀

以環境為基礎,在細微間成就明亮|臺北植物園植光計畫:植光步道

讓光成為溫柔的連續系統|2023台灣光環境獎

不夜城中對暗空的呼喚|街訪走讀城市照明設計


關鍵字:景觀照明、照明設計、光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