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葉小慧(道地新傳媒總編輯)
近期剛落幕的「道法自然進行式國際展暨臺北特展」中,臺北特展的「都市再生」主題下,以奇岩生態社區開發為例,展示了臺北市在新區開發時「以自然為本、與山水共融」的規劃理念,令人印象深刻。
廢耕農地轉型生態社區
奇岩生態社區早期為農業區,但因地勢低且排水不良,且長期受到硫磺水浸蝕,並不適合種植任何農作物,農地因而逐漸廢耕。因四周為已發展的住宅區,西側及北側與磺港溪親水公園相鄰,向東可達丹鳳山,且距離淡水奇岩站僅約 250 公尺,往南則離淡水唭哩岸站 400 公尺,各項服務機能完備,加上綠覆率高,環境宜人,臺北市政府透過都市計畫於 1992 年變更為住宅區。
2006 年因老樹保護以及樂活、節能減碳的國際風潮之下,臺北市政府開始重新規劃,因為這區域擁有豐富的生態特質,同時具備串連丹鳳山系、奇岩山系到關渡平原作為生態廊道的區位條件,因此以水域生態為主題,規劃開闢四座公園及一處綠地,擬定奇岩新社區細部計畫案,規劃發展高品質的「生態社區」,同時補充北投區公共設施的不足。
視域分析與呼應自然的天際線
為了形塑兼具生態保育、視覺景觀與整體空間環境品質的高優質住宅社區,奇岩生態社區計畫透過退縮綠帶、開放空間管制、建築規劃設計、排水系統、交通規劃、廣告物管制,以及受保護樹木與特殊樹群的保存維護,並針對「藍(水資源)、綠(植栽綠化)」資源系統規劃管制,以建構該社區為示範性生態社區。
在建築規劃設計上,奇岩生態社區採用「視域分析」,以捷運奇岩站三合街出口為「視點」,管制社區建築物的高度以及形式,配合環境山勢、地區風向並有助於地區微氣候空氣流動,以「西低東高」原則配置建築量體,形塑與自然山系、地形地勢相呼應的天際線。
換句話說,當我們從捷運奇岩站的三合街出口來到奇岩,舉目望向奇岩生態社區時,不會被高聳的社區大樓遮蔽,而能一眼看到奇岩與周圍山系的自然綠意。令人想起今(2024)年 6 月一則「居民怒控擋住富士山,竣工住宅將拆除」的新聞,我們不需要羨慕日本限制高層建築影響周邊景觀,在臺北市也已引入類似景觀眺望基準的作法!
建構綠色網絡,讓都市真正再生
面對氣候變遷下的極端氣候、沙漠化、海平面上升等種種問題,全球人口卻仍持續增加,意即面臨擴大土地開發與都市發展的需要。但從永續發展及景觀生態學觀點來看,都市不宜過度開發,需要充足面積比例的綠地資源,提供都市生態發展及人類活動使用,而都市綠色網絡的建立更應有系統性規劃。
行政院於 2008 年施行「生態城市綠建築推動方案」開始積極推動生態城市及綠建築。2011 年內政部更進一步修正發布「都市計畫定期通盤檢討實施辦法」,將視需要擬定水與綠網絡系統串聯規劃設計原則規定,凸顯都市應建立綠色網絡,促進都市的生態多樣性及生物棲地的建立,進而穩定都市生態系統,同時降低都市熱島效應等,有效提升都市生活品質。
北投奇岩新社區如今已是全國最具示範性的生態社區,無論是細部規劃都市設計及綠建築管制,以及發展多年來的結果,都已被確定為可行作法,甚至被譽為隱富名人移居首選之地,可說是臺北市「道法自然」的最佳代言。
延伸閱讀
關鍵字:氣候變遷、道法自然、都市再生、綠色網絡、奇岩新社區、景觀設計、視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