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進行式的「展」與《書》有何不同?

撰稿|葉小慧(道地新傳媒總編輯、《道法自然進行式》中文版編輯)


【關於「道法自然進行式」國際展】

2019 年,伊恩.麥克哈格對 20 世紀影響最深的著作《道法自然》(Design with Nature)出版 50 週年,為紀念這個時刻,賓大設計學院建立了麥克哈格研究中心(The McHarg Center),同時間以「道法自然進行式」(Design With Nature Now)為主題,舉行了一次研討會以及三個展覽,以強調設計與自然理念的持續相關性,但非《道法自然》這本書的演譯。

「道法自然進行式」包括三個展覽,第一個展是「我們的居所」(The House We Live in),回顧麥克哈格《道法自然》的創作,闡釋麥克哈格如何從一位現代主義設計師和規劃師轉變為立足於生態學的設計師和規劃師。

第二個展是「五個主題/25 個案例作品」(Five Themes/ 25 Projects),從 21 個國家精選 25 個案例來例證,並分成荒野自然(Big Wilds)、棕地治理(Toxic Lands)、海平面上升(Rising Tides)、潔淨水資源(Fresh Waters)和城市未來(Urban Futures)。這些主題涉及生物多樣性、景觀衰敗、氣候變遷、飲水品質和大都會區的發展,涵蓋了我們這個時代最令人煩惱的環境和社會議題。

第三個展則是期待以新的方式看待周遭的環境。透過在麥克哈格的故鄉格拉斯哥藝術學院駐村的藝術家蘿拉.麥克雪莉(Laurel McSherry),展出在當地對時間和領域進行深入探索後的作品「時光之書」(A Book of Days)。這組作品的其中一幅成為了《道法自然進行式》原文版以及中文版的封面素材。

今(2024)年的臺北展以五大主題為主體;麥克哈格的「我們的居所」規模縮減到三分之一,僅以與專業理念相關的部分呈現;「時光之書」更縮減到只有三組展品。目的在於希望能聚焦在讓大家能反思臺灣國土的未來,而非過度聚焦在麥克哈格個人。

「道法自然進行式」在臺北展出內容中,呈現麥克哈格的專業理念與作法如層蛋糕(layer Cake)(攝影/鄧浩)

【關於《道法自然進行式》這本書】

《道法自然進行式》是 2019 年「道法自然進行式」系列活動的彙編,是展覽的補充,可以概分為前、中、後三個部分。

書的前段多為曾與麥克哈格共事、或學習、或啟發的專業工作者或學者,撰寫他們從麥克哈格身上所學到以及所應用的,還有未來的可能性。

書的中段是案例介紹,即「五個主題/25 個案例作品」,諸多案例尺度非常大、基地要解決的課題複雜,涉及的專業也多,需要很長的時間分階段進行。整體而言,這些案例都部分驗證了道法自然設計方法的核心價值,這些設計歷程的思考方向與策略,均是景觀專業及從事空間規劃設計者應該參考與學習的。

書的後段,收錄 11 位資深學者或專業人士的文章,針對 25 個案例進行解讀、倡議與批判,大部分案例是非常正向的,但也沒有一味讚揚案例的成功,而是在麥克哈格的理念與思路下,它們還能往前做到什麼? 


【道法自然進行式的書與展有何不同?】

《道法自然進行式》一書是展覽的補充,因此 25 個案例僅以精簡的文與圖進行介紹與補充,圖量不及展覽。「道法自然進行式」展覽中可以看到每個案例較完整設計歷程的思考方向與策略,包括案例執行後最新的概況,提供景觀設計或環境規劃等專業者或有興趣了解的人,從時間跨度上了解實踐結果或發展情形。

以棕地治理主題中紐約市史塔頓島(Staten Island)的清溪公園(FreshKills Park)為例,自 2006 年完成總體規劃,2007 年開始進行改造,預計 2036 年完成,亦即持續進行建設中。而這裡曾是紐約市最大的垃圾掩埋場,面積超過 890 公頃,幾乎是紐約中央公園(Central Park)的 3 倍。

規劃單位以「生活景觀」(LIFESCAPE)作為整個公園的規劃核心,考慮人類生活,同時也顧及自然生態系統,以循序漸進方式重建土地的生態環境。公園的興建以 30 年為目標分階段進行,從公園的外緣開始,一次一區塊陸續進行及漸次對外開放,以確保生態與濕地環境的恢復。展覽中展示清溪公園更多的設計圖,同時展示了清溪公園 10 多年來發展的實況照片,這是書中所沒有的。

然而,這些規劃與成果代表了什麼意義呢?例如《道法自然進行式》第 23 章,紐約市立學院景觀建築學副教授凱瑟琳.西維特.諾登森(Catherine Seavitt Nordenson)以〈垃圾堆自然主義者〉為題,對清溪公園案例進行深入的剖析,認為清溪公園最引人入勝的不是它的大,而是它的細節,比如廢棄物和荒廢的土地如何為自然世界提供發芽的土壤,創造新的環境和社會生態;以及當地植被演進中的雜草物種,如何為人類應對氣候變遷的挑戰提供線索等等。

清溪公園案例除了展示設計圖,同時也能看到執行後當地的轉變(攝影/葉小慧)

【《道法自然進行式》中文版編輯的共鳴回響】

2010 年 7 月我第一次一個人旅行,目的地正好是美國紐約,透過地鐵、公車、渡船、火車與步行,走訪整個曼哈頓以及史塔頓島。2010 年時候的紐約還沒有現今為人所知的景點高線(HIGH LINE),曼哈頓島的大樓到左側的哈德遜河以及右側的東河,並沒有什麼堤防,相對是親水的環境,哈德遜河畔甚至能遇到騎警帶著駿馬,人與動物與水岸自然交融,感受非常愜意。

不曾想 2012 年珊迪(Sandy)颶風帶來的洪災重創了紐約,「災難會催生計畫,以糾正問題,並對城市的布局和基礎設施進行長期以來欠缺的改進。」在康乃爾大學城市與區域研究計畫主任、紐約市公園部歷史學家湯瑪斯.坎帕內拉(Thomas Campanella)〈被一片鹽沼所拯救〉一文中,介紹了紐約市都市景觀發展的歷程,其中包含了珊迪風災之後出現的「BIG U」計畫。

在「海平面上升」主題中介紹的「BIG U」,提議在曼哈頓最脆弱、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主要是華爾街金融區)周圍修建帶狀的堤防屏障,但這個護堤是否也等於把曼哈頓南端的親水性隔絕,還可能把洪水導向計畫未能涵蓋的鄰近區域?相對的,湯瑪斯文中提到「活的海岸線」(Living Shoreline),於 2021 年紐約牙買加灣野生動物保護區有具體案例,透過沙子與牡蠣殼袋製成的防波堤結構,穩定和保護仍然脆弱的海岸線,以抵禦未來海平面上升問題。

「大自然知道如何自我保護。」針對海平面上升、愈來愈頻繁也愈強大的暴風雨以及種種全球暖化帶來的威脅,如何提出有效、永續的辦法是極大的挑戰,「道法自然進行式」國際展的 25 個案例,一定程度的證明了懂得道法自然的景觀建築師,會是帶領我們前進的專業。


延伸閱讀

人與自然的和諧對話|2024 Design With Nature Now 道法自然進行式.臺北特展

我們可以帶來改變!臺北特展五大主題,宜居永續的發展藍圖

向自然學習!跨域融合共創永續|臺灣國土展及全球景觀研討會

道地專欄:道法自然進行式特刊


關鍵字:IanMcHarg、道法自然進行式、景觀設計、環境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