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復失地/濕地-永春陂濕地公園改善工程

軍營變濕地,百年陂塘風華再現

永春陂為四獸山麓的天然凹地,百年前曾為波光粼粼的陂塘,經歷時代變遷,陂塘淤塞消失,戰後作為軍營使用。

當軍營廢棄後,台北市政府因應氣候變遷,重新檢視全市綠地系統,並考量都市減災、串聯依山地區生態跳島及恢復百年陂塘風華之故,將總價高達 389 億的住宅區用地,變更轉型為兼具滯洪減災與生態復育的濕地公園,開啟臺北市都會型濕地生態環境營造首部曲。


一、營造生活與生態共好的場域

永春陂濕地公園位處信義計畫核心發展區與四獸山系間,須符合市民生活需求,並肩負延伸四獸山生態系統延伸與復育目標。依照人為活動強度與生物棲息資源豐富度,將園區分區管理,基地北側離城市等人造環境較近,故以人為使用度較強的活動為主;南側鄰近四獸山,為生物出沒與棲息的場域,適合作為生態復育區;活動區與生態復育區之間則為緩衝區。

人為活動區對一般民眾開放,其餘區域則僅供志工、維管人員及相關環境教育課程申請進入。


二、減廢與地景重塑

廢棄營舍留有大面積的混凝土鋪面,且濕地開闢時所產生之挖方、硬舖面拆除所產生之營建土石方數量龐大,若任意運棄,除造成運輸的能源耗費外,我們亦需要更多收容廢棄物的垃圾場,且在廢棄物的運送過程中,社會將承受砂石車的肇事風險。由此,本團隊發展出不同設計手法來處理與消化廢料,降低外溢的環境成本。

大量的廢料,破碎後除回填至土壤表層下方作為蓄排水層外,也能整地形成高低不同的土丘。地景取法自然地形、配置依山勢、山巒曲線,婀娜蜿蜒呼應四獸山勢。而現地挖掘出之卵石、混凝土塊等,整理後融入設施,成為建築材料的一部分,如卵石石籠牆、卵石造型座椅、廢料回收鋪面。一方面可以減少購買新材料的費用與為了生產新材料所耗費的能源;同時,廢料的展示也作為成為環境教育的一環,提醒觀者重新省思對待「廢料」的態度,轉念之間,廢料也可成為再利用的材料。


三、串聯生態跳島與多樣棲地營造


1. 串聯生態跳島

永春陂濕地公園座落臺北藍綠帶樞紐,可串連後山陂、三重埔陂,修補四獸山與基隆河間綠地系統。

區內引上游豹山溪水與無名溪水,匯入形成不同深淺的開放水域,並配合多種類的植物相,營造「次生林帶」、「林緣濕地」、「淺水區草澤」、及「開放性水域」等多樣性棲地環境,提供動植物友善棲息與覓食空間,發揮生物避難所效應,也促進四獸山系物種的豐富性,同時也提供自然環境教育的機會。豐盛生態之際,促使都市伸入山區的「灰手指」一一退出,把「綠手指」延伸回城市。


2. 多樣棲地營造

透過盤點過往文獻對於台北依山區與陂塘的生態描述,並實際調查基地周邊四獸山與南港公園陂塘既存之生態種源,最後以大赤鼯鼠、領角鴞、水(鷺科、秧雞科等)與高體鰟鮍…等,作為本案生態復育之目標物種。


3. 公私協力經營濕地

有別於一般公園設計,濕地生態公園除了前期的規劃設計,更需要後期經營管理的支援才能順利運作。除了在設計階段與生態顧問、荒野保護協會與信義社區大學密切的討論棲地營造外;在工程施工中,亦邀請荒野協助舉辦人工生態浮島實作課程,培養保育志工;目前荒野已陸續舉辦舉辦清除外來種與「永春陂- 荒野講堂」等豐富環境教育場域活動,其未來將成為永春陂重要的志工後盾。


4. 減災與韌性設計

過去都市裡的綠地設計,其硬舖面過多,並對雨水唯恐避之不及。但在當今惡劣的氣候,聖嬰現象頻傳、暴雨與乾旱現象輪番而至,人類必須重新學習與自然相處的方式。

而在此觀念的轉變下,對於雨水的處理態度,已轉為以保水與韌性設計為目標。園區拆除部分營舍,移除大面積不透水鋪面,永春陂濕地公園總透水面積占基地面積之 86.3%,保水量達 4,895.32 m3 。基地內地表逕流量減少率達 33.36%,有效降低下游既有下水道流量約 0.5876 cms,瞬間暴雨可滯留 8.77 小時。期待能落實海綿城市,建構與綠為本的都市環境。








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2020 第八屆 台灣景觀大獎-傑出獎

公園綠地 公共開放空間類


地點:臺北市
用途:變更轉型為兼具滯洪減災與生態復育的濕地公園, 開啟臺北市都會型濕地生態環境營造
面積:3.9公頃
業主: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大地工程處
景觀設計: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參與成員:劉柏宏、謝易伶、張瀞今、任宇平、謝昌諭、郭子瑜、游品宣、賴佳慈
計畫經費:新台幣3,750,000元
設計時間:2016年04月 至 2017年06月
其他獲獎:第二十屆公共工程金質獎土木類佳作、臺北市政府公共工程卓越獎

評審評語:
自大台北原有的埤塘溼地經過軍方設施利用改變地形填平,再經歷閒置空間活化再生,同時恢復了水文系統讓台北湖時期的地貌與生態系統再現,引入生機增益了在地生物多樣性,是一個結合了生態復育、環境教育與空間休閒多重空能的精準設計,尤其對水利單位之思惟轉型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