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川角色的轉型與民眾需求
河川藍帶資源為建構城市生態生活之主體之一,而目前台北市境內多數河川均以築堤為因應排洪需求,惟近年民眾對於「水」周邊環境之生態、休憩等需求逐漸提升。因此辦理全市河川周邊環境調查與評估,並以景美溪 進行總體環境營造規劃,並依照規劃成果提出後續改善建議或管理方式,期盼形塑人、水、 生活的新關係,並創建人與自然能和諧共生的宜居城市。
基地位置與概述
景美溪位於臺北盆地東南方,流經臺北市及新北市境內,為跨市之河川。本案範圍頭尾皆為兩市交界,含自新店溪滙流口至草地尾止,全長約13 公里。
環境營造執行原則
回應景美溪的大河願景「找回一條活的河川,恢復河川生命力」,以「河相復育」、「提升生態多樣性」以及「環境分區管理」共三大面向,作為景美溪流域整體短中長期環境營造策略主軸。其中又以「河相復育」最為重要,是未來恢復河川生命力的推動核心,透過河相復育與環境分區管理,整合河相與生態策略的觀點,加以落實。
底質缺乏粗料
景美溪上游因增設攔砂壩與人為疏濬,導致河底質缺乏粗料。
濱溪帶減少
河道兩極化造成濱溪帶寬幅縮減,原因推測因上游指南溪設攔河堰,使卵礫石等粗料無法被河水帶至中下游,使河床底槽缺乏保護層。加上兩側水泥護岸,使河槽束縮,加上光滑使流速加速,加深河道下切情況。
河道「兩極化」的情況是自然河川受人為工程介入,河槽逐年下切情況,導致僅有滿槽以上洪水才會漫淹至兩側灘地,導致灘地越來越高。最終河道將形成寬高攤、窄深槽、陡水岸,灘地不易浸水,使水域與陸域失去橫向連結,導致兩者的生態單調劣化。
棲地的單一化
疏浚破壞瀨肩, 致使河床平坦化, 透過河水沖刷深槽不斷下切,最終使潭瀨消失。而最為生物棲地的潭瀨消逝,則會導致棲地逐步單一化。
2020 第八屆 台灣景觀大獎-傑出獎
環境規劃設計類
地點:臺北市;景美溪約13 公里長
用途:形塑人、水、 生活的新關係,並創建人與自然能和諧共生的宜居城市
業主: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水利工程處
設計單位: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顧問:楊佳寧、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
參與成員:劉柏宏、謝易伶、蘇映塵、張瀞今、蕭向吟、施佩吟、郭博勝、陳慧蓉、黃麗庭、陳葳芸、何宗蕙、連城
計畫經費:新台幣4,850,000 元
設計時間:2019 年05 月 至 2020 年08 月
評審評語:
The project exemplified an excellent planning and analysis project that provided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and insights into the key areas of local culture, riverine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restoration. It carefully sought to preserve the intrinsic values and beauty of the sites, restoring nature and water lines based on its ecology, landforms and historical footprints. The project brilliantly introduced key strategies and interventions with considerations for blue, green and grey connectivity and upgraded the recreational opportunities for the people. Overall, it is sensitive, yet bold in its approach with excellent strategies in riverine restoration and landscape integration with the people and the enviro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