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謝忠恕(忠彥工程技術顧問有限公司負責人)
撰稿|葉小慧(道地新傳媒總編輯)
攝影|陳奕宏
我期待,有一天我會回來,回到我最初的愛,回到童貞的神采。-《我期待》張雨生
「『你來我們這一條獵徑的次數,搞不好都比我兒子多。』」忠彥工程技術顧問有限公司負責人謝忠恕技師提到,令他全心全意投入環山獵人登山步道建置案(簡稱獵人步道)的原因,正是環山部落老獵人莊建和的這麼一句話,令他感觸良多,「為什麼他的兒子跟孫子都沒有回到這裡來?」
環山部落世居泰雅族,無文字紀錄易斷層
環山部落為梨山地區規模最大的泰雅族部落,海拔 1,600~2,500 公尺,是早期攀登雪山的唯一入口,因地處山谷盆地,四周被 3,000 公尺以上高山南湖大山、雪山連峰所圍繞,故取名為「環山」。若從北部經台 7 線往環山部落前進,會先經過武陵農場,再半小時到梨山,環山部落恰巧介於中間的山谷地,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又被稱為小瑞士。
謝忠恕與環山部落的緣分始自 2015 年。那一年他為台中市政府執行「百里登山步道規劃」,其中包含和平區的步道踏查,「那時不叫環山獵人步道,根本沒有步道,而是叫做獵徑,一條通往環山部落傳統獵場的路。」導引勘查的是在地耆老張有文、長老宋進玉、老獵人莊建和部落牧師羅以撒,前三位皆為已故歌手張雨生的表哥。
泰雅族人狩獵為生,獵場在部落西方的志佳陽大山以及部落東方的南湖大山,亦即打獵時會沿著獵徑,從海拔 1,600 公尺走到 3,000 公尺以上,不會當天來回,而是在獵場待約2個星期。從 2015 年踏查到 2020 年台中市政府決定建置獵人步道前,跟著走過好幾次獵徑的謝忠恕,聽到了老獵人莊大哥的感嘆。
「我們聽莊大哥講了很多他的故事,包括他怎麼跟山豬或是台灣黑熊搏鬥。」謝忠恕說,山豬和台灣黑熊在過去是泰雅族人的食物,跟隨時代的進步,泰雅族人也有了捕獵的規範,避免保育類的台灣黑熊,主要捕捉非保育類的山豬、山羌等。
「可是他 60 幾歲了。他說以前都背 120 斤,現在 60 斤他都背不動。」莊大哥感慨,現在沒辦法再去打獵,打到了也背不回來,因為沒有下一代背了。謝忠恕說,莊大哥當時臉上充滿落寞與無奈,「我們雖然幾乎稱兄道弟情同手足,居然說我跟他一起去獵徑比他兒子還多次,更不用講孫子。」
隨著經濟發展,環山部落的年輕人到都市求學,多半選擇在都市安家落戶,幾乎只有過年才回家團聚。「我們發現最大的問題是:第一個,泰雅族語沒有文字,所以他們沒辦法傳承,如果沒有人願意去訪談、記錄,他們是中斷的;第二個,沒有誘因,小孩子在都市長大,會覺得你山上到底有什麼吸引我?」
不只是觀光遊憩步道,而是歷史文化的傳承
謝忠恕因此決定,獵人步道不只是做一條觀光遊憩的步道。一要讓非原住民背景以及非泰雅族的人,有機會搭配在地人的導覽,或現場設置的自主視導覽設施,深入體驗泰雅族文化;二是希望創造出一條步道,讓泰雅部落與老獵人們世代相傳的無形文化可以傳承。
在這兩個前提之下,謝忠恕將獵人步道分成小環線與大環線,大環線主要是地質景觀,主打自然環境體驗,而泰雅文化的歷史場景均設置於小環線,並於小環線沿線設定為獵人學校,讓泰雅族後輩或將來參訪的遊客,有機會在類似階梯教室的獵人學校場地內,看著老獵人操作他們的記憶,如捕獵陷阱或口述過去當地曾經發生過什麼事情。
泰雅族沒有文字,只有口述,因此透過不斷到現場進行訪談、踏勘,恢復了獵人步道沿線幾個歷史場景,包括一開始的淨化之地(gaga meng qösiya)、跨過四季蘭溪的半穴居遺址(yawqösiya),還有紅檜林砌塊石坡面(pöhaga bö tunux)。「這些都是它們以前在打獵與遊耕過程中會出現的一些場景,我們在步道恢復它們以後,讓他們去做導覽,還有傳承。」
以歷史場景「淨化之地」為例,謝忠恕表示,淨化之地當時有一顆大石頭,石頭上方平坦,部落對此有兩種說法,一是以往各族之間糾紛的談判桌,另一種是打獵前的淨化。因泰雅族擅長圍獵,如果有害群之馬侵犯祖靈所訂規則 Gaga,如偷竊等行為等於不乾淨,該趟肯定得不到獵物,因此會在此地,由頭目或耆老以新鮮的枝條沾水輕拍獵人們與獵具,以淨化曾經觸犯的過失。
謝忠恕說,Gaga 在泰雅族的社會中,除了規範與限制外,更是泰雅部落文化多年得以維持的核心。因此就算沒有打獵,只是誰要娶媳婦了,就會讓大家帶著柴火聚集,先聽長老講述要進行的活動,然後分配大家該做的事,「講著講著柴火快燒完,又丟一個進去,這個動作就是薪火相傳。」
步道設施結合部落元素,衍生在地多元利用
步道設施也放入許多文化元素。「我們做步道,全部都是手作的方式,主要精神是希望作到自然無為。步道不一定要有設施進去,我們是用最少的設施,把元素放進去,讓遊客自然而然的感受。」
例如泰雅族傳說中的占卜鳥繡眼畫眉(siliq),「為什麼叫占卜鳥?他們以前不管是婚喪、喜慶或是要去打獵,只要走在路徑上,繡眼畫眉從前面橫著飛過,已經告訴你不要去了;反之,如果順著你要前進的方向一路往前飛行,你一定成功豐收或提親也沒問題。」將此元素設置在指標系統當中,跟著獵人步道順行,意味遊客或參訪者行囊滿滿,平安豐收而回。
此外,早期泰雅族獵人們之間,透過樹枝、高草、疊石在獵徑上進行指引方向、傳遞狩獵成果與標示豐收獵場位置,設計時考量耐久性與識別性,將疊石意象作為里程柱的設計元素。又因為泰雅族沒有文字,步道的資源解說牌或導覽牌使用霧面半透明 PC 板上印白色字,傳達給遊客泰雅族只有聲音,文字虛無飄渺在空中,彷彿老獵人在你耳邊輕聲訴說著屬於他們的歷史故事。
「步道做好之後,情況完全改變。」步道創造出歷史場域給老獵人演繹之後,他的孫子認為阿公怎麼那麼厲害,過去只會說我阿公住在山上,現在則會說我阿公跟山豬搏鬥、跟台灣黑熊搏鬥,「這些都變成他孫子的驕傲,反而吵著爸爸要帶他到山上找阿公走步道、講故事。」老獵人的臉上不再是落寞與無奈,而是高興與榮耀。
謝忠恕進一步分享,獵人步道完成後,2021 年奪得全國國民小學籃球錦標賽冠軍的環山部落平等國小籃球隊,就利用大環線和小環線進行訓練,同時平等國小在寒暑假也結合部落老獵人和耆老辦理活動,「學校完全與這個步道融合在一起,我們也沒想到會有這種情況。」
路途遙遠的步道案場,生態保育優先
建置期間,謝忠恕認為最大的挑戰有兩點。一是案場位置深入台灣中心點,由台北或台中前往至少需 3 個半小時,路途遙遠,設計團隊每一趟的訪問、紀錄和踏查相當費時,施工廠商更是困難,「工班 4 個月沒回家,因為遠嘛!」現場監造則是由忠彥工程全員分批上山。
二是步道全線位於雪霸國家公園範圍內,為七家灣溪和四季蘭溪交會匯入大甲溪處,是櫻花鉤吻鮭生態復育的重要節點,同時該地為農業部林業署所有,交由雪霸國家公園管理,環山部落有原民局管理,需要溝通的相關局處單位不少。
其中,生態保育特別重要。謝忠恕因此在設計初期即邀請弘益生態有限公司的專業團隊,協助梳理步道沿線的環境以及注意事項,進而轉換到設計圖內,進一步檢核確認過後,再與弘益生態共同輔導施工廠商遵守相關規範,確認在整個過程當中,沒有對生態造成很大影響。
比如要跨過四季蘭溪到半穴居遺址,踏勘時是走四季蘭溪涉溪過去,過去只要雨量大一點就沒辦法過了,所以做了繩索橋(yawqösiya),以兩點一線輕巧的縫合溪谷兩岸,跨過四季蘭溪,雖然把遊客引進去,對於四季蘭溪的水域生態影響降至最小。
(閱讀更多:棲地保育全靠細節!生態檢核讓工程更友善|獵人步道生態篇)
觀光遊憩安全第一,創新工法最小干擾
在歷史傳承與生態之外,設計團隊同時重視步道的安全性。「我跟他們走獵徑時,根本沒有路,看起來是山坡的坡面,他們卻說那裏有路。他們健步如飛,我們則幾乎整個貼在壁面上走。」謝忠恕直言遊客不是獵人,老獵人的孫子雖是獵人的後代,不代表就是獵人,因此安全很重要。
多方權衡之下,謝忠恕以減法設計與生態工法的思維,以現地塊石為材,用低量體的塊石圍界暗示手法界定出遊憩範圍,透過不鏽鋼長鐵環欄杆,維持最低限度的安全使用與最小的視覺量體,同時於路基狹窄處,採用斜木樁搭配欄杆立柱之創新工法,創造出懸空路基。
「斜木樁和水平樁與立柱結合,變成一個三角形的結構系統,形成下面是空的,小動物和植物生態可以躲在這裡,而路面的寬度就跑出來了。」他說明,全程將近 200 公尺,沒有鋼筋,只有ㄇ字釘把每支斜木樁扣在一起,純手作,成功結合國產杉木、搭配結構力學與檢討視覺景觀美學,並對環境影響最小的方式,創造出了安全的步道路基。
謝忠恕表示,氣候變遷影響了許多環境,而做步道一定要保全原來的環境,特別是獵人步道在雪霸國家公園範圍內,因此自然保育擺在前面,文化傳承擺中間,最後提升觀光效益,「生態保育團體認同,部落與民意代表認同,業主也認同,做得好就是三贏!我們則獲得很多的成就感。」
步道建置時間為 2020~2023 年,規劃和設計則自 2015 年開始,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獵人步道獲得第十一屆台灣景觀大獎風景遊憩類傑出獎暨年度大獎,謝忠恕直言真的很意外,但同時很感動,因為業主單位台中市觀光旅遊局對此案的肯定並鼓勵送件投獎,而大獎評審們明顯看到了團隊的努力。
把自己當成遊客,從土木結構跨足景觀設計
結構背景、土木技師出身的謝忠恕技師,投入景觀設計的契機令人好奇,他坦言來自一次景觀界朋友設計的平台構造物,「平台柱子是無敵鐵金剛的大,我問他看起來不像是造型的需求,他認為這樣子比較有用。可是從結構概念上可能小小的就可以。」
其次,由於土木接觸到的就是橋梁、道路邊坡、擋土牆、水溝等,「做完之後不會帶著我的家人體驗這些地方,說你看看這個擋土牆是爸爸設計的?不可能啦。」因此他決定從步道開始跨入景觀設計業,從北部做到中部,「我的同事無論台北或台中,只有我一個土木背景,其他都是景觀背景,顧問群也都是景觀背景。」
謝忠恕說,投入景觀設計多年,初衷一直是以遊客的心態與視角來看自己的設計。「遊客希望看到什麼?我不只要做一條觀光步道,還要做歷史傳承的步道,遊客就變成原民與一般民眾,我就融合在一起,慢慢去進修並傳承經驗。」
教育讓人本精神扎根,好的設計需要好的體現者
對於台灣景觀產業未來發展,謝忠恕認為應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教育面,要讓景觀系的學生有以人為本的概念,「例如獵人步道就是以泰雅族的聚落為本,再以遊客的角度為輔來設計細節。」當學生階段能夠理解為什麼要以人為本,將來到職場上就有基礎,不需要經過公司訓練才有這方面的技術,進步就會很快。
二是設計面。設計者的設計概念若不純熟,可能很難達到公部門或一般遊客的期望。例如獵人步道,要考慮到對社會貢獻的社會設計,對環境必須要注意到的綠色設計,以及對於一般性遊客必須考量事項的通用設計,將這些全部放在其中,設計結果才能符合當初設定要服務的對象。
三是施工面。景觀工程大部分以公共工程居多,而公共工程對營造廠商的選擇非常重要,「有些營造廠商不願意把你的理念體現,只想要體現自己如何獲利的理念時候怎麼辦?」謝忠恕直言,一個好的作品設計一定要有一個好的實踐者,否則做不出來設計者的理想。而這一點必須透過合理的誘因,例如業主支持合理的標價等。
以獵人步道為例,施工師傅的斷層很大,現場是 60 幾歲的老師傅,光是疊砌石坡就研究非常久,他親自把想法和做法疊給他們看,當師傅告訴他標案價錢如何時,「我把理念告訴他,講很多故事讓他感動,例如不是做完就拍拍屁股走人,還可以帶孫子來…這樣他才做得下去。師傅們不會只當工程在做的時候,就成功了。」
環山獵人登山步道的完成,正是在這種感動的擴散下,終於讓泰雅族的下一代們回來,也讓更多人看到部落面對大自然的傳統智慧,以及那一份原始的情懷,昂手闊步,不留一絲遺憾!
「看不見的設計」完整報導
[5] 回到最初的愛.永續傳承的步道光景|獵人步道設計篇
[6] 棲地保育全靠細節!生態檢核讓工程更友善|獵人步道生態篇
關鍵字:環山獵人登山步道、手作步道、獵人步道、泰雅族、風景遊憩類、年度大獎、台灣景觀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