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地保育全靠細節!生態檢核讓工程更友善|獵人步道生態篇

口述|歐書瑋(弘益生態有限公司計畫專員)

撰稿|葉小慧(道地新傳媒總編輯)

攝影|莊震烽


環山獵人登山步道建置案(簡稱獵人步道)因位處雪霸國家公園內,生態保育是相當重要的環節。「一般民眾對於生態的認識可能僅是『生態』兩字,其實裡面很多細節,就像工程一樣。」弘益生態有限公司計畫專員歐書瑋指出,「工程語言與生態語言的不同,易產生無法互相理解的部分。」

(閱讀更多:回到最初的愛.永續傳承的步道光景|獵人步道設計篇)

保護野生動物的家為生態檢核重點

「工程人員看到的是無經濟價值的雜木林,生態人員看到的卻是野生動物的棲地,而且是豪宅等級,相當有七八十棟公寓。」歐書瑋說,愈雜亂的自然環境,野生動物愈覺得安全,才會在該地活動甚至棲息,若要保育動物,就要以棲地的觀念出發,「只要把家保起來,野生動物自然而然就會回來。」

然而,營造所謂自然環境的狀態其實非常困難。自然環境演替從裸露地到先驅樹林至少十幾年;如果用人工方式種植,首先找不到足夠大的樹,其次是不確定當地喬木、灌木、草本應種植哪些種類,若全部用園藝或是景觀性外來植物,野生動物將不知道如何利用,自然無法成為動物們的棲地。

 弘益生態有限公司計畫專員歐書瑋表示,生態檢核對環境是以棲地保護的概念出發。(攝影:莊震烽)

生態界認為,不可能人定勝天,要順應自然,若做過多的破壞,所營造出來的基地,不見得是野生動物所需要的,例如一個溪流生態系需要的水流方向,經過幾年考驗之後,基本上會慢慢回復原狀,「既然如此,何必花費那麼多的經費把它破壞,再營造出你想像中的樣子?它原本的樣子就是它最好的樣子。」

雖然台灣有高達 60% 的森林,但是開發越來越嚴重的狀況之下,天然林的保存越來越困難,所以進行任何的案子,理念應以保存棲地為主,迫不得已需要移除,後續一定要有所謂的補償動作,補償的物種會推薦適合現地生長的原生植物,或是現地可以取得的植物,同時避免外來種的入侵。

因此「我們做生態檢核這麼多年,工程開始規劃前就進場是最好的,越早表達我們的意見、越早參與越好,從頭到尾討論空間更大,方案會更完整。」獵人步道在設計階段尚未定稿前,弘益生態團隊就受設計單位忠彥工程技術顧問有限公司邀請一起參與工程計畫;且台中市觀光旅遊局和設計單位原本就有生態友善的基礎概念,溝通上非常順暢。

在此同時,環山部落耆老與老獵人們也希望在開設步道過程盡量不要破壞,這歐書瑋印象十分深刻。古獵徑的高度正是野生動物比較活躍的半山腰處,有機會遇上山羌等動物;且獵徑比較狹小,幾乎沿著林下走,也反映野生動物對寬闊地的害怕預期心理,「這是先人的智慧,走這個路線比較容易碰到獵物。」

獵人步道位處高山部落地區,多為天然林且植被層次包含喬木、灌木、草本、藤本植物相當多元,可以為不同的野生動物所利用。弘益生態團隊踏查過古獵徑後,決定尊重原本路線的軌跡,另闢路徑將完全失去原本開設獵人步道的意義,且對原住民也是資產,「路線由他們來走,會比我們設計路線來得好。」因此盡量以最小干擾、不要破壞的原則施作。


迴避-縮小-減輕-補償,低擾動保護原生環境

歐書瑋指出,獵人步道一開始就以手作步道的方式施作,使用天然資材現地取材,例如石塊砌牆或踏階,現地取材時會注意不破壞現地環境;生態團隊同時注意步道旁邊稀有的植物,並提醒設計單位,例如紅檜林為早期人工建置,因少砍伐逐漸演替成較天然的狀態,正巧位於步道沿線,因而規劃為「紅檜林保護區」。

獵人步道歷史場景「紅檜林砌塊石坡面」以最少的破壞達到環境最大恢復力,更以零水泥的多孔隙營造,增加生物躲藏棲地及水土保持措施。(圖片提供:忠彥工程技術顧問有限公司)

獵人步道一次探勘至少要花兩天的時間,因為步道是徒步,慢慢走才能知道有哪些比較稀有的植物,其實是草本的,不見得是樹,「生態團隊要慢慢的去看,有看到就是打點位和拍照。」提供給設計單位清楚標註於設計圖面上,納入他們在設計時考量迴避的對象。

天然林或步道旁都有很多敏感對象,施工限制範圍會比較嚴苛,「以手作步道的方式,可以忍受擾動的最大限度,是原來獵徑左右兩側 1 公尺。」避免工程單位為了方便隨意剷除植被。若是野生動物適合的棲地,工程沒有必要去擾動,就把它保留下來,同時限制施工範圍。

針對珍稀植物,生態團隊會特別標註並提出建議,例如步道旁邊發現的台灣特有種「阿里山十大功勞」,被人為採集的壓力很大,獵人步道正好規劃在獵徑進行生態導覽,因此加以宣導,「施工單位也非常用心,施工時用圍籬把它圍起來,也是做生態教育的一環,現在完工之後,它還是在,這是我們很開心的地方!」

除了在設計階段與施工階段逐步進行溝通說明,開始施工之後,生態團隊不定期進行施工中的生態檢核,因此是全程參與。除了確保生態友善措施的執行,以及確實保護保全對象外,在施工過程中也與施工單位和檢查單位持續密切聯絡,如果發現野生動物在工區裡死亡或受傷,馬上啟動生態異常狀況,並提供相應的處理方式。

在野生動物救傷部分,施工說明會時即先提供前期處理方式,如果不清楚狀況,盡量先打電話給當地政府野保單位。第一時間的聯絡以及影像紀錄是很重要的,所以生態團隊不只是檢核成果,中間發生生態異常狀況也會協助處理,「所幸獵人步道並沒有發生這個狀況,從設計一直到施工完畢相當順利。」

歐書瑋說明四季蘭溪河道棲地的重要性,獵人步道在生態友善措施做了很好的示範。(攝影:莊震烽)

而且透過獵人步道的案子,弘益生態團隊學到很多經驗,包括溝通與施工的方式。以跨過四季蘭溪的繩索橋為例。四季蘭溪是大甲溪的支流,1950 年代以前也是櫻花鉤吻鮭的棲地,雪霸國家公園自 1992 年成立即開始全面保育櫻花鉤吻鮭,也在四季蘭溪進行流放試驗,因此四季蘭溪的溪流環境相對重要。

歐書瑋說明,生態團隊首先想到的就是櫻花鉤吻鮭可能會受到步道施作影響,但獵人步道中的重要歷史場景之一泰雅族半穴居遺址,必須跨過四季蘭溪新設繩索橋,那要如何在不下到溪床的狀況下完成?「原來他們是先兩邊弄繩索,過去慢慢的拉起來。」

生態檢核在施工前、中、後都會進去檢核所謂環境對象和保全對象的狀況,「那時我們和設計單位到現場去看,用什麼樣子的方式,不要去擾動到溪流,最後討論出來的方式是選點。」歐書瑋說明,繩索橋的兩邊橋台,均選擇原本無植被的裸露石塊設置,擾動比較小,水泥用量非常少,橋頭之外其餘部分則使用現地的材料。

「不得不稱讚施工廠商真的很厲害,因為工程難免有一些材料或是廢棄物,他們非常遵守與保持溪流完整的狀態,甚至站在橋上可以目視到不小的櫻花鉤吻鮭在那邊活動。」


公私單位協力,用細節成就一條好步道

做條步道看起來簡單,設計單位和施工單位付出極大心血,「尤其是施工單位,因為我們生態檢核的要求非常刁鑽,最好的工程就是你做完感覺像沒做一樣。」歐書瑋指出,如果到獵人步道現地去看,會覺得它就是一條稍微整理出來的土路,「你不會受傷,好走,而且資源也是唾手可得,不管是旁邊的植物,或者是蟲鳴鳥叫,完全的融入進去,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手作步道範例。」

除了生態部分,和地方民眾的溝通和合作也很重要。歐書瑋指出,獵人步道已經做到非常完整,有採納地方部落的意見去做,對於過度干擾的部分也會進行溝通。例如古獵徑到半穴居遺址原本沒有步道,因為要做導覽,有步道比較方便,但該處原本生長非常多的樹木如楓香、台灣黃杉、玉山紫金牛等,因此需要研究步道如何在不過度砍伐樹木情況下前進。

「你到步道現場會發現,可能呈現彎彎曲曲,並非直觀地直接走過去就到,而是找縫隙鑽。」歐書瑋說明,工程僅將 10 公分以下的枝梢材或小徑略作移除,更大棵的樹或樹枝則盡量迴避,以迎合現地生態的狀況,進行更友善的設計。

獵人步道的施工廠商積極配合生態友善措施,落實保護原生環境。(圖片提供:忠彥工程技術顧問有限公司)

公共工程委員會 2017 年推動公共工程生態檢核機制,「其實生態檢核是因應大型規模開發工程有環評制度可以監督,開發量體較小工程卻挖得亂七八糟沒有人管的問題。」歐書瑋說,生態檢核可說是小型環評,更快因應較短的工程期程,快速盤點整個工區的生態資源,不因工程量體小、破壞少就可以任意破壞,而是在微觀的棲地裡面,更仔細檢視需要注意的地方,並讓工程和生態更好的融合。

他強調,生態工法一定考慮安全性,在工程和生態上找平衡點,「能夠保護生態又兼顧到目的性,是現在生態檢核中的重要原則。」以地景景觀來講,讓人工構造物能夠自然融入現地景觀,這是工程與生態單位都樂見其成的結果,「因此過程的每個細節都要好好把關!」


「看不見的設計」完整報導

[1] 導言:看不見的設計|第十一屆台灣景觀大獎傑出獎

[2] 把自然環境帶回來的公路局阿里山工務段

[3] 崛起的嘉義設計力|用現代科技訴說百年老故事

[4] 反璞歸真!面向生態友善廊道五感好體驗

[5] 回到最初的愛.永續傳承的步道光景|獵人步道設計篇

[6] 棲地保育全靠細節!生態檢核讓工程更友善|獵人步道生態篇


關鍵字:環山獵人登山步道、手作步道、獵人步道、生態檢核、風景遊憩類、年度大獎、台灣景觀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