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看不見的設計|第十一屆台灣景觀大獎傑出獎

文|葉小慧(道地新傳媒總編輯)

 

台灣景觀大獎來到第十一屆,受到肯定的作品累計已有 481 件,落實在台灣地圖上可說是遍地開花,然而作品背後的努力又有幾人知道?《道地》特別企劃「看不見的設計-第十一屆景觀大獎傑出獎專題」,透過對第十一屆 8 件傑出獎作品業主與設計單位的訪談,分享他們在每一件作品所投注的心力和理念,將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陸續曝光。

第十一屆台灣景觀大獎 8 件傑出獎作品,地理位置從北到南分別為:

(1)大台北地區陽明山國家公園內「面天山向天山生態友善廊道:五感森林情境自然體驗場」(簡稱五感森林);

(2)宜蘭縣礁溪「跑馬古道公園+山光脈動夜間劇場」(簡稱跑馬古道);

(3)宜蘭市「都市叢林中的大福新生農園-城市綠洲、共好家園」(簡稱大福新生農園);

(4)台中市「環山獵人步道建置工程」(簡稱獵人步道);

(5)台中市「精銳 Gardon One 住宅中庭景觀」(簡稱 Garden One);

(6)嘉義縣阿里山「森森不息-以三生構築阿里山公路(台 18 線 78K~85K)」(簡稱森森不息);

(7)嘉義市「嘉義美街圖鑑」;

(8)台南市「台南市歷史街區新美街米街環境改善計畫」(簡稱台南米街)。

 

第十一屆突出的線性景觀作品

值得注意的是,有別於過往傑出獎多為公園綠地或風景休憩景區等點狀作品,本屆 8 件作品當中,至少有 5 件線性景觀作品,包含五感森林、獵人步道、森森不息、嘉義美街圖鑑與台南米街,而且場域不限於常見的自然生態與休閒遊憩,包含了都市街廓。

線性景觀,指的是以「線性」為表現形式,通常沿著山脊、河濱、溪谷、風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在空間內部設立遊憩路線,連接區域,有利於更好地保護和利用地域資源,並提供居民充足的遊憩和體驗空間。一般會分為休閒遊憩型(如步行街、濱水公園綠地)、自然生態型(如生態廊道)、交通型(各種交通廊道)以及文化遺產型,空間特徵為連續性、引導性、延伸性與流線性。

以獵人步道為例,雖然是一條步道,卻乘載著泰雅族獵人文化的背景脈絡,以重現獵徑傳承歷史;在設計時即與生態單位合作,施工時既要達成步道的安全性,同時最小化對當地生態的擾動;在休閒遊憩部分,更結合周邊路線,包含武陵農場、雪霸國家公園及福壽山農場等景點及原民部落等。可以說是綜合文化遺產、自然生態以及休閒遊憩類型的線性作品。

台灣景觀大獎評審委員古禮淳指出,景觀專業剛開始的作品多半由點開始,可能是一個小區塊或公園,若要走到線、甚至是面,需要業主端或是規劃設計端有相當的整合能力,才有辦法達成。傑出獎當中的 5 件線性作品,都是「穿著衣服改衣服」就地改造的類型,非常不容易;大獎評審委員會也透過各種不同角度去獎勵這樣的努力,是複合價值觀底下呈現的樣態。

 

專業跨域共榮,日積月累的風華

除了線性景觀的特色,每件傑出獎作品背後幾乎都是經年累月,從最早的規劃、踏查到設計、協調乃至於施工,經過許多的磨合與調整而完成。以台南米街為例,廢止計畫道路開闢,可能讓期待更新的在地居民反彈,而劃設歷史街區後想呈現的街廓美感,也須與在地居民食衣住行的基本生活型態揉合,產生認同與榮譽感。

台灣景觀大獎評審委員王秀娟表示,景觀界向來關注豐富人文面向,線性空間作品現在越來越成熟,有著重要的意義,例如政府單位跨部門之間開始有合作的機會,其次是專業與專業之間也有合作機會。王秀娟指出,許多項目其實是長期累積,經過很長時間的磨合、調查、協調,若非專業者與業主有心,都很難成就一件作品。

她以大福新生農園為例指出,歷屆社區規劃師的作品都能得到大獎,就是長時間逐年進行,待大家有共識後整合而成,形成一定的規模與環境效益。也因此她相當推薦第十一屆新推出的永續績效類,「景觀案不是看剛做完的樣子,一定要等長時間,持續關注到底做這些案子對環境到底產生了什麼樣的實質效益,最重要的是能夠融入環境當中,無論對自然或是對人,成為支持環境永續的系統。」


看不見的設計:道法自然

日本庭園設計師枡野俊明在他的《看不見的設計》書中提到,「閱讀場域,感受大地之心,思考訪客的心情,再進行設計。」並在各階段中謹慎地將時間變化納入考量。又說:設計,絕對不能赤裸裸地彰顯於表面,很多做設計,總帶着這裏要這樣,那裏要那樣,其實,設計是要讓空間自己去說話,看不見的設計才能讓人無條件地感受箇中之美。

採訪過程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每件作品實質上都是經過規劃、設計、施工所完成,但親身到訪每個案場時,幾乎看不出太多人為的痕跡。例如森森不息的阿里山公路段,車行公路時平穩順暢,山道旁的林木扶疏,行至雲霧濃重時沒了陽光,高大樹影婆娑宛若一幅山水墨畫,歲月靜好…誰能想到 15 年前莫拉克風災曾導致此處山林崩塌、公路柔腸寸斷?真無痕山林,看不見的設計。

接下來,就讓《道地》慢慢訴說這些傑出作品背後的故事吧!

走訪阿里山公路85K,下午時刻直接體驗霧林帶的風華。(攝影:葉小慧)


「第十一屆台灣景觀大獎傑出獎」完整報導

[1] 導言:看不見的設計|第十一屆台灣景觀大獎傑出獎

[2] 把自然環境帶回來的公路局阿里山工務段

[3] 崛起的嘉義設計力|用現代科技訴說百年老故事

[4] 反璞歸真!面向生態友善廊道五感好體驗

[5] 回到最初的愛.永續傳承的步道光景|獵人步道設計篇



關鍵字:台灣景觀大獎、線性景觀、傑出獎、道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