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死亡之上|墓園三部曲之二.明尼亞波利斯湖林墓園

文|朱世人(文化大學景觀學系副教授、美國註冊景觀建築師)


美國景觀建築師協會頒發,一年僅頒出一座的傑出景觀設計獎(Award of Excellence),2013 年頒給了湖林墓園(Lakewood Cemetery)。位於美國明尼蘇達州的明尼亞波利斯(Minneapolis, Minnesota),是一個沒有宗教色彩的大型私人墓園,已有超過 150 年的歷史。

湖林墓園(圖片來源:Tony Webster / Wikimedia Commons / CC BY 2.0)

受到當時正興起的田園墓園(Rural Cemetery),即巴黎四大公墓開發以來的花園式墓園風格影響,美國也興起這股墓園設計的風潮。啟用於 1845 年,位於辛辛那提的斯普林.格羅夫公墓 (Spring Grove Cemetery)為美國首例「草坪式墓園」(Lawn Cemetery)。彼時同樣位於中西部的明尼蘇達尚未加入聯邦,至 1858 年才正式成為合眾國的一州,密西西比河西岸的明尼亞波利斯於 1867 年才升格為市。1871 年 7 月,地方上的政商顯要,包括日後的州眾議員威廉.金恩(William S. King),倡議在這座多湖之城外圍的不遠處,選一處不受未來城市擴張影響的美麗地點來興建墓園。明尼亞波利斯當時的人口規模僅 13,000,人們已開始構思城市的未來願景,包括身後永久安息的住所。

1862 年的明尼亞波利斯,位於河畔的原住民 Dakota 族人集中營。(圖片來源:Benjamin Franklin Upton / Wikimedia Commons / Public Domain)

這批墓園倡議者買下了金恩的一塊地,將它開發為墓園。湖林墓園後來成為此種經典墓園類型中最純粹的現存範例,寬闊的草坪上點綴著精美的石碑,周圍環繞著樹木和寧靜的大湖。

湖林墓園為草坪式墓園(攝影:朱世人)

經過一個多世紀,已有超過 20 萬位人士葬在這座墓園,是當地重要的歷史古蹟。如何在無損使用者心愛的景觀價值,並持續讓墓園創造利潤,是經營者面臨的問題。湖濱美景一直是這個墓園的重要賣點,因此如何在已經開始擁擠的墓園中繼續保持優雅的環境,同時又必須讓這座墓園的使用者家族以及未來客戶,都能有「賓至如歸」的想法,是主事者一直在考慮的事情。抱持著這些信念,經營理事會決定對墓園進行下一個百年計畫,於 2002 年委託景觀設計師領導的團隊製作歷史景觀報告和綜合景觀總體規劃,目標即在確保墓園最重要的特色得到維護並指導未來的管理和發展。

湖林墓園一景,草坪屋頂下為 2002 年後增建的花園陵墓(攝影:朱世人)

湖林墓園位於 Lake Harriett 與 Bde Maka Ska 兩湖之間,同時也佔據明尼亞波利斯的地理最高點,因此墓園中地形起伏相當劇烈。從北面的主要入口大門進入墓園往東,這塊地在 19 世紀末曾經是整個城市最高點,也是最早被開發出來的區域。由入口往西,先經過地勢低窪的區域,爾後地形逐漸抬高,接著直往下至湖邊。面湖的草坪也是墓園接著被開發出來的區域。入口端的低窪處,則由於視域較為弱勢,一直沒有被開發為新的陵園區域。

Bde Maka Ska 是明尼亞波利斯最大湖。(圖片來源:Moncrief / Wikimedia Commons / Public Domain)

1967 年,西側山丘的東向坡蓋了一座 4 層樓高的紀念陵墓(Memorial Mausoleum)。地勢使然,在坡的上方進入是 4 樓,坡底則為 1 樓。陵墓是室內的遺骸安置所,原先僅用於放置全棺,由於觀念改變,人們開始接受火葬,陵室內的壁龕也開始適應潮流,有了大小之分,有小到放置骨灰壇的格架,也有大到能置入全棺的空間。臺灣雖經常看到供放置骨灰罈的靈骨塔,將棺木懸浮地面之上的形式則不多見。

建於 1967 年的紀念陵墓(攝影:朱世人)

到了 21 世纪,陵墓空間開始不敷使用,新的陵墓需求迫在眉睫,總體規劃必須選出新的陵墓和接待設施的基地,以滿足不斷增長的火葬以及全棺安置等需求,同時儘量減少對墓園歷史景觀的影響,因此舊陵墓旁的下凹綠地也被纳入考量。

建於舊陵墓旁的花園陵墓南向立面(攝影:朱世人)

新的建築坐落在舊的陵墓旁,稱為花園陵墓(Garden Mausoleum)。精緻的雕花門面擺脫過去墓園建築的肅穆形象,而建築體量的大小也比舊的陵墓建築稍微小些,是一棟情緻安逸的林間小品。但是它真正的建築量體在地面下。同樣利用地形,地面層的建築物僅作接待設施,是家屬可以暫時休憩的場所。壁龕空間位於入口地面層的下一層樓,樓梯間開窗,以日光將訪客逐步引導到安置亡靈的地方。

花園陵墓的入口與服務中心(攝影:朱世人)

下了樓梯向左轉是一道長廊,分隔壁龕空間於兩側。左邊有六個北向的房間,皆開有天窗。自然光散落但並不直射在白色的地板上,牆面與天花板皆為白色,予人寧靜祥和的感受。房間中央有兩道長椅,與三面的壁龕平行,訪客可以坐下與已故親人對話。抬頭仰望,窗外不僅僅是藍天與白雲,也有隨風搖曳的樹梢與偶爾經過的飛鳥。此處不僅僅是追思亡靈的場所,也是一個讚歎生命的場域。

北向房間皆開有天窗(攝影:朱世人)

長廊的動線右側同樣也有小房間。不同於左側北向的房間,右側的房間開有大型南向落地窗,設有一道平行於壁龕的長形座椅,訪客可以或坐或站地凝視窗外的景致。室內陽光非常充足。另外一點不同於左側的是,這裡的壁龕僅有放置骨灰壇的大小,因此房間相對寬敞,兼具有諮商的功能。落地窗的中央開有一個可以通往外面的門,門外設有小平臺、草坪空間、與室內長椅軸線正對的石凳。在室內覺得需要透一口氣時,可以轉移到室外的空間來,或僅僅是待在戶外而不進屋。石凳上有一些小石頭,是來探望的人放置的,代表跟逝去的親人說:「我來看你了。」

落地窗門外的長凳上有訪客留下的石頭(攝影:朱世人)

長廊盡頭並不通向室外,須回到樓梯交界處,此處通往紀念陵墓的一樓入口,與花園陵墓出入口動線呈 90 度交會。 從紀念陵墓的入口軸線看過去,遠端的山坡上矗立著教堂,之間是一面非常淺的鏡面水景。明尼蘇達州漫長的冬季,令這片水景難以維護,因此在過去並不是一個太有吸引力的景觀元素。規劃團隊為它重新做了設計,改成旱噴的形式,並強化原本缺乏的步行動線。冬季枯水期便自成深色鋪面的廣場,供行人直接走過。

旱噴採用較深色的舖面,冬天為廣場(攝影:朱世人)

這片不對稱的無邊際鏡面池響應了整體景觀的建築體之間的軸向關係,同時也為整片空間創建出一個動態的視覺中心。它與位在北側的花園陵墓建築之間的草坪縱深較廣,為追思與冥想帶來空間緩衝,不致令墓室受到旱噴水景太多的擾動。旱噴廣場的南側則是以明確強烈的幾何從較低地坪平面沿著邊坡過渡至上方「草坪墓地」,是其景觀特色。

處於教堂與舊陵墓軸線上的旱噴廣場(圖中),圖右為廣場南側,過渡到草坪墓地的坡地;圖左為廣場北側的花園陵墓,草坪縱深較寬(攝影:朱世人)

遮蔭樹叢部分遮擋了建於 1967 年的陵墓正面受到樹叢遮擋,增強了空間邊緣的強度。在教堂與鏡面池之間的山坡上,遍布著舊有的室外壁龕。在 2002 的規劃中強化了原有的海棠樹植栽。低矮的觀賞開花樹木保留了標誌性教堂於景觀,同時創造了美麗、柔和的地景邊緣,改善了教堂前側坡上壁龕牆壁對廣場的視覺影響。 這樣的規劃設計令內部和外部空間之間建立起統一關係,增強空間體驗。藉地形與植栽提供清晰的空間層次結構,既突顯中央廣場,也保持了沈思空間需要的安寧。

圖左可見教堂輪廓,旱噴位於圖中草坪上近右 ╱南側,教堂與草坪廣場間的坡上原設有成排壁龕,今須越過海棠樹才得見(攝影:朱世人)

山坡上的教堂於 1910 年落成,由當地著名建築師 Harry Wild Jones 設計,以土耳其伊斯坦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Hagia Sophia)為藍本,已列入國家史蹟名錄(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這個做為紀念與儀式服務使用的教堂是湖林墓地的核心,也是無價的建築瑰寶。1910 年完工時,它是美國唯一採用正宗馬賽克內飾的建築,是美國拜占庭式建築馬賽克藝術最完美的典範之一。多年來,到訪者多半會驚訝於中西部的中心地帶竟存在如此傑出的建築作品。許多專家認為,如今無論付出什麼代價都難以再造出同等規模的同類傑作,畢竟擁有當年這些身懷絕技的工匠可能皆已是湖林墓園內的一部分。

湖林墓園中的紀念教堂(圖片來源:McGhiever / Wikimedia Commons / CC BY-SA 3.0)

除了一般的喪禮儀式服務,這座教堂最受歡迎的其實是婚禮儀式服務。這正是湖林墓園的核心價值。經營者希望在這裡得到服務的家族與未來的顧客能有「賓至如歸」的感覺,確實指的便是讓人們覺得湖林就是他們的「家」。舉凡婚禮、受洗、家族聚會到喪禮,一生大大小小的重要活動都可以在這個地方舉辦,讓湖林墓園的草坪田園景觀價值發揮到極致,在當地居民一生中不僅只是背景,更是重要的活動場域。許多新人都會到湖林進行婚紗攝影,旱噴廣場的鏡面水池便是新人們的最愛。根據墓園執行長,這些人不論是來湖林墓園進行婚紗攝影、或是在花園陵墓舉行婚宴、在紀念教堂中進行婚禮儀式,大多是因為他們有親人葬在這裡,而他們想要跟心愛的人分享這些時刻,不論是生者或是逝者。

教堂內部精美的馬賽克,帆拱上的女神像分別代表回憶、信念、希望與愛。同一片穹頂下有婚禮、受洗禮、喪禮在此舉行。(攝影:朱世人)


「清明特輯-墓仔埔也敢去」完整報導

 [1] 導言:我們與死亡的距離|清明特輯

 [2] 死亡在生活之間|墓園三部曲之一.巴黎四大公墓

 [3] 肉身與意念共同的旅程斯德哥爾摩林地墓園

 [4] 生活在死亡之上|墓園三部曲之二.明尼亞波利斯湖林墓園

 [5] 未完成的詩意所在|亡者之城.聖卡塔爾多墓園

 [6] 為何而死.為何而生 |墓園三部曲之三.墓碑、墓誌、紀念碑

 [7] 走進台灣的墓園


關鍵字:墓仔埔也敢去、湖林園、美國景觀師協會 ASLA、草坪式墓園